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培
【摘要】在日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低效交流和學習行為習慣欠佳現(xiàn)象,致使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為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學習意識和習慣,特別是對處于學習起始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交流的習慣、營造和諧探究氛圍等方面闡述如何對小學低段的小組學習意識和習慣進行培訓.
【關鍵詞】小學低段;培訓;小組學習意識;小組學習習慣
新課標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管是傳統(tǒng)課堂還是生本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似乎都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潮流.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傾聽和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合作和競爭意識還培訓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點我們都知道,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問題,學生知道怎樣去迎合教師的要求,制造假熱鬧讓你開心.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在交流時很多學生只是照著念出答案或干脆不說話,就在那里假裝討論等現(xiàn)象,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為了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學習意識和習慣,特別是處于學習起始階段的小學生.
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為每名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學生在面對一個問題或一個知識點,在組內交流和探討的過程中產(chǎn)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的過程.而這一切都需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只有在思考的過程中產(chǎn)生自己的觀點,才能和其他的學生進行互動,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為了使學生能夠學會思考,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我們提供很多的幫助:
(一)在給學生布置思考內容的時候要先利用一點時間,給予學生有指導性的引導;
(二)不斷的提醒學生要看書思考,對問題不能脫離教材知識,更不能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
(三)不斷強調學生要認真讀題并且解釋一些不常見的問題用語,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題意,很多學生題目做錯是沒有正確理解題意;
(四)教師出的題目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模式,最好能符合自己班的情況出題,讓學生在看書的基礎上,努力下就能解決的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交流習慣是基礎,在平時的課堂上也經(jīng)??吹竭@樣的情況,同一小組的成員動不動就吵起來了,問了學生原因基本就三種情況:1.有人在表達的時候,別人不認真傾聽,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打斷別人的發(fā)言;2.學習用品和交流材料亂放,影響別人發(fā)言;3.存在不發(fā)言和亂質疑的學生,這些情況都使得交流變得無效和效率低下,這使得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培訓內容如下:
(一)讓學生學會表達
先要讓學生會說,能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往往能夠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確表達出來.根據(jù)這一情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嚴謹?shù)臄?shù)學用語慢慢地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每一次發(fā)言的時候,要求他把話說清楚和完整.通過不斷的提醒、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正確的表達.
(二)讓學生學會傾聽
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由于學生都比較傾向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要讓他們先傾聽后表達是比較有難度的,他們很多時候都會控制不住自己去打斷別人的發(fā)言.學會傾聽,需要良好的指導,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其他人的觀點,在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優(yōu)點和缺點,才能重視并采納他人意見,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
在教學生學會傾聽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給予學生模糊的指導,我們只是叫學生要注意傾聽,但是卻很少指導學生具體要聽什么.所以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和細化了的要求:
1.要耐心,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在表達的時候,很多不能連貫或者完整的表達,所以學生在傾聽的時候會催發(fā)言的人快點或插嘴,很難做到耐心的傾聽,我們要引導學生要等別人表達完觀點后,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我們作為教師也不能隨意地打斷學生發(fā)言,我們的耐心就是對學生最大的鼓勵和榜樣了.
2.要專心,無論是聽教師還是同學發(fā)言,都要聽清楚發(fā)言人的話,找到發(fā)言人表達的重點、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結合自己的觀點進行思考.哪些是可以學習的,哪些是需要提醒對方改進的,只有這樣才能有思維的碰撞和進步.
3.要虛心,對自己會了的題目,也應該虛心的傾聽別人的想法,可能同一道題目可以有很多的算法,在傾聽的過程中看看對方的想法和我的有什么不同,好的方法可以學習起來,有錯誤的一起改正.
(三)讓學生學會評價
在平時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肯定別人的優(yōu)點和敢于質疑的習慣.善于肯定別人的優(yōu)點,敢于質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質,這兩方面有利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建立有序的合作程序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是要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要提前安排好小組學習的基本程序,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
基本程序可以為:發(fā)言→評價→提問→解答→補充→評價.讓學生在合作時,對該“做些什么”“怎么做”都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有序進行.同時需要制訂一定的規(guī)則制度,讓學生在紀律約束下進行學習,避免不必要的吵鬧和爭論,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四、營造和諧探究氛圍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注意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建立合理的課堂要求,特別是文明用語和行為規(guī)范,給予學生正確的表達指引,讓學生都能有序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教師要起到榜樣作用,對學生的錯誤回答要給予包容,要委婉的給予評價,并引導其他學生給予這些學生鼓勵,因為他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哪怕是錯誤的,而不應該去嘲笑他們.教會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要互相鼓勵,按照課堂要求,文明的交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共同探究,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不怕別人會嘲笑自己,這樣才能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會成功與快樂.
五、培養(yǎng)小組間的競爭意識
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標準,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培養(yǎng)競爭習慣,既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也促進了組與組學生之間的比、學、趕、超.競爭的誘惑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活力,通過合作探秘,同學們從中了解了有趣的規(guī)律,同時也促進了創(chuàng)新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
六、精心設計問題,方便學生合作學習
將教學內容簡單化、有趣化、開放化或者多樣化,在激發(fā)學生表達的基礎上,方便學生合作學習.
(一)問題簡單化
我們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要做到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學目標,圍繞著教學目標把教學重難點突出.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總結,把教材上的內容理順,把復雜的知識點拆分成一些簡單的知識,一個難點,轉化成幾個簡單的知識拼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接受.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應該進行簡單化,有的時候也需要保留一些高處的果實,讓學生去跳一跳,體驗學習的成就感,激起他們學習的激情也是很重要的.
(二)問題趣味性
試問當你遇到會了的,并且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時,旁邊還有個假裝不懂的教師,你心中那點墨水難道還沒發(fā)酵,是不是開始有那么點沖動想要宣泄出去呢,答案是肯定的.筆者在教二年級的紙幣和一年級的認識圖像的時候,這些知識點都相對簡單,并且在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基礎上,只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有那么一點趣味性,那課堂就會像炸了鍋一樣充滿激情.
(三)問題開放化
問題設置過于簡單,答案過于單一,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所以我們把問題開放化或多樣化后,學生能有自己的想法,能有多種解決的方式,自然他們就有表達的機會和補充的機會了.當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其他孩子還能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或者質疑那些在表達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事情干,這樣的課堂孩子們又怎么能不想表達呢?
七、結 語
學生是合作學習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學習習慣好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利于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形成自己的想法.小組合作學習是順應新課改的學習模式,要發(fā)揮它應有的效果,則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完成許多的工作,其中培訓學生小組學習意識和習慣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教師通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正確交流的習慣,營造和諧探究氛圍,培養(yǎng)小組間的競爭意識等方面對小學低段的小組學習意識和習慣進行培養(yǎng).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精心設計問題,方便學生合作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態(tài)勢,打造討論積極、合作有序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杜亞亞.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養(yǎng)成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2):116.
[2]劉云霞.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陜西教育(教育),2016(7):92.
[3]高蘭平.預習,給孩子一個成功的基點——談小學低年級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2(1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