◎肖 擎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靈魂和旗幟,具有傳播政策導向、表達自身立場、反映公眾信息、引導社會輿論等功能。媒體的新聞評論有大型政論、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短評以及編者按、專欄評論等多種。其中,短評算得上是新聞評論的“輕騎兵”,短評往往針對一件事、一個問題,或者通過配合新聞報道,較為快速地對新聞事實的評價、分析、解讀等。也因為這些特點,短評不是面面俱到的評論,它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在有限性下做好“加減法”。
短評和其他類型的評論一樣,首先是觀點文本。觀點就是“怎么看”“怎么想”,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是作者對新聞事實加載的想法。新聞短評“加”什么?大概說來,有這樣幾類:
這是就新聞短評的時效性而言。新聞評論不能唯速度論,不能在真相不明、事實還沒搞清楚時就“扎猛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主流媒體依托其職業(yè)身份和專業(yè)素養(yǎng)推出的眾多新聞報道,經(jīng)過采訪、把關,很多時候賦予了評論“無縫對接”的條件。媒體評論員、評論寫作者通過詢問、求證,或者基于經(jīng)驗,很多時候能夠研判在評論上適時作出反應是否可行。一件事情已經(jīng)議論紛呈,其他媒體的評論已經(jīng)說開、說深了,再不疾不徐地介入,容易陷入被動,想出新、出彩,難度也更大。在研判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對新聞報道第一時間跟進,在簡短的篇幅內(nèi)先于別人發(fā)聲,精準審慎地把握住評論的第一落點,這樣的短評是有價值的。
進一步說,媒體報道尤其是紙媒的報道,除非連續(xù)跟進,很多都是當日新聞,在紙媒的版面語言上,新聞、評論、圖片等元素一體、同時呈現(xiàn),比分散、隔日呈現(xiàn)有更好的傳播效果。為什么一些紙媒版面的主題區(qū)、焦點區(qū),評論往往和新聞、圖片“抱團”出現(xiàn)?就是以集納的方式,把報道的延伸性做足。
很多主流媒體都有或傳承下來、或新開設的短評欄目,比如人民日報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一周年后就開設并延續(xù)至今的《今日談》,解放軍報的《析事明理》《事小理大》《正華快評》《思·享·+》等短評欄目,有很多稿件都體現(xiàn)出媒體自身的策劃主動性,以“新聞+評論”緊密對接的形式出現(xiàn)。近年來,湖北日報也不斷推出“新聞+短評”的組合報道,比如“一只手也可以拼出幸福人生——殘疾快遞小哥8年零差評”“襄陽為社區(qū)減負——31項‘奇葩證明’被取消或調(diào)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學子四十四載接力戍邊映初心”等報道,都是第一時間通過短評做生長點、延伸點,突出報道的整體分量。
這是就新聞短評的差異性而言。這個“不一樣”,可以是“并行式”的言說角度的不同。比如對于基層工作中出現(xiàn)的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問題,有的評論從管理目的的角度,講痕跡管理不是目的,減痕增實是關鍵。有的從根源分析的角度,講“痕跡主義”是形式主義的一種新表現(xiàn)。有的從干部工作方向的角度,講“痕跡主義”與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咚刭|(zhì)干部隊伍要求格格不入,危害不容小覷。有的側(cè)重辨析,有的側(cè)重警醒,有的側(cè)重建議,各有用心的地方,各有聚焦的方面。
這個“不一樣”,也可以是“遞進式”的觀點增量的不同。比如2017年河北省正定縣一些機關單位拆除圍墻,讓社會車輛免費停放,單位內(nèi)部廁所對外免費開放,曾引發(fā)熱議。有的短評直抒胸臆,標題就寫明為正定縣機關拆圍墻叫好,有的短評是作出評價,認為政府大院拆“圍墻”彰顯民本情懷。這類短評不能說沒有態(tài)度,沒有觀點,但問題是,對于觀點文本,“叫好”的想法,彰顯民本情懷的思考,評說的對象可以有很多,短評這樣運思,就流于簡單。人民日報就此事也刊發(fā)了一則短評《墻推倒了,就是橋》。正文不到四百字,標題直白,但有嚼勁?!皦Α焙汀皹颉保喓唵螁蔚膬蓚€詞,呈現(xiàn)兩種不同觀念的轉(zhuǎn)換。這則短評也可以說是在“叫好”,也可以說表達了彰顯民本情懷的意思,但它在很多人都可能有的想法里讓思考進一步下沉,讓觀點更加緊實、表達更有準心。
