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帥,張 強,趙昌松,邱玉金
AIDS是由HIV侵入人體后引起的以免疫系統(tǒng)結構破壞和功能缺陷為主的疾病。1996年開始的高效聯(lián)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延長了AIDS患者的壽命,減少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其引起的骨骼系統(tǒng)病變長期困擾著患者。HIV與HAART均會引起HIV陽性患者骨壞死,可以發(fā)生在任何部位,如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肩關節(jié)、股骨頭等都是易發(fā)部位[1-3],其中以股骨頭壞死多見,多為雙側病變,但多發(fā)骨壞死較為少見。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骨科收治1例HIV陽性多發(fā)骨壞死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史及查體 患者,男,33歲,HIV陽性合并雙側股骨頭壞死,右肱骨頭壞死。患者2016年5月因雙髖部疼痛加重,活動及行走明顯受限就診于我院并行手術治療。既往2009年患者因“間質性肺炎”曾服用激素。2010年因“腦膜炎”住院治療,并確診HIV陽性,之后長期口服“拉米夫定、齊多夫定、奈韋拉平”治療。2013年2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左髖部疼痛,行走后加重,就診于山西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行X線檢查,被診斷為“左側股骨頭壞死,右側股骨頭壞死?”,未給予治療,建議定期復查。2013年8月右髖出現(xiàn)疼痛,再次就診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行X線檢查,被診斷為:“雙側股骨頭壞死”,給與止痛治療(藥名不詳),建議定期復查,必要時手術。2014年1月摔傷致右橈骨遠端骨折,同時給予右肩X線檢查示右肱骨頭壞死可能,行石膏固定,右上肢制動。2015年3月雙髖部疼痛加重,活動及行走受限,于我院就診,行X線及CT檢查示“雙側股骨頭壞死”,建議手術治療?;颊呒凹覍倬芙^手術治療,繼續(xù)止痛對癥治療。病情逐漸加重。
本次入院骨科查體:患者跛行,蹣跚步態(tài),雙肩不等高,右肩較左肩低約1.5 cm,雙髖部及右肩部輕度腫脹,雙髖輕微屈髖外旋外展畸形;雙髖部及右肩部壓痛,活動明顯受限。左髖關節(jié)前屈后伸活動 25°-0°-5°;右髖前屈后伸活動 10°-0°-5°;左髖屈髖位內旋外旋15°-0°-5°;右髖屈髖位內旋外旋 5°-0°-5°;左髖外展內收 5°-0°-10°;右髖外展內收 0°-0°-5°。右肩內旋外旋 25°-0°-15°;右肩外展內收65°-0°-25°。左足跟較右側短縮約 1.5 cm。入院診斷:雙側股骨頭壞死,右肱骨頭壞死。分別于2016年5月31日,2016年10月24日行右側、左側全髖置換術。術后第14 d拆線出院。術前常規(guī)預防應用抗生素,術后3 d停止應用抗生素,患者未出現(xiàn)明顯的術區(qū)感染及并發(fā)癥。出院6周內減少髖部屈伸活動,6周后開始髖部肌肉鍛煉(具體影像學見圖1~4)。
圖1 術前雙髖關節(jié)X線、CT、MRIA.雙側股骨頭變扁,關節(jié)面欠光整,雙側股骨頭關節(jié)面下骨質呈不均勻稍高密度,雙側髖關節(jié)間隙狹窄。B.多發(fā)死骨邊緣硬化,周圍可見透亮區(qū),髖臼硬化,邊緣骨質增生。C.雙側股骨頭變扁,關節(jié)面稍毛糙,關節(jié)面下骨質信號異常Figure 1 X-ray,CT and MRI of hip before surgery
圖2 術前右肩關節(jié)CT、MRIA.右側肱骨頭略變扁,其內可見小囊性低密度影,肱骨頭邊緣可見高密度硬化緣,關節(jié)面不光滑,關節(jié)間隙無明顯異常改變。B.右肩關節(jié)在位;右肱骨頭變形,局部關節(jié)面軟骨及關節(jié)面下骨質缺損,缺損緣硬化,肱骨頭骨質缺損面下可見灶性高信號影;關節(jié)盂關節(jié)面軟骨局部變薄、缺損,關節(jié)間隙增寬,關節(jié)腔及周圍少量積液Figure 2 CT and MRI of right shoulder joint before surgery
