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
[摘? ? ? ? ? ?要]? 基于課堂導入、句型教學、示例會話及會話練習四個日語口語教學環(huán)節(jié),闡述聽說法、視聽法、“MMC”法、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在各環(huán)節(jié)中的綜合應用?!敖虩o定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科學靈活地綜合運用外語教學法,才能“教學得法”。
[關? ? 鍵? ?詞]? 外語教學法;日語口語;綜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2-0040-02
從最初的語法翻譯法到現(xiàn)今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法,外語
教學法經歷了數(shù)百年的嬗變。不斷涌現(xiàn)的教學法不是對前一教學法的否定,而是對其批判性的繼承和發(fā)展。作為外語教學者,面對紛繁多樣的教學法,如何對其進行取舍和靈活應用就成了難
題。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科學靈活地綜合運用外語教學法不失為明智之舉。本文將以“地図をかきましょう”(問路和指路)一課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在日語口語課堂上綜合應用外語教學法。
一、課堂導入——視聽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
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應先聲奪人,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外語教學法中的視聽法,又稱情境法,是充分利用視聽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利用各種教學設備組織聽說操練,把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情景中邊看、邊聽、邊說,身臨其境地學習外語,這種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課堂導入。
在“地図をかきましょう”一課中,筆者首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張交通路線圖,然后提出問題“どうやって、絵の人に道を教えますか?”。直觀清晰的路線圖以及教師的情境式提問,有效地喚醒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規(guī)定思考時間后,給出的往往是零散的、不規(guī)范的日語表達。諸如,“道を右、曲がって…”等,這一階段,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不做打擾,任其自由發(fā)揮。在聽完學生發(fā)言后,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在表達中,最大的難點是什么?”難點主要指關鍵單詞和關鍵句型的表達。接下來,教師才開始用幻燈片一一展示重難點單詞及句型。
這種問題導向型的情境教學法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同時也在課堂伊始,就讓學生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的。
為了充分發(fā)揮課堂導入的正面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課堂導入應有的放矢、目標明確,不能過于抽象或脫離教學目標。課堂導入選用的素材應難度適宜,符合學情。課堂導入中的話題和情境應具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導入內容是通過精挑細選、精心設計,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導入要做到承上啟下,課堂導入是為了自然引出本課教學內容,使教學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句型教學——有機結合機械操練、有意義操練、交際性操練
句型是語言構筑的重中之重,起到將詞匯匯聚成句子的重要
作用。關于句型教學,直接法提出廣泛利用手勢、動作、表情、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模仿、練習句型。聽說法也稱“句型法”,強調句型學習要靠大量的“刺激—反應—強化”的反復操練。視聽法重視句型教學,利用視聽結合手段,強調通過情景操練句型。交際法認為句型的使用應注意會話場景,考慮在何種場景下句型被使用得更為自然。20世紀70年代波爾斯頓提出了“MMC”法,筆者認為它綜合了各教學法的優(yōu)勢。
“MMC”提出句型操練分三步驟,即機械操練、有意義操練、交際性操練。機械操練的主要形式有重述法、轉換法、并句法等。意義性操練是在機械性操練的基礎上,學生獨立運用語言材料進
行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交際性操練要求盡可能在真實自然的會話場景下操練句型。本文以“~に乗って、~で降ります。それから、~で~に乗り換えて、”句型為例,闡述“MMC”教學法在句型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是機械性操練,示例句型旨在表達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在何處下車及在何處換乘。這一階段教師直接給出多組交通工具名稱、乘車地點、換乘地點,讓學生反復練習,直至熟悉并初步掌握該句型。
接著是有意義的操練,其目的是要求學生通過操練,在一定情景中用日語表意。教師提出一些要求、情景、范圍,讓學生做出回答。有意義操練環(huán)節(jié),教師給出多幅交通路線圖,以提問的形式要求學生說出不同路線的乘車方法,在學生表達完畢后指出不足之處,再反復練習直至完全掌握該句型。
最后是交際性操練,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日語交際的技能。教師指導的操練重心,應該是“說什么”,而不是“怎樣說”。操練的內容應具體,所用的人名、地名、敘述的情節(jié)最好要真實,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交際的目的。在該環(huán)節(jié)中,為營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筆者展示了一幅成都地鐵交通路線圖,先設定了三段乘車區(qū)間要求學生說出乘車方法,后讓學生自主選擇一段乘車
