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地,劉 政,胡亞林
(福建農林大學 林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
植被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受地形、氣候、土壤等多種環(huán)境因子的制約[1-3],同時,植被也是連接大氣、土壤和水分的 “紐帶”,具有減少雨滴激濺,減緩地表徑流,提高土壤保土固土功能,是控制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植被覆蓋度是指單位面積內植被地上部分(包括葉、莖、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百分比[4-5],是地表植被生長趨勢的重要參量,也是區(qū)域生態(tài)退化監(jiān)測最重要、最敏感的指標。獲取地表植被覆蓋度及其變化信息,對揭示地表植被時空變化規(guī)律,探討植被覆蓋變化的驅動因子,評價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植被變化與地理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其中地形因子對植被生長具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流域低植被覆蓋度區(qū)域受坡度影響顯著,而極高植被覆蓋度區(qū)域受高程影響顯著[6];汶川地震災區(qū),植被覆蓋度受坡度和高程影響較大,受坡向影響較弱[7];赤水河流域,坡度和坡向對植被覆蓋的影響都明顯高于高程[3];王毅等[8]研究發(fā)現(xiàn):貴州省普定縣喀斯特地貌區(qū)植被覆蓋度的分布與地形因子的空間關系具有不確定性,地形因素主要通過影響人類活動間接影響植被覆蓋度??梢?,地形因子對植被覆蓋度變化的影響具有復雜性,不同地區(qū)影響植被覆蓋度的關鍵地形因子不同。福建省福州市為東南沿海重要的經濟中心,隨著福州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植被覆蓋情況亟待提高。近年來,關于福州市植被覆蓋度時空特征的研究頗多。例如,馬雪瑩[9]研究發(fā)現(xiàn):福州市1994-2015年植被呈恢復趨勢,但各轄區(qū)植被恢復速度差異較大。然而,李晶[10]表明:福州市1989-2014年植被呈退化趨勢,且地表溫度是植被覆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針對福州市植被覆蓋度時空變化特征與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關系的研究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以福州市的Landsat TM/OLI遙感影像為基礎,采用改進的像元二分模型,探究福州市植被覆蓋度時空變化特征,并分析植被覆蓋度與地形因子的定量關系,以期為福州市城市植被恢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提供依據。
福州市為福建省省會,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qū)。福州地形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福州市區(qū)位于盆地中央,四周被群山環(huán)繞,地勢自西向東傾斜。福州地區(qū)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19.6℃,年均降水量為1343.7 mm。本研究區(qū)為福州市5區(qū),涵蓋鼓樓區(qū)、 臺江區(qū)、 倉山區(qū)、 晉安區(qū)和馬尾區(qū), 不包含長樂區(qū), 范圍 25°56′~26°25′N, 119°10′~119°40′E, 區(qū)域面積 1043 km2。
1.2.1 植被覆蓋度遙感數據 本研究所采用的遙感數據為Landsat 5 TM以及Landsat 8 OLI影像,原始影像數據源自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gscloud.cn),影像軌道號均為119/042,空間分辨率為30 m。遙感影像的選擇有2個方面要求:首先,云含量多少極易影響提取結果的精確度,應選取云含量較低的遙感影像反演植被覆蓋度;其次,為減弱因植被的生長發(fā)育所引起的誤差,精確地提取植被覆蓋度,遙感影像需選取植被發(fā)育情況相近的時間段。因此,本研究所選取的福州市1995-2015年遙感影像均為秋季(9-11月)且云量低于5%的遙感影像。遙感數據投影方式均轉換為基于WGS-84坐標系的通用橫軸墨卡托投影,并進行幾何校正、輻射定標和大氣校正等預處理;然后,采用相同投影的矢量邊界數據裁剪得到研究區(qū)域的遙感影像數據。遙感數據源信息如表1。
