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如夢 李淼 曹佳雄
【摘 要】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快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式的傳播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交流模式。在快媒體語境下,作為高校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校園戲劇又將迎來怎樣的困境或是轉機?本文將以江蘇高校為例,從校園戲劇的發(fā)展概況、風格表征、面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建議這四個方面進行校園戲劇的活性空間探究。
【關鍵詞】快媒體;校園戲劇;活性空間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8-0008-02
在新媒體、全媒體、自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也進入了一個“快媒體”時代。自2018年以來,短視頻平臺用戶規(guī)模呈井噴式增長,成為一種新型的“毒品式”娛樂方式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導致了成癮的現象。該現象反映了人們對于傳播媒介新的訴求,即傳播的簡短快捷性、內容的通俗趣味性以及交流的廣泛交互性。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的出現迎合了大眾市場的需求,并以快速入侵之勢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交流方式。
在這樣一個“快媒體”語境下,走進劇場看戲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奢侈并且陌生的事。當戲劇的觀眾被電影、電視、網絡媒體等后起之秀分流后,許多年輕人對戲劇這門藝術知之甚少。這是不是意味著校園戲劇將走向衰微之路呢?恰恰相反,校園戲劇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并處在一個比較活躍的歷史新時期。
一、江蘇省高校校園戲劇的發(fā)展概況
據不完全統計,到2018年全國有二百多個大學生劇團,并且這個數目將逐年遞增。江蘇作為教育大省,在戲劇教育的推行和改革方面有著顯著的成績。江蘇高校中云集著許多戲劇社團,這些劇團不僅各有特色而且成果頗豐。南京林業(yè)大學以學校水杉劇社命名的“水杉杯”大學生話劇展演月活動已成功舉辦多屆,吸引了江蘇高校里眾多戲劇社團帶著優(yōu)秀的作品參展表演。近五年來,參演劇社的數目由42家增至67家,參演的劇目無論是題材、主題還是表現手法、形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現代化的特征。多彩高質量的演出不僅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并愛上了戲劇藝術,還讓戲劇從業(yè)者看到了戲劇未來蓬勃發(fā)展的趨勢,以及培養(yǎng)青年戲劇愛好者的機會?!八急钡玫搅私K大劇院的鼎力支持,并在2018年的紫金藝術節(jié)中開設了“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的新單元。
大學生展演活動得到一致好評后,多彩紛呈的戲劇活動接踵而來。2019年首屆“南京青年戲劇節(jié)”在3月30日開幕。戲劇節(jié)為期36天,包括18場精彩的戲劇演出、45場線上及線下活動,并有十余所高校共同參與互動。
二、快媒體語境下校園戲劇的風格表征
校園戲劇能夠保持活力,并呈現欣欣向榮之態(tài),離不開高校劇社學生們的思考以及在時代變更背景下的風格轉變。
(一)媒介融合下的“IP”熱
在快媒體語境下,傳媒產業(yè)發(fā)展迅速,但很快遇到了瓶頸,從“渠道稀缺”轉變?yōu)椤皟热菹∪薄?。各種媒介對優(yōu)質內容的爭搶愈加激烈,從而為 IP 的跨媒介開發(fā)提供了市場需求。2017年,《驢得水》《夏洛特煩惱》《你好,瘋子》等話劇改編的電影獲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媒介融合的趨勢,紛紛投入改編創(chuàng)作。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的高校學生也開始對身邊已有一定影響力的IP作品進行改編,將電影、電視、游戲、動漫以及音樂等大眾娛樂形式的作品改編成話劇作品,并在小劇場內進行實驗演出。這拓寬了校園戲劇的取材通道,為校園戲劇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二)喜劇時代的到來
由于當代大學生追求自由、個性張揚,他們敢于對經典作品進行解構和戲謔。他們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約束,突破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和教義,熟悉并擅長娛樂化、解構性、荒誕性的個性表達。在快媒體語境下,物質主義進一步盛行,理想主義日漸隱退,娛樂文化和通俗文化更為流行。為求一“樂”成為廣大年輕人的處事理念。在江蘇省大學生話劇展演月活動中,喜劇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有《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翠花上酸菜》等都市爆笑喜劇,也有《群猴》《升官圖》等政治諷刺喜劇。早在1997 年,南京大學的周憲教授就宣告了喜劇時代的來臨:“喜劇最切合于消費享樂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p>
(三)人工智能等科幻題材的初嘗試
傳播媒介的更新換代離不開科學技術的變革,智能手機和各類新科技產品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校園戲劇的創(chuàng)作者們作為時代變更的見證人,對于人工智能、宇宙黑洞、外太空等科幻題材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刻的關注,并將自己的想法搬演上舞臺,提出了對未來世界的展望,以及對科技迅猛發(fā)展將會引發(fā)隱患的思考。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不散不肆劇社的原創(chuàng)作品《HEY ERICA》,講述了兩個昔日好友為了一款人工智能的科技專利權反目成仇,最終被人工智能反奴役的故事。這部超現實主義題材的話劇給當代人敲響了警鐘,呼吁人們從無意識狀態(tài)中蘇醒,不要被手機反奴役。在快媒體環(huán)境下,怎樣從浮躁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脫身,引導人們慢下來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成為了校園戲劇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力之一。
