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穎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8
黑格爾(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是人類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一生著作豐厚,有《精祌現(xiàn)象學》《哲學全書》等。正如人們所說的“黑格爾不僅開創(chuàng)了辯證法,還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祌哲學,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不朽人物?!?《美學》這本著作則實際上是他的學生H?霍托在黑格爾去世四年后根據(jù)黑格爾18世紀至19世紀30年代黑格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講課筆記和黑格爾本人的部分講稿加以整理出版。
而《樂記》則被稱為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具有著及其豐富的美學思想理論,并且在中國古典音樂的發(fā)展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其中所含篇幅包括包括 《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師乙》篇十一篇,談論了包括音樂的本質(zhì)、音樂的特征、音樂的美感、樂與禮的關系、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等方面,是先秦以來音樂思想的總結(jié)與發(fā)展。
《樂記》與《美學》產(chǎn)生于不同的年代,并且出自不同的國家,從產(chǎn)生的時代、國家和社會來看,都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值得關注的是這兩部美學巨著在當時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也深深的影響著后世。兩部美學著作的給人類社會、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這兩部美學著作,在音樂方面也是造詣極高,更為人注目的是,兩部著作中的音樂思想所起的作用奇跡般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音樂有能夠溝通人的情感的作用。
首先來看黑格爾。他在《美學》中說到:“美就是理念,所以從一方而看,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但是從另一方而看,說得更嚴格一點,真與美卻是有分別的?!?,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若。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xiàn)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xiàn)象處于統(tǒng)一體時, 理念就不僅是真的, 而且是美的了” 。他認為藝術有它本身的目的,這目的就是絕對本身的感性顯現(xiàn),而藝術的使命是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現(xiàn)真實,“促使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 。可以看出,黑格爾強調(diào)藝術的真。但仔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黑格爾強調(diào)真并不是單一的強調(diào),黑格爾非常注意藝術的真與現(xiàn)實的真的區(qū)別,并且他在注重真善美的統(tǒng)一。黑格爾認為真正美的東西,是絕對心靈,也就是真實本。所以,不難看出黑格爾認為真決定了美,美由真而生,又為認識真而服務。
細讀《美學》會發(fā)現(xiàn),黑格爾對于藝術的內(nèi)容不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在黑格爾的《美學》中,黑格爾寫到“如果詩人自己個人的觀念確實是站在一個較高的立場上,而不是越出所寫動作情節(jié)之外的獨立意圖,即不是把動作情節(jié)降低為工具,這對于藝術就沒有什么損害。但是詩的自由如果受到損害,他所表現(xiàn)的傾向本身盡管是正確的,但是與藝術作品毫不相干?!?這表明了黑格爾對藝術“善”的重視。但是,善并不就等同于美,如果忽視了藝術的特點以及藝術的自身目的, 只是將藝術看成用來達到教訓目的的眾多手段中的一個手段,這就把藝術變成了用來說教的工具。黑格爾在藝術的善(倫理)這個功能中,有著深刻的認識。真(認識)功能是最根本的,也要要求藝術的善。
藝術的真(認識)、善(倫理)、美(審美)三功能中,認識功能是最根本的,三者統(tǒng)一于真。黑格爾在肯定藝術認識功能的同時,并沒有忽略藝術的倫理教育作用與審美娛樂作用,他認為藝術的這種審美作用是與道德教益相并列的藝術功用之一。同時,他認為善必須依附于美,于此才是藝術。所以,這才有了黑格爾著名的一個理論“真,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著。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xiàn)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xiàn)象處于統(tǒng)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這樣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
現(xiàn)在將目光匯集到《樂記》。用《樂象》篇舉例,“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通過這段話可以得知,《樂記》認為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而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音樂是不可以偽裝出來。這表明了音樂具有“真”的含義,說明音樂不能偽裝,要求音樂富有美感首先需要音樂真實表達情感。
在《樂記》中,有大量對于善的論述,認為善是樂象征德?!稑废蟆菲洠?“樂者,德之華也?!?《樂記》認為通過樂可以象征以及體現(xiàn)德性,樂與德之間有著某種契合的關系,“德音之善者”。說明只有善于教化人民德行的音樂才能被稱的上是德月,美德的思想在德樂的作品中充分顯現(xiàn)出來,能夠發(fā)出“至德之光”,這也顯現(xiàn)出德樂是需要本于人心才能作出來的,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樂是不能虛偽作假的,實現(xiàn)了“真”與“善”的統(tǒng)一。
《樂記》認為,音樂是人類內(nèi)心活動的表現(xiàn),并提出“文采節(jié)奏”的概念,說明注意到了音樂形式美的重要性。不難看出,《樂記》是很強調(diào)“和樂”這個概念的,王弼《周易略例?明爻通變》解釋說:“同聲相應,高下不必均也同氣相求,體質(zhì)不必齊也?!?解釋了“和”這個字的意義,也可以看出“和樂”是強調(diào)了聲音與樂調(diào)的和諧之美,也就是說《樂記》關注到了音樂的形式美感,“對詩音樂本身的聲音的大小、急徐、清濁、剛?cè)帷⒅苁?、高下、短長進行處理,使之悅耳動聽,產(chǎn)生美感?!薄稑酚洝分赋鋈藗儗π蕾p音樂的期待,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音樂來使人們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這也可以看出《樂記》注意到了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利用音樂可以達到教化人心的效果。這說明,音樂的“真”與“善”可以達到音樂的“美”,而音樂的形式美也對人心的“真”與“善”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通過分析黑格爾《美學》“音樂篇”以及《樂記》。我們可以看出,兩部著作不約而同的對音樂的“真善美”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通過二者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美學》“音樂篇”和《樂記》在概念范疇上,中西方有較大差異,但是對于音樂“真善美”思想上是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不可否認的是,黑格爾《美學》“音樂篇”以及《樂記》對于美與善結(jié)合的倫理道德是如出一轍的,音樂的倫理思想是和人們的道德情操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而且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中國古典書籍《樂記》它所說“美”并不是單一的“美感”,深究后會發(fā)現(xiàn)“美”是一個整體且系統(tǒng)的概念,會和倫理道德捆綁到一起,從而達到整個社會的尊崇以及向往的概念。就這點而言,是與黑格爾《美學》中所說到的“美”有著深刻的區(qū)別。黑格爾用典型的西方哲學研究法來研究“美”:用特定的某一標準來衡量事物,倘若沒有概念也沒有標準,那就無法作比較以及研究。但是,黑格爾認為“美”是屬于心靈這個觀點,卻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美”的感念有著相似并存在著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總的來看,黑格爾《美學》“音樂篇”兩個相距千里的不同國度,相距千年的不同時代,其中對“真善美”的研究有著細致深入的探討與分析,雖然對于“真善美”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卻也包含著一些相似觀點,表明了音樂有能夠溝通人的情感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出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