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明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導學案教學模式就是借助導學案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一種較為成熟、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師設計的精準導學案,使學生學習更明確,探究更豐富,思維更深遠,交流更充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科學學習探究的能力。
《科學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學案”教學法符合課標要求,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發(fā)展和聯系,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實現教與學最佳結合。本文以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材為例,就導學案在科學教學的合理運用,有效提升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進行論述。
一、精準導學目標,讓學習更明確
導學案是教師根據《課標》和具體學習目標設計的。學習目標是導學案的核心。制定學習目標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確要學什么。目標要精準具體,要充分利用教材目標要求、課例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練習來確定,更要突出重、難點。目標表述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讀得明白、弄得清楚本節(jié)課到底要完成什么學習任務。
如《放大鏡》一課,教師在導學案中給學生制定如下學習目標:
1.知道放大鏡的功能及其特點,并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聯系生活,說說生活中具有放大功能的物體,增強學習興趣。
又如《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學習目標設計如下:
1.知道晶體的特點,并能用放大鏡觀察幾種常見晶體,用簡圖畫下來。
2.嘗試自制食鹽等晶體,感受自然之神奇魅力。
這樣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看來,一目了然,非常明確。學生借助導學案可以自主地進行學習、探究、訓練、檢測和拓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有目標、有策略、有方法的。精準的導學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更明確,探究更主動,效率更高。
二、精準導學內容,讓探究更豐富
導學案是教師按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學生自主學習而精心設計的方案。對于教學資料相對簡單的教材,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對教材內容進行相對的補充,以彌補和教材內容,讓學習更豐富。
如《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一課中,有關“洋蔥表皮細胞”玻片標本的制作這一環(huán)節(jié),教材只呈現了四個簡圖,并沒有相應文字表述。學生僅從幾張簡圖較難了解和掌握洋蔥表皮細胞玻片標本制作的規(guī)范過程。教師可在教材插圖的基礎上,在圖例邊上補充相應的文字:
制作步驟1.用小刀將洗干凈的洋蔥鱗莖切成兩半;2.掰下其中一塊,注意不要弄掉內表皮;3.在內表皮上用小刀輕輕劃“井”字;用鑷子撕取“井”字中間的內表皮;4.在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5.用蓋玻片傾斜著蓋在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6.從標本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微微傾斜玻片,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
這樣,洋蔥表皮裝片就做好了,可以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上進行觀察了。
學生參照以上文字描述及圖例,就可以進行洋蔥表面細胞玻片標本的制作了。
又如《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一課,在導學案中對“常見氣體及其特點”作補充:1.氧氣:無色透明,比空氣略重,支持燃燒。2.一氧化碳:無色透明,比空氣略輕,支持燃燒。3.二氧化碳:無色透明,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4.氮氣:無色透明,比空氣略輕,不支持燃燒。5.氫氣:無色透明,比空氣輕,支持燃燒。
讓學生在自學時,初步了解“無色透明、比空氣重、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有許多。同時,也為探究“小蘇打與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是什么氣體埋下伏筆。
相對語文、數學學科的作業(yè)本來說,科學學科的作業(yè)本內容相對簡單、量也少。有一部分還是活動探究時記錄用的表格。大部分作業(yè)習題難度較低,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探究欲望的。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可根據教材內容及作業(yè)本習題,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一些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
如《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一課,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在導學案中設計了如下的練習:
1.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物質的變化有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我知道:
物理變化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學變化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種變化本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還知道,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物理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化學變化。
利用導學案對教材內容、作業(yè)習題進行精準補充和拓展,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掌握、收獲更多,也為學生在課堂合作探究、表達和交流提供更多的材料,從而提升學生科學學習探究的能力。
三、精準導學問題,讓思維更深遠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注重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學習建立科學模型,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形成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發(fā)展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導學案的引領下自學教材,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嘗試用已有的知識去“同化”教材知識,通過“自奮其力”達到“自致其知”。這一過程屬于思維的最佳狀態(tài),會激發(fā)學生在靜思中根據學案中的導學問題或提供的實驗器材,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發(fā)現問題。
導學案中問題是固定呈現的,既排除了對學生思維的干擾,又給學生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學生能真正集中起精力去思考、去探究。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也利于學生良好品質形成。
如《鐵生銹了》一課,導學案設計如下逐步深入的探究問題:
1.尋找生活中生銹的鐵制品(如小鐵釘、鐵片),取一些鐵銹與鐵制品進行對比觀察,區(qū)別鐵銹、鐵制品在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等方面特點:
鐵制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鐵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以上的觀察比較,我們能確定鐵銹是一種新物質嗎?
我們還可用怎樣的探究實驗來驗證鐵銹是不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品,鐵生銹是否是化學變化?
我的實驗方案:
提示:可運用導體、磁鐵等相關知識,進行探究實驗的設計。
3.鐵生銹會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預測:鐵生銹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有關。
我們可以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并將實驗方案記錄在書本P上。在上課學習時,可與同學進行交流,共同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又如《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一課“加熱白糖”的實驗探究,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
加熱白糖時,我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我能判斷白糖加熱后,發(fā)生了(? ?)。 請選擇:? A.物理變化? B.化學變化
我的理由是:
除觀察到白糖變化,我還觀察到? ? ? ? 也在悄悄變化。(留意其他的實驗材料)
(這一問題,提醒學生實驗時不單單要關注白糖變化,還要仔細觀察其他材料的變化。在觀察的同時,引發(fā)學生思考:蠟燭燃燒的過程,是什么變化呢?)
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充分利用啟發(fā)性、針對性、趣味性的探究問題,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知,使學生思維不斷向深度、廣度上拓展,有效培養(yǎng)學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習慣。以上案例,將學習的重、難點問題呈現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思維啟示(如觀察、對比、推理、歸納、討論等)。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動腦、動手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及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是促進精準教學的策略之一。課前學生預習,準備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著自學、合作帶來的學習成就感;課堂上,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享受著學以致用的樂趣;合作交流,互相促進,在合作學習中既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還能拓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設計精準的導學案,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內容更豐富,思維探究更深遠,合作交流更充分。如同物質的變化一樣,導學案讓教材產生更多的光與熱,讓科學知識在學生心頭產生更多的沉淀和附著,讓學生在表達交流、合作探究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新物質”,讓每位學生學習能力、科學素養(yǎng)得到質的提升和飛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中享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作者單位:嘉興平湖市乍浦小學?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