(四)多媒體的介入——舞臺表現形式多元化
視頻影像在時空的表達上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并具有直觀具體、表象明確等特點。因而在交代背景、敘述時間線長的事件、表達人物一段時間內的情緒狀態(tài)時,利用影像投放能夠更利于導演的表達和觀眾的理解。技術革新給戲劇舞臺的呈現以更多的可能性,互聯網也給學生在戲劇舞臺上對多媒體的運用提供了便利。如在《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中,加入了關于原著作者達里奧·福和她妻子生活的影像,以及當時蘇聯流行的電影和歌曲片段,既是對原作者的致敬也是輔助觀眾了解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一個具象呈現。
(五)宣傳方式的變革
校園戲劇的宣傳方式也緊隨著時代發(fā)生變化,在張貼海報、派發(fā)宣傳單等線下宣傳方式的基礎上,許多大學生劇社有著專門的宣傳團隊,負責運營劇社名下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以及演出消息的撰寫和推送。而且推文也不再局限于文字,結合人們具象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很多劇社已經開始實施拍攝宣傳短片的舉措。因著互聯網交流平臺的公開性和互動性,越來越多的興趣愛好者能夠便利地獲取演出消息并且及時地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想,演職人員也能通過觀眾的評價獲取反饋和建議。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進展。
三、在快媒體語境下校園戲劇面臨的問題
(一)生存空間萎縮,文化地位遭重創(chuàng)
在快媒體語境下,大學校園里開始涌現出更多有趣新潮的活動和組織,如動漫社、電影放映會、街舞團、校園歌手大賽,等等。在新奇多元的娛樂文化沖擊下,校園戲劇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難以有學生對戲劇產生濃厚興趣。與之相對應的是,高校對戲劇文化建設的不重視。失去了學校對場地和資金上的支持,再加上沒有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大多數自發(fā)組織的學生劇社舉步維艱。
(二)“急功近利”成風,原創(chuàng)力缺失
快媒體視閾下,校園不再是單純交流學術的象牙塔,而變成了一個微型社會。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造成了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浮躁。在文化的艱難轉型中,信念淡漠,價值混亂,虛假與平庸幾乎滲透到一切領域。學生的原創(chuàng)作品雖熱情有余,但與專業(yè)劇團相比仍顯青澀稚嫩。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劇場看戲,多所高校選擇排演經典或是已經獲得了成功的商業(yè)作品,用以節(jié)省創(chuàng)作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或者為了一些政績,在種種限制下創(chuàng)作出具有“宣傳教育”意義的假大空作品。體制和環(huán)境的壓力致使校園戲劇的創(chuàng)作出現動機不純、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等不健康的風氣,影響著學生們自主創(chuàng)作的熱情。
(三)流行元素的融入易流于表面,缺乏內涵
在互聯網文化的熏陶下,當代大學生善于用雙關語、網絡熱詞、內涵段子等大眾所熟知的梗對人物進行戲謔并產生滑稽效果。但生搬硬套地將這些流行詞匯強行加入劇本中,非但達不到喜劇效果,還會有嘩眾取寵的嫌疑。雖然校園戲劇需要融入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因素,為其增添活力,但若將許多短視頻的笑料做拼貼剪輯插入戲劇作品中,最終只會變成并不好笑的笑話集錦。
四、快媒體語境下,拓展校園戲劇活性空間的建議
(一)借助新的傳播媒介推廣校園戲劇
要在多元文化迅速發(fā)展的快媒體語境下增添校園戲劇的競爭力,不能再固步自封,要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并快速從中找到生存之道。校園戲劇應順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將戲劇文化中的精華和閃光點融入到其他的傳播媒介中并推廣出去。利用公開交互的社交平臺與戲劇愛好者多交流互動,提高觀眾的黏性??烀襟w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傳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可采取一些適當的營銷手段把演出消息和活動推文通過結網的方式散播出去。
(二)搭建互通共融的校園戲劇環(huán)境
信息共享、溝通便利的互聯網背景下,校園戲劇應打破現實生活中的“壁壘”,搭建一個互通共融的校園戲劇環(huán)境。充分整合校園戲劇資源,調整資源結構,實現校園戲劇的均衡發(fā)展。校內戲劇社團可以加強與兄弟社團的合作,實現技術、人才、軟硬件等資源的共享,降低排練與演出戲劇的成本。
(三)識破舞臺假象,回歸劇本內涵
舞美、燈光、媒體呈現等外部表現形式的變換,能夠吸引一部分目光,但真正要完成戲劇的現代化進程還是要回歸到戲劇內核上。青年戲劇創(chuàng)作者應該保持冷靜的判斷力和敢于為自己發(fā)聲的勇士精神,在劇本創(chuàng)作方面另辟蹊徑,不斷嘗試和探索,用優(yōu)秀的劇本為校園戲劇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五、結語
在快媒體語境下,校園戲劇借助傳播媒介快速廣泛的優(yōu)勢獲得了更多的受眾,并發(fā)生了較大的變革。演出風格表現為娛樂化、流行化、科幻化的趨勢,宣傳方式和舞臺表現形式呈現出更多元的樣態(tài)。但難逃“快”文化帶來的沖擊,在生存空間萎縮的緊迫形勢下,出現了急功近利、原創(chuàng)力缺失、過于追求喜劇效果、作品流于表面等問題。為了拓展校園戲劇的活性空間,在借助媒介傳播的外界條件輔助下,“回歸劇本內涵”是校園戲劇能夠走得長遠的唯一秘籍。
參考文獻:
[1]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9).
[2]莊眾顯.我國教育公平的當代追求和突出問題[J].戲劇之家,2018(22).
[3]金艷麗.語言學視域下的2016網絡流行用語[J].安徽文學,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