區(qū)間做會話練習。
三、示例會話——突出關鍵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口語教學中,示例會話起到了語言示范、鞏固、拓展知識的重要作用。按照教學設計,筆者把示例會話的教學放在句型教學之后。
聽說法認為外語學習是通過“刺激—反應”形成習慣的過程。示例會話的教學使用錄音作為刺激手段,突出關鍵點,強化學生的反應,鞏固所學內容。這一方法適用于示例會話的聽力練習。
示例會話的聽力練習要將泛聽和精聽相結合。泛聽要求“量”,培養(yǎng)學生快速捕捉基本信息、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精聽要求“質”,要求學生能聽懂聽力材料中所有的詞組和句子,捕捉到文章中的細節(jié)信息。在第一遍泛聽后,教師提出問題,諸如“A某要去某地?”“乘坐何種交通工具?”等,來檢驗學生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第二遍為精聽,學生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獲取更關鍵的細節(jié),如“具體的乘車路線和步行路線”;二是填寫聽力文本中關鍵的詞句。在布置聽力任務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捕捉聽力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關鍵句式
表達。
示例會話中的句型鞏固主要通過文本講解,這一階段應導入會話情境。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者只有在豐富的語言情境下發(fā)揮主體功能,實際地運用語言,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對示例會話的講解宜采取情境教學法,主要方法為創(chuàng)設問題
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向學生提出具體目標,激發(fā)思維,使其處于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水平和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精心設計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日語會話問題。問題要有層次、有梯度,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難易適度。
例如,問題情境可設置為改變文本中的步行路線;問題情境還可設置為改變對話主體,文本中的對話雙方為學生關系使用的
是非敬語,如果對話雙方變成陌生人,使用的文體和敬意程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前一問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不同語境下的語言應對能力,后一問題旨在讓學生樹立敬語和非敬語意識。
四、會話練習——設計任務,強調交際性
會話練習屬于語言輸出練習,是對前期語言輸入學習效果的重要檢驗,也是提升學生外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會話練習階段有必要導入任務型教學法。即設計任務型會話練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任務教學法主張以任務為核心單位去計劃和組織語言教學活動。簡而言之,基于任務的會話練習就是讓學習者在完成與生活經驗直接相關的會話任務過程中體驗、學習語言。設計任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任務的交際性
交際性要求活動的真實性,要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場
景。本課筆者設計了兩個會話任務,一是手繪學校地圖,兩人一組討論學校大門到第一食堂、學校大門到十二棟學生宿舍的步行路線;二是兩人一組以我校到成都的交通路線為主題做會話練習。貼近生活的會話任務讓學生很快融入課堂,積極思考。
(二)任務的目的性、整體性、多樣性
任務設計首先具有目的性,教師在布置會話任務時就應明
確告知學生會話的目的。任務設計應具有整體性,每個任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任務構成一個整體。問路的會話任務中還涉及請求語氣的表達,這要求學生將兩個會話任務聯(lián)系起來,將所學知識從整體上把握,綜合應用。任務設計還應注意多樣性,不應只設置同一類型的任務,而要兼顧各種類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除了會話型任務,還可設計報告、演講、辯論等類型的任務。
(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評價可以是師生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相互評價,乃至其他教師協(xié)作評價等。筆者在“問路和指路”一課教學結束后得到的教學評價是,會話任務設計的知識點過多,比如在問路和指路結束后還設計了餐廳就餐、點餐任務,對低年級學生而言,任務量過重。對學生的評價是基本掌握知識點,但是會話銜接不自然,缺少連接語。這些評價和信息反饋對今后的教學改進起到了很大作用。
日語口語教學是“詞—句子—會話”滾雪球式的教學順序。在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應靈活應用適合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法。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是萬能的,作為語言教育者,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教學法。如此才能體現(xiàn)教學法的意義,讓課堂教學有法可循,教學得法。
參考文獻:
[1]武和平,武海霞.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劉小平.大學日語課句型教學問題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1).
[3]姜軍.英語情境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及其方法[J].科教文匯,2008(7).
[4]喬愛玲.基于會話材料與擴展聽讀資源的交際型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5]王玲.基于交際法的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