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慶 齊殿貴
摘要:借助課文注釋理解文言文詞句,其效果顯而易見。作為“例子”的語文課本如果注釋簡略,籠統(tǒng)含混,甚至誤注,就會影響“工具”的使用。因此,對教材中注釋簡略、籠統(tǒng)含混的地方,修訂時進行補充是很有必要的。
關(guān)鍵詞:文言文;注釋;確鑿
借助課文注釋理解文言文詞句,其效果顯而易見。如果注釋不清或有誤,就會適得其反。
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1選有《鴻門宴》一文,其中有兩處注釋存在的弊端:“沛公奉卮酒為壽”,“卮”注釋為“酒器”;“則與斗卮酒”,“斗卮”注釋為“大酒杯”。
這兩個注釋存在注釋不清的問題。酒宴上所“奉(與)”之物理當(dāng)是“酒器”,關(guān)鍵是古代的酒器很多,有貯酒器、盛酒器、飲酒器、溫酒器等,“卮”究竟是哪一類?是什么形狀?這兩個注釋讓人一頭霧水?!柏础保▃hī)到底是何物?先來看兩個例子:
1.《莊子·雜篇·寓言》:“卮言日出?!惫笞ⅲ骸胺蜇矗瑵M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卮灌滿酒就傾斜,不灌酒就空仰著,沒有一成不變的常態(tài)。)”
2.《漢書·高帝紀(jì)下》:“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睉?yīng)劭注:“卮,飲酒禮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古卮字作觝?!?/p>
古人的注解可以讓讀者對“卮”的特性、類別、材質(zhì)、大小等有所認知,達到了釋疑的目的,反觀課文中的兩處注釋,就太過籠統(tǒng),失去了注釋的價值。反倒是教材第23頁另外一個對“物”的注釋,“玉玦,環(huán)形、有缺口的佩玉”,就有點“味道”了。
《說文解字》注:“卮,圜器也。一名觛。所以節(jié)飲食?!薄柏础笔且环N圓筒狀的酒器,容量四升,在戰(zhàn)國晚期至漢代的墓葬中多有出土,角做,無蓋或有蓋,單環(huán)形鋬,器表繪有紋飾。“卮”亦有以玉、銀、陶等質(zhì)料制成的。
宋代竇蘋《酒譜·飲器》:“周王制: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斗曰壺。”這是周代的量制,此后在歷朝歷代略有差異。由此可知,“卮”的容量相當(dāng)于“角”。
《戰(zhàn)國策》中“畫蛇添足”的故事,說“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數(shù)人飲不足,一人飲有余”。這個“卮”究竟能盛多少酒,一個人喝不了,幾個人又不夠喝?!稘h書·律歷志》:“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惫艜r一升折合市制等于一市升,故一卮酒等于市制四升(換算為公制,四市升等于4升,即4000毫升)。通過訓(xùn)詁,那位祭祀者給他的門客一卮酒為何“數(shù)人飲不足,一人飲有余”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再回到課文,樊噲闖帳后,項羽驚愕,賜酒賞肉。樊噲飲“斗卮”(將近10000毫升)后,項王曰:“壯士!能復(fù)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如果有了前文對“卮”的具體注解,到此讀者就會一下子明白項王脫口稱樊噲為“壯士”的緣由,同時對項王又有“能復(fù)飲”的發(fā)問就不足為奇了。樊噲直率勇猛,粗獷豪放的性格也躍然紙上。
無獨有偶,同類性質(zhì)的注釋在教材第25頁又出現(xiàn)了?!啊静粍俦肌俊?,杓,酒器”。“杓”是個多音字,biāo或sháo,文中讀sháo,同“勺”?!靶煲澡甲糜蜑r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宋·歐陽修《賣油翁》)”中的“杓”正是此意。像課本中如此寬泛的注釋,還不如不注。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確不假。它闡明了教材作為教科書工具性的一面。如果課本注釋簡略,籠統(tǒng)含混,甚至誤注,勢必會讓這個工具的使用大打折扣。因此,對教材注釋簡略、籠統(tǒng)含混的,有必要進行補充,這樣,就既能讓學(xué)生深入鉆研教材,又能讓學(xué)生跳出教材思考,張弛有度,學(xué)生也才悟得透徹,學(xué)得愉快。
作者簡介:孫正慶(1963—),男,甘肅省永昌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