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書寫了北國秋日的種種景物,在文中表達了對北平秋日深味的摯愛。深味是讀者解讀文章的鑰匙。在《故都的秋》中,北平秋日的深味通過清、靜、悲涼得到展現(xiàn)。秋味中的深味、映襯中的深味、視聽上的深味都說明了以深味為文眼的合理性。
關鍵詞:《故都的秋》;文本解讀;深味;清靜悲涼
部分學者在解讀《故都的秋》時,將文眼認定為清、靜、悲涼。但以清、靜、悲涼為文眼容易導致對作者的情感理解不夠到位,認為“悲涼的意味是籠罩全篇的”。[1]同時,還可能因此盲目地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郁達夫對秋日悲涼的喜愛,進而解讀出作者“感傷國事,熱愛祖國”的情感。[2]實際上,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只是純粹地表達了對北平秋日深味的摯愛。因此,以深味作為解讀文章的文眼應更為恰當。
一、北國秋日的深味
在《故都的秋》中,“深味”指的是只有在北方才能體味到的濃厚、十足的秋味。文中的所有景物都圍繞著北平秋日的深味進行描寫。北國秋日景物深味的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深味中的清、靜
郁達夫認為,北國秋日的深味體現(xiàn)在區(qū)別于南方的“特別地清、靜、悲涼”?!扒濉保喊察o,清靜;清爽、清涼。[3]結合全文還有清閑的意味。清爽、清涼主要體現(xiàn)于秋雨的涼意。清閑表現(xiàn)于秋晨院落的閑適、都市閑人的微嘆互答。在文中,深味中的清、靜主要通過聽覺來展現(xiàn)。比如,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馴鴿的飛聲、靜對藍朵、掃街聲、腳踩落蕊無聲響、秋蟬的殘鳴、息列索落的雨聲、都市閑人緩慢悠閑的聲調和嘆答。郁達夫通過以動襯靜的寫作方式,展現(xiàn)出北平秋日清靜的深味。
(二)深味中的悲涼
悲涼主要體現(xiàn)在對冷色調景物的描寫上,如碧綠的天色、青天、藍朵、青布單衣和淡綠微黃的棗子。作者對冷色調的偏愛展現(xiàn)出他個人氣質中的沉郁、頹廢。他個性中的頹廢色彩也潛在地影響了他的審美取向,使帶有冷色調的北國秋日景物成為他個人所鐘愛的景物。
落蕊和秋蟬都帶有生命微弱、易逝的悲涼感,滿地的落蕊和處處可聽的蟬鳴展現(xiàn)出悲涼的盛大,更添悲涼之深味。清晨的滿地落蕊無聲柔軟地展現(xiàn)了一種生命的逝去,如同一場盛大的生命終結之祭禮。而掃街的掃帚帶走了它們生命的最后痕跡,僅使灰土上留下它們被帶走后的一條條掃帚絲紋,從而牽引出作者的落寞之感。秋蟬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秋蟬夏生秋亡,響亮的蟬鳴過后,便是短暫生命的消亡。郁達夫筆下的蟬鳴雖處處可聽,卻已是秋日里“衰弱的殘聲”,啼唱的是生命終結的哀歌。
語氣、語調能夠直接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情緒,作者筆下閑人嘆涼時“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使聲調中悲嘆的情緒深化、形象化,展現(xiàn)出閑人們對于時序流轉、氣候變化的敏感懷嘆,這亦是作者的敏感悲涼。
(三)秋雨與果樹的深味
文中將江南和北方的秋景進行對比,言及江南的天氣“時常多雨而少風”。當寫到北方秋雨時,寫的是它的奇、有味和像樣,寫出的是沒有預兆的突然性?!昂龆魂嚊鲲L,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而風雨的到來又將灰沉沉的天空變得晴朗,太陽的出現(xiàn)也就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喜悅。秋雨的到來使天氣轉涼,起到一種氣候變化的標志性作用,引出了閑人嘆涼的場景描寫。這種短暫帶來涼意,且還預示著溫暖晴和的秋雨展現(xiàn)出了它獨有的深味。
果樹奇景也是北方秋日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季節(jié)性標志。秋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jié),無論是棗子色彩上的淡綠微黃,還是屋角、墻頭或是茅房邊上等各處的碩果累累,都給作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秋季亦起到一種氣候變化的標志性作用。當這秋季的全盛時期過后,北方就會迎來塵沙灰土,與金秋碩果的景象形成時序上的鮮明對比,更顯果樹奇景的可貴。在郁達夫心中,擁有果樹奇景的北平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金黃色的清秋佳日。北平的秋味深在其四季之中的獨有與難得,深在其引起時序變化的強烈反差。
二、以深味為文眼的原因
“文眼是指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和文章主旨的詞句,是散文主題的凝聚點。抓住文眼是探索散文主題的直接途徑。”[4]除了景物表現(xiàn)出的深味以外,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手法方面也展現(xiàn)了深味。
