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陽/廣州工商學院
大學英語是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公共必修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jù)關鍵席位。該課程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訓練英語語言綜合技能,培養(yǎng)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仍以講授形式為主,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忽視了聽說能力培養(yǎng);不同專業(yè)使用相同的教材,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教師亦無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兼顧語言技能講授和文化素質教育。
隨著全國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教育者們正努力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個體差異逐漸受到重視。
近年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斷推廣,跨境電子商務等行業(yè)蓬勃發(fā)展。為了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國內企業(yè)愈發(fā)重視人才的外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在語言知識之外,還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素養(yǎng)。近幾年,習近平同志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開放了“一帶一路”經(jīng)濟區(qū)。如此,實現(xiàn)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地區(qū))的跨文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曾俊秀,2018)。
這些要求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學生的配合、學校的支持,更需要課程設置和教學的整體性變革。落實到實際當中,便是要充分了解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企業(yè)、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打造更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
外語教學當中的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最早由Richterich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國際上普遍認可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的需求分析框架,我國研究者將其引入并進一步與國內實情結合。束定芳(2004)將外語教學的需求分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陳冰冰(2010)提出了對“個人需求”分析的四個更加具體的維度。
通過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需求分析,教師和學校能夠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靈活地調整培養(yǎng)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修訂課程方案、完善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完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
本次調查范圍在廣州工商學院之內。學院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針對全體非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使用統(tǒng)一教材,采用統(tǒng)一考試的形式進行評估。
調查選取范圍為五個2018級非英語專業(yè)的班級:工商管理班(55人)+會計班(47人)+軟件工程班(56人)+汽車電子班(42人)+國際貿易班(60人),共260人。調查將學生性別、專業(yè)和應試成績納入變量范圍,參照需求分析理論,設計制作了一份《非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狀況調查表》,分類設置一系列開放式問題,采取匿名問卷形式,通過 “問卷星”網(wǎng)絡調查問卷平臺向學生發(fā)布,規(guī)定了一周的填寫時間,最終回收率為100%。在整理問卷結果時,將每一個問題下學生的答案按內容類型分類,進行百分比制的統(tǒng)計歸納。
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進行英語水平等級自評。36%的學生認為自己處于“初學者”階段;29%的學生認為自己處在“中等”水平;只有6%的學生認為自己處在“優(yōu)秀”水平。另有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是“零基礎”;20%的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做不出判斷。以上結果反映出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的認識普遍保守化、悲觀化;總體而言,男生對自己的評判更低,理工科類專業(yè)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判更低。少數(shù)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還缺乏認識。
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找出目前英語學習中最大的困難。43%的學生認為最大的困難在英語聽說方面;28%的學生認為音標、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不牢固;14%的學生認為自己寫作能力差;9%的學生感覺整體上各方面都弱;而6%的學生則認為自己沒有弱項,只是整體有待提高。這個問題下的數(shù)據(jù)受專業(yè)和應試成績影響較大。理工專業(yè)的學生普遍受語言基礎知識制約,而文科專業(yè)的學生更希望提高特定的語言能力。應試成績越好的學生,提出的困難越有針對性;而成績弱的學生則認為很多方面都困難。
第一個問題是“你認為自己現(xiàn)階段最需要提高的語言技能是什么?” 29%的學生認為最需要提高口語溝通能力。25%的學生認為最需要提高的是詞匯和語法等基礎知識。13%的學生最想提高翻譯與寫作技能,以應用于等級考試和工作當中。12%的學生最希望提高聽力水平。9%的學生認為自己需要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語學習技巧,希望在短時間內整體提升英語水平。8%的學生最想提升閱讀能力。另有4%的學生想增加對歐美文化知識的了解。
第二個問題是“你學習英語最大的動機是什么?” 53%的學生是“為了找個好工作”。26%的學生認為學英語就是為了“取得滿意的四、六級成績”。12%的學生是為了“不掛科/順利畢業(yè)”。僅有6%的學生學英語主要是出于興趣。另有3%的學生是為出國留學或移民做準備。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明顯看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英語主要出于外部動機,現(xiàn)實目的性很強,將英語視為順利完成學業(yè)、尋找滿意工作、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只有少數(shù)學生是出于內部動機,將學英語視為個人興趣。
由于這部分要求學生盡量多且具體地發(fā)表觀點,故答案數(shù)據(jù)的百分比并非總和100%,而是各類回復的單獨比例。
首先,問卷收集了學生對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看法。76%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死板、難度偏高、與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語言應用關系不大。35%的學生認為課程時間不夠,無法滿足學習需求。32%的學生指出,大學英語課程考核形式單一,沒涉及到聽力、口語、文化等方面。67%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缺乏專業(yè)針對性,無法將英語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
問卷還收集了學生對教師和課堂教學的要求。46%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講授模式單一、枯燥。52%的學生希望老師講一些英語學習方法和技巧。36%的學生希望老師能更多關注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幫助基礎弱的學生跟上進度;另一方面,18%的學生則表示課堂內容較簡單,希望老師分配更復雜的學習任務。73%的學生希望老師能補充更多歐美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62%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課下多與學生交流,提供課外學習途徑;38%的學生則希望老師更耐心地解答學生的疑問。
首先,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的認識普遍保守、悲觀化,缺乏語言能力自信,部分學生還缺少自我認識。這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中添加“英語水平能力自測”環(huán)節(jié),并可采取階段性測評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自評、自省,系統(tǒng)評測自身的語言能力水平。同時,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適時鼓勵,幫助學生豎立英語學習自信。
其次,學生學英語主要是出于目的性、工具型動機,對語言學習本身缺乏興趣和主動性。因此,教師在完成課程教學任務之外,還要增加課堂互動、給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同時傳授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學習能動性。在課程考核上,可嘗試多元化的測評方式,將傳統(tǒng)卷面考核與視聽說測評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生對現(xiàn)有的教材和課程設置普遍不滿。當前的教材的確內容單一、落后,與專業(yè)知識不掛鉤。因此,除統(tǒng)一教材之外,可考慮根據(jù)專業(yè)需求增添輔助教材,并在課程內容中增加職業(yè)英語教學,重視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依據(jù)時代發(fā)展需求,課程內容還應增加歐美文化及“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教育,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在課外成立英語興趣小組、英語社團等,定期舉辦英語角、英語演講、戲劇、配音比賽等活動,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沉浸在英語語言氛圍中。
學生在語言能力和學習需求上的個體差異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類型、層次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布置個性化的學習任務。還可成立英語學習疑難互助小組,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fā)現(xiàn)、討論、解決問題。同時,應更加注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增添更多實踐性強的教學內容。最后,可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讓企業(yè)作為“第三方”參與到課程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當中。一方面可選派教師到企業(yè)掛職實踐,另一方面可安排學生到企業(yè)實習。如此,既能增強教師實踐能力,有助于教師根據(jù)企業(yè)需求完善英語課堂教學,又能讓學生將語言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使學生正確認識英語在職業(yè)當中的重要性。
進入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既需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又需要順應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全新要求。在課程設置和教學體制等方面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企業(yè)的人才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需求,重新定位課程價值取向和變革方向,結合校本特色進行整體性變革,建立更加完善化、人性化、先進化、國際化的課程教學體系,探索有突破性的人才培養(yǎng)之路,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更好地推動外語教育改革、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