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方紹榮
4月18日,國家民族文字出版項目《漢族題材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譯注》《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編纂出版座談會在昆明舉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云嶺文化名家、省少數(shù)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項目負責人普學旺教授,云南教育出版社第七編輯部主任李昕蔚編審分別介紹了項目申報立項的目標意義、組織實施及編輯出版情況。來自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今日民族雜志社的相關領導、專家,編委會成員參加了會議。與會同志集中討論了漢族題材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和云南少數(shù)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的產生、發(fā)展、演變,交流了參與編纂、出版工作的體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迸c會同志一致認為,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各民族都為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卷帙浩繁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中,有一批來自漢族題材、被少數(shù)民族群眾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古籍經典,這些經典有的來自漢族典籍的正史或野史,有的來自漢族民間故事或傳說,有的來自漢族古典小說,有的來自道教、佛教經典,進入少數(shù)民族文化生活后,經過重組演繹,藝術再造,有的甚至改變了體裁形式、主人公身份、故事情節(jié)乃至切換了主題,成為更被本民族群眾接受的藝術模式,其審美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傳授功能、交往功能、表達功能等都得到了較大發(fā)揮,這在中華文化傳播史上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案例,充分說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各少數(shù)民族在創(chuàng)造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形態(tài)多樣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學習、借鑒、傳播漢族先進文化,為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實施此項目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省民族宗教委、云南出版集團公司的關心重視下,經有關各方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國家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項目《漢族題材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譯注》已出版了彝族的《董永記》《唐王記》《齊小榮》《毛洪記》《鳳凰記》,白族的《白扇記》《磨房記》,年內還將出版傣族的《唐僧取經》,彝族的《賣花記》《張四姐》《紅魚姑娘》,全套叢書預計出版20余卷?!对颇仙贁?shù)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叢書已成功入選“國家民文出版項目庫增補項目”,前期策劃工作現(xiàn)已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