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峰
[摘要]語文課程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會不斷增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如果語文教學的方法過于單一,學習的過程就會變得很枯燥,時間久了,學生會因學習興趣的喪失而對語文學科產生厭倦情緒。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程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個性閱讀,大膽表達,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興趣;激發(fā)培養(yǎng)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本學科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慢慢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吸收語文知識的精華,提升個人修養(yǎng),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為語文學科贏得一席之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真切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基于以上想法,筆者在教學中不斷嘗試,試著尋找語文教學的春天。在不斷的摸索中筆者總結出語文教學的幾點方法,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很大幫助,下面結合《蟋蟀的住宅》一課的教學談談我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有一定學習難度的文章,因為內容是以法布爾的觀察為依據,而不是以介紹蟋蟀的住宅的順序來的,這是一篇事物說明文。蟋蟀這種小動物孩子們并不常見,對于蟋蟀的住宅情況更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讀課文,由于內容離生活較遠,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學生的主動性沒被調動起來,有厭煩及畏難情緒, 以致于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稀里糊涂,效果不是很好。進行教學時,筆者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對文章進行學習,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一、設置懸念,析題猜文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眼睛”入手往往可以使學習更順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板書課題《蟋蟀的住宅》后,這一題目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小腦瓜會飛速轉動——蟋蟀住在哪里呢?它的住宅是什么樣呢?與我們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它們的住宅有什么樣的特點?語文教學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教師恰當的啟發(fā)引導下,一番猜測過后,學生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走進文本。在細心閱讀的過程中解開之前的一個個謎團。試想如果教學中沒有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那學生只能獲得表面的文字知識,死記硬背,硬性灌輸知識點的確可以夯實語文基礎,但過于僵化的方式,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囫圇吞棗地學習,會限制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讓學生體悟誦讀之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可用深情范讀,融情解析,創(chuàng)造充滿情景的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得到教化。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自讀,更親切地體會文章的感情;也可以用細心揣摩的品讀方法,對作品進行體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皶x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讀是硬道理”??v觀古今大凡有成就者都是進行了大量的閱讀,閱讀量上去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想不提高都難。但現在學生沒有大量的時間去閱讀,課上多讓他們讀選入教材的名家名篇,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非凡魅力不失一個好辦法。筆者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先是按常規(guī)要求讓學生讀準字音和句讀;再是讀出輕重和語氣;三是讀出一點語文的味道,為學生的誦讀營造一個輕松而愉快的氛圍;最后是在讀中探究,透過感受文字傳達出的情感。在讀的過程中根據課堂生成的情況進行點評,適當進行示范指導。對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豐富飽滿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向讀得聲情并茂的學生學習,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所有同學都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提高。學生經過多次誦讀后,自然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與寫法,這比空泛的分析更吸引學生。學生在誦讀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三、讓學生感受繪畫之美
在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圖文并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文圖轉換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驗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繪畫會錦上添花。有一節(jié)語文課,筆者在前面講得津津有味,卻發(fā)現有個學生正聚精會神地畫著什么,走進一看才發(fā)現他把筆者講授的內容都轉化成了圖畫。這也啟發(fā)了筆者,如果能用畫筆把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用圖畫表現出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蟋蟀的住宅》一課筆者先讓學生通過讀語言,析結構,然后用繪畫的方式把所讀到的內容展現出來。學生們興致勃勃,熱情高漲。讀著,想著,畫著,修改著,筆者也和學生們一起圖畫板書,通過共同努力,學生們對蟋蟀住宅的特點了解得特別清楚。創(chuàng)作插圖的過程就是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的過程,這種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語文學習目標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四、讓學生體驗表演之美
語文本身就應該是來源于生活并還原于生活的,語文只有與生活聯系起來,才會讓學生興趣盎然。課本劇的表演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使課堂學習變得更豐富多彩,為課堂增添了活力。為了演好劇情,學生就必須走進文本,認真閱讀課文,真正與文本進行對話,然后自己揣摩,反復推敲,把握人物或動物的語言、神情和動作等,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對課文理解的一個升華。我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一人飾演法布爾,另一名扮演小蟋蟀。表演的學生十分投入,雖然他們的表演很稚嫩,但語言、動作和表情都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十分吸引人。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自然感受到文章描寫角度是不同的,一篇文章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去寫,如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等多種感官感受的表達使文字更具神采,動作和語言等描寫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更具神韻。欣賞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生在體驗表演的過程中愉悅了身心,鍛煉了能力,也收獲了知識。
五、讓學生嘗試多角度賞析課文之美
語文的學習,不能丟了語文味。經過學生的思、讀、畫、演等學習過程后,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內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許多同學爭先恐后地表達了自己學完本文后的體會。學生們結合具體詞句談感受,思維的火花碰撞出來了。雖然學生的分析有時還不夠深刻,甚至理解會有些偏頗,但這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比教師灌輸的知識要有價值得多。小學生天真活潑心思單純,對作品中隱藏的內涵理解比較困難,這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知覺,幫助學生對作品形成正確的理解,透過文字感受作者表達的深刻情感內涵,將語文閱讀教學的知識傳授功能上升為情感和精神層面,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 教師要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和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看到作品中的美好,捕捉到文章中閃耀著的光芒,日積月累,自然會讓學生受到豐沛的文學精神的滋養(yǎng)。
六、讓學生享受自由寫作之美
對于寫作來說,親歷好于親見,親見好于親聞。學生寫作能力是一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直接體現,如果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就能講真話、訴真情,就不會覺得作文無話可說。這節(jié)課后,學生在思、讀、畫、演、賞五步過后感悟就比較深刻,寫起讀后感如行云流水,他們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立意,觀點新穎,寫出了許多令人欣喜的好文章。只要方法得當,引導到位,朝氣蓬勃、思維活躍的學生一定能帶給我們驚喜。
這次教學嘗試,打破常規(guī)單一的講讀學習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真切感受到語文還可以這樣學,太有意思了,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這樣學生一定會逐漸愛上語文學習。只要教師愿意多花費心思,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一定會愛上語文,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袁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04).
[2]王庭波.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10).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