“遞進式”的觀點增量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把新聞事實比作一個桃子,有的短評能穿透表皮,寫到果肉,有的能穿透果肉,寫到核,有的則可能穿透核,寫到最里面去。把一張紙撕開,這是一種方式,精湛的國畫裱畫師,能把一幅水墨畫一層層揭開,這又是一種方式。好的短評,應該是盡可能寫到桃子的里面去,像裱畫師揭水墨畫一樣,體現(xiàn)扎實的解析力。
新聞短評的題材很廣泛,可以解釋政策措施,以利于人們了解和理解,也可以對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及時的捕捉和必要的分析,也可以聚焦某個具體的熱點焦點問題。但因其“短”,“評”就要做好減法,盡可能減掉雜余,減出含金量。
很多短評依托并評述具體的新聞事實,首先面臨的考驗就是怎么結合事實、運用事實?,F(xiàn)在的評論稿件,一種常見的“標準化”寫作就是第一段原封不動地復制粘貼新聞稿件的事實。在短評里,這就意味著幾百字,援引新聞可能就占去不小篇幅,還不排除后面的段落里再有援引新聞稿件內(nèi)容的地方,這樣一來,留給“評”的空間就很小了。嚴格來講,新聞事實之于短評,不是援引的問題,而是融合的問題。所謂融合,基本前提是,短評不能完全拋掉新聞,漫無邊際地馳騁,而是貼著新聞寫。效果體現(xiàn)在,新聞事實和觀點表達不是像三明治,面包、奶酪等分層式組合,而是像布丁,雞蛋和牛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匯成一體。減掉對新聞事實的重復,就是留給“評”盡可能多的余地,讓“評”的成色更足。
過去,有一種聲音認為,新聞就是忠實記錄,不能表達態(tài)度和觀點。這并不準確。針對不文明行為的報道,有關先進典型人物的報道,聚焦作風問題的報道等,都是客觀記錄事實,但報道本身也往往是有態(tài)度的,只是它的態(tài)度不像評論文本那樣展現(xiàn)。對于短評來說,不能再去重復新聞里面已經(jīng)寫明的意思,不能在觀點上和新聞處在一條水平線上,更不能低于新聞表達的內(nèi)容。短評可以聚焦新聞的某個核心方面,往深處走,也可以超越新聞事實,往高處走。往深處走,不是把新聞傳遞的價值寫小了、寫窄了,而是像針灸一樣,命中關鍵點。往高處走,不是寫出萬能結論,而是沿著新聞的筋脈,洞悉本質(zhì),抓住要害。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曾在一篇有關“今日談”欄目的文章里說:“文章是由一句話、一句話組成的。但每句話都是思想活力的具體體現(xiàn)。也就是說,深刻、清晰的語言,歸根到底,是思想清晰與深刻的一種反映。”評論力求說服,評論的引導能力、言說質(zhì)量,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說服論證的技術和能力。要獲得這種能力,需要同時兼具“理性分析”與“感性說服”。但短評不可能像其他較長篇幅的評論那樣,娓娓道來,可以有很多過渡性、修飾性的話語,而是往往兩三句話就要顯示觀點的精準和質(zhì)感,解決問題。短評不排斥“感性說服”,得體的“感性說服”,往往能在情緒上感染受眾,獲得受眾內(nèi)心的認同。但“感性說服”仍然服從于觀點表達的需要,不能只有感性,沒有說服,也不能把“感性說服”變成只追求文字之美,抽掉了這種“美”,觀點空空如也。減掉表達上過度的“美顏功能”,就是守住觀點這塊基石、這個特質(zh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短評也可以有很好的成色,做好觀點表達的同時,還能深耕細作文字的美,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更高的要求。
新聞短評的“加減法”,說到底,其實就是解決一個問題,短評是濃縮體,不是發(fā)散體。
濃縮出什么?借用改文風常常說到的三個詞,就是短、實、新。短就是簡短精煉、直截了當,要言不煩、意盡言止,觀點鮮明、重點突出。實就是觀點表達符合而不脫離實際,實在而不虛浮。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圍繞“小”字做文章,練好“濃縮”功夫,才能不斷提升小篇幅言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