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衡陽市中心血站
當前,人們的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尤其是無償獻血者,其必然希望自身的檔案信息、血液檢測結果等作為個人隱私被嚴格保護起來。所以說,不論何種情況采供血機構均需要保障獻血人員的有關檔案隱私不對外泄露。本文主要針對無償獻血人員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國內法律規(guī)范對獻血人員檔案隱私的保護規(guī)定、各環(huán)節(jié)中加強對無償獻血者檔案保密管理的措施等進行了論述。
具體而言,無償獻血者享有的基本權利如下所述:
第一,自愿權。我國規(guī)定18至55周歲的健康公民享有自愿獻血的權利。每一名公民都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參與獻血,也可以選擇獻全血或者成分血、獻一次血或者多次獻血等等。第二,健康保護權。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于那些身體情況不滿足無償獻血條件的,必須向他們說明具體情況,并且不可采集其血液。每名自愿獻血人員每次的血液采集量切忌高于400ML,并且相關人員不得對獻血人員超量、過于頻繁地采集血液。第三,健康檢查權。我國的無償獻血人員在獻血的時候均能夠享受到免費體檢、化驗等優(yōu)惠待遇。第四,表彰獎勵權。每一名無償獻血人員均有獲取我國各級政府部分以及紅十字會表彰獎賞的基本權利。第五,賠償權。對于采供血機構不按規(guī)定操作流程及機制采集血液同時對獻血者身體健康產生危害的,獻血人員可以依法獲得相應的賠償。第六,人格隱私權。在我國,每一名無償獻血人員的人格都需要被尊重,譬如他們的個人檔案信息、血液檢測報告等個人隱私均需要進行嚴格的保密處理。第七,除了上述六種基本權利外,無償獻血者還可以依據本地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之規(guī)定,享受到免費用血的權利,即免費用血權。
眾所周知,無償獻血作為一項由獻血人員與采供血機構二者一起參與完成的活動,其在二者之間構建起了非常復雜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對于采供血機構來講,我國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有著十分嚴格的規(guī)定,例如:根據《血站管理辦法》第24條之規(guī)定,血站必須建立起完善、系統(tǒng)的無償獻血者檔案隱私保密機制,為每一名無償獻血者提供嚴格的保密服務。再比如《血站質量管理規(guī)定》中提出,當前各血站必須構建并推行檔案保密機制,對獻血人員的檔案資料、獻血信息、血液檢測報告及對應的血液使用情況等進行保密管理,避免出現(xiàn)沒有經過授權便私自將這些檔案信息泄露出去的情況。基于此,有關的采供血機構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更加嚴格地管理無償獻血人員的檔案信息,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服務,對其負責。
上文中已經對無償獻血者擁有的基本權利、我國法律規(guī)范對無償獻血人員檔案隱私保密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下面我們從各個環(huán)節(jié)出發(fā),對如何加強無償獻血者檔案隱私的保密管理展開全面的論述,具體內容如下:
根據《血站質量管理規(guī)定》當中的有關規(guī)定:獻血人員征詢區(qū)、體檢區(qū)等,可以對獻血者提供保密性的征詢與正確體檢服務,從而客觀地判斷其是否具有獻血資格。征詢體檢即為醫(yī)師同自愿獻血人員間借助必要的交流與檢測,從獻血群體中選取那些更適宜、更健康的低危人群的環(huán)節(jié)。由于征詢工作本身涉及到獻血者個人的病史、性生活以及吸毒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再加上體檢的時候同樣存在身體暴露,因此在公開場合下獻血人員不方面說明或者擔憂自身隱私被其他人窺探到,便會刻意隱瞞自己的某些情況,這就會對醫(yī)師的判斷與篩選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說,各采供血機構需要設立征詢體檢室或是相對封閉、隔離的區(qū)域,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獻血人員的個人隱私得到保護。
要想防止永久淘汰的獻血人員再次進行獻血,獻血人員的檢測報告尤其是呈陽性結果的應當及時告知本人。若無償獻血者的某些不合格結果不希望被他人知曉的話,相關機構必須為他們進行嚴格的保密管理,尤其像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等更需要作為機密進行保護處理。按照采供血遠程教育培訓教材之內容,實驗室檢測者負責對血液進行相關測驗,接著依照檢測結論提供對應信息,而不是憑借主觀意志進行診斷,更不可把檢測結果泄露出去。在獻血人員獲悉自身捐獻血液無法被使用時,通常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焦慮、激動情緒,并且常常會深入問詢相關知識,這就對通知人員的溝通技能及專業(yè)技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只有接受過正規(guī)咨詢培訓的人員才有資格將獻血人員的檢測結果進行告知。
信息反饋在血站的所有業(yè)務當中占據著關鍵位置,一方面是本著對獻血者負責的態(tài)度,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及時反饋;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涵養(yǎng)血源,為無償獻血者提供一系列的后續(xù)服務。血站工作人員在告知的過程中應當務必保密,確保單獨通知到本人。除此之外,若是電話通知,就必須仔細核對人員姓名、身份信息及獻血條碼等,確認是本人后方可告知,信件應標明“親啟”字樣;當然,也可以通過設立不合格獻血人員談話室當面告知獻血者檢測結果,并且應當向對方解釋清楚此檢測結果并非臨床疾病的診斷標準,僅僅是獻血標準而已,接著可以給他們進行更加深入地檢查,提供相關的預防及治療建議等,在保護獻血人員檔案隱私的同時,又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獻血后服務。
現(xiàn)階段,國內的采供血機構普遍使用了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tǒng),根據《血站質量管理規(guī)定》中的相關規(guī)定,在采供血環(huán)節(jié)中,獻血者姓名不能夠出現(xiàn)在采血袋、標本管或者實驗記錄中,而是借助數字、條形碼或另外一些可以被準確識別出來的符號替代,也可以借助在線登記、發(fā)布及閱覽等方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tǒng)應當具有嚴格的用戶授權程序,管理各用戶對有關檔案信息的查詢、錄入以及更改等權限。與此同時,還應當詳細記載作者所有登錄及操作的日期、時間與內容,防范病毒攻擊或惡意竊取檔案信息等,在保護獻血者檔案隱私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信息流失。
《血站管理辦法》當中指出,獻血的相關檔案資料至少需要保存10年。無償獻血者的征詢、體檢、采血、檢驗等原始記錄作為后續(xù)用血返還或輸血糾紛的歷史記載和證據擁有長時間甚至永久的保管價值。對于無償獻血者的檔案資料,采供血機構不僅應當妥善保管,更需要構建起完善的查閱機制,更有效地保障每一名獻血人員的檔案隱私。此外,除采血工作者及質量監(jiān)管者外,其余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隨意查閱。
綜上所述,本文對無償獻血者享有的權利、法律法規(guī)對無償獻血者檔案隱私的保密管理規(guī)定以及加強對無償獻血者檔案隱私管理的相關措施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述,旨在為今后無償獻血者檔案隱私的保密管理工作提供參考,為無償獻血的健康發(fā)展、隊伍的壯大做出些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