圖3 第1次術后骨盆X線右側股骨頭置換術后,左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Figure 3 Pelvis X-ray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圖4 第2次術后骨盆X線雙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余骨盆組成骨質未見明顯異常Figure 4 Pelvis X-ray after the second surgery
1.2 輔助檢查 化驗檢查及影像學資料:入院后檢查HIV載量<20 copies/ml,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475個/μl,TG為1.03 mmol/L,WBC為4.63×109/L,ESR為11 mm/h,CRP為1.3 mg/L,BUN為7.25 mmol/L,CRE 為 52.1 μmol/L,AST 為 20.1 U/L,ALT 為32.4 U/L,PT為11.1 s,APTT為26.3 s。
1990年第1例HIV陽性患者股骨頭壞死被報道后,其發(fā)病率逐年增加[4]。Cabrita等[5]研究表明:正常人群股骨頭壞死發(fā)病率為0.01%~0.14%,而HIV陽性患者股骨頭壞死發(fā)病率為1.33%~4.40%,顯著高于正常人群。Cummins等[6]回顧文獻后指出,HIV陽性患者股骨頭壞死發(fā)病率為1%。
除引起股骨頭壞死的常見因素外,HIV陽性患者也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常見因素包括高血脂、酒精攝入、激素應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其他高危因素包括HIV感染、抗病毒藥物不良反應、長期應用類固醇激素等。Kieselova等[7]發(fā)現(xiàn),83.3%的HIV陽性股骨頭壞死患者有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 PI)應用史;但Hasse等[8]的研究表明PI出現(xiàn)之前就已有HIV陽性患者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Mary-Krause等[9]和Lorkowski等[10]研究顯示,HAART是股骨頭壞死的高風險因素,接受此類治療患者的發(fā)病率是不接受此類治療患者的2.5倍,尤其在服用藥物超過5年時,該風險升高到5.1倍。關于HIV陽性患者發(fā)生股骨頭壞死是否歸因于病毒對骨結構的直接影響,或通過免疫紊亂間接作用尚不清楚。
本例HIV陽性患者發(fā)生多部位(雙側股骨頭、右側肱骨頭)骨壞死,考慮與既往應用激素、HIV感染及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關。有文獻報道,HIV陽性患者骨壞死的發(fā)生率隨著病毒感染時間和服藥時間增加而增加[9]。本研究患者確診HIV陽性后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服藥3年后發(fā)現(xiàn)雙側股骨頭壞死,4年后發(fā)現(xiàn)右肱骨頭壞死。Whitlock等[11]也發(fā)現(xiàn),15例骨壞死HIV陽性患者中有50%的患者在初診股骨頭壞死后出現(xiàn)了其他部位的骨壞死。因此,HIV陽性股骨頭壞死的患者應警惕其他部位發(fā)生骨壞死的可能。
臨床實踐表明,MRI對股骨頭壞死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高達95%,而X線對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意義不大;骨掃描對早期診斷有一定意義,但是特異性和靈敏度較低,壞死區(qū)域的范圍和具體位置不能精確量化。
早期的股骨頭壞死可暫行保守治療,減少負重以延緩疾病的進展;應用血管擴張劑藥物前列腺素、雙磷酸鹽類藥物,如阿倫磷酸鈉均可改善患者的疼痛以及預防疾病的進展。此外,高壓氧艙治療,電刺激和體外沖擊治療也對早期的股骨頭壞死有一定的療效[12-14]。早期手術治療可行股骨頭髓芯減壓術,晚期患者主要進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預手術治療的HIV陽性患者應在術前應用藥物,快速降低病毒載量,以增加免疫力、改善機體狀態(tài)。
總之,HIV陽性患者骨壞死的發(fā)病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此類患者應注意避免各種高危因素,預防骨壞死的出現(xiàn),如出現(xiàn)關節(jié)不適,特別是髖關節(jié)疼痛,應盡早檢查,定期復查,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