(一)秋味中的深味
在郁達夫心中秋天總是美好的,但他卻唯獨對北平的秋天心向往之。郁達夫在《故都的秋》第1段中說明了他從杭州到青島,再從青島要趕去北平的理由,即去品嘗故都的秋味。同時,不遠萬里的趕赴展現(xiàn)出了作者對北平秋味的懷念與深愛。據(jù)其日記記載,在還沒有去的時候,他就已“心旌搖搖,似已在路上了”。[5]在《故都的秋》的描繪中,北平的秋相較于別處的秋色“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疤貏e地”三字展現(xiàn)出北平的秋味比南方的秋味要濃、要重、要深,秋味的深處就落在清、靜、悲涼。郁達夫還在文中第12段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的到底?!边@說明,北方的秋日中令其念念不忘的就是那股深味。在文章結尾處,作者直接抒發(fā)了對北平秋日的喜愛、不舍、留戀。他甚至表示“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將對北平秋日的摯愛與自己的寶貴生命相關聯(lián),直接率真地向讀者展現(xiàn)出他對北平秋日的癡情。由此看出,郁達夫去北平品嘗秋味的原因在于對秋日深味的熱愛。深味二字飽含著作者真摯而熱烈的情感。
(二)映襯中的深味
“映襯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襯。”[6]在《故都的秋》中,映襯的手法很常見。文章開頭,郁達夫用“特別”二字點出了北國秋日與別處不同的深味。文中第2段又寫到南國秋日的秋味顯得不足,就像花朵半開,美酒半醉的狀態(tài),令郁達夫看不飽,嘗不透,無法盡興。在文章結尾的兩段,亦是映襯手法,先列舉了南國的一些特異的地方,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等,再接著寫這些景色雖然特異,但因其“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和北國比起來形成黃酒和白干,稀飯和饃饃,鱸魚和大蟹,黃犬和駱駝之類的鮮明對比。除了整體上南北方的秋味比較,作者在描寫具體的北國景物時,也使用映襯手法展現(xiàn)出北國秋日的深味。比如,北國秋蟬衰弱的殘聲無論在何處作者都可聽見,但南方的蟬聲卻非在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到。北方的秋雨也因其倏忽而至,退陰云而引晴光確比南方顯得奇、味、像樣。在《故都的秋》中,大量的映襯手法向讀者展現(xiàn)出了北國秋日特有的深味。
(三)視聽感受上的深味
“知覺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盵7]觀賞者的知覺與景物所展現(xiàn)出來的視覺、聽覺程度與范圍,即刺激性大小密切相關。郁達夫筆下的北國深味也深在那些景物給了他強烈的視覺、聽覺刺激。比如,槐樹的落蕊在早晨會鋪滿地面,北國秋蟬的殘聲處處可聞。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使郁達夫沉浸于北方秋味的“深”之中,帶給他與南國截然不同的秋味體驗。除此之外,屋角、墻頭和茅房邊等各處都長有一株株的果樹,展現(xiàn)出秋日果實逐漸成熟的生命力量,表現(xiàn)出秋季蓬勃的生命氣息?!扒锏娜r期”六字意味著隨處可見的果樹和樹上的棗子、樹葉都是郁達夫眼中北方秋日最典型的景物,亦是深味的體現(xiàn)。
郁達夫前去北平是為了那股秋味,他筆下映襯中的深味、視聽上的深味都展現(xiàn)了北平秋日的深味,其筆下之物皆緊緊圍繞著深味而寫。抓住了深味,就抓住了作者情感的附著點,有利于讀者去體驗郁達夫眼中心底的北平秋色。所以,筆者認為以“深味”為文眼來解讀《故都的秋》更為合適。
注釋:
[1]王立憲.《故都的秋》:令人回味的“悲涼”[J].名作欣賞,2009,(9).
[2]邱洪慧.悲秋情懷與戀國情結的融合——評郁達夫的《故都的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3]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凈芳,楊文英,張妍.文學欣賞[M].北京:中國時代經(jīng)濟出版社,2013.
[5]郁達夫.郁達夫日記集[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1986.
[6]田雨澤.現(xiàn)代漢語易混疑難問題辨識[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7]郭黎巖.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伍鑫(1995—),女,廣西省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研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