1.2.2 地形數據 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30 m地面分辨率ASTER GDEM V2高程數據源自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gscloud.cn),坡度及坡向數據主要基于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通過Arc GIS 10.2軟件3D Analyst模塊Aspect及Slope工具生成。
表1 1995-2016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反演遙感數據源Table 1 Data sources of remote sensing for inversion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in Fuzhou City from 1995 to 2016
1.3.1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覆蓋度計算 福州市植被覆蓋度采用改進的像元二分模型來估算,其公式為[11-13]:
式(1)中:Fc為植被覆蓋度;INDV為任意像元的歸一化植被指數;INDVsoil為純裸地的植被指數;INDVveg為純植被覆蓋的植被指數。 歸一化植被指數INDV通過式(2)計算[14-16]:
式(2)中:ρNIR為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ρR為紅光波段的反射率。
根據影像的INDV值序列,采用5%和95%置信度截取INDV的上下閾值,在置信區(qū)間內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代替INDVveg和INDVsoil。利用ENVI 5.3軟件估算福州市6期植被覆蓋度,并依據SL190-2008《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17],利用Arc GIS 10.2軟件柵格重分類工具將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度分為5個等級:Ⅰ級為裸地,Ⅱ級為低覆蓋度,Ⅲ級為中覆蓋度,Ⅳ級為高覆蓋度,Ⅴ級為極高覆蓋度。依據研究區(qū)植被覆蓋度總值與像元總數進行計算植被覆蓋度均值:
式(3)中:n為像元總數;Fcm為第m個像元的植被覆蓋度;為植被覆蓋度均值。
1.3.2 基于差值法的植被覆蓋度動態(tài)特征及植被恢復等級提取 通過對2期植被覆蓋度柵格圖像數據進行逐像元做差值運算,并將結果進行標準化分級,來衡量植被動態(tài)變化的趨勢、大小及空間特征。其計算公式[18]:
式(4)中:ΔFc為2期柵格圖像數據的差值;Fca和Fcb為第a期和第b期柵格圖像數據。基于1995和2015年的植被覆蓋度柵格影像做差值運算,分析植被衰退恢復演變特征,并將植被覆蓋度分成7個衰退恢復等級:嚴重退化(-100%,-30%]、中度退化(-30%,-15%]、輕微退化(-15%,-5%]、穩(wěn)定(-5%,5%]、輕微改善(5%,15%]、中度改善(15%,30%]、極度改善(30%,100%]。
1.3.3 地形因子與植被覆蓋度關系 利用Arc GIS 10.2軟件將6期植被覆蓋度圖轉為點數據,將地形因子柵格數據提取至植被覆蓋度點數據,獲得各高程梯度、坡度梯度及坡向植被覆蓋度均值,最后利用Excel 2016軟件獲得植被覆蓋度受地形因子影響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曲線。
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均值由57.93%增加至66.44%。1995-2002和2013-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增速較快,平均每年提高0.88%和1.13%。然而,2010-2013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呈下降趨勢,降低了-0.19%。福州市植被以極高覆蓋度植被為主,面積565 km2,約占整個福州市面積的54.18%,其余各等級覆蓋度植被面積差異不大(表2)。裸地(Ⅰ級)和低覆蓋度(Ⅱ級)植被集中分布在閩江、烏龍江沿岸以及鼓樓區(qū)、臺江區(qū)等人口聚居區(qū),高覆蓋度(Ⅳ級)和極高覆蓋度(Ⅴ級)植被則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低山丘陵區(qū)域。
表2 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的等級分類及各等級覆蓋度植被的面積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in Fuzhou City from 1995 to 2015 and area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1995-2015年,福州市各時期不同等級植被覆蓋度面積變化規(guī)律存在差異性(圖1,表3)。Ⅰ級覆蓋度植被面積呈波浪式增加,但1995-2002和2008-2010年表現(xiàn)為衰減特征。Ⅱ級和Ⅲ級覆蓋度植被面積呈衰減特征,但2008-2013年出現(xiàn)增加趨勢。Ⅳ級覆蓋度植被面積呈持續(xù)衰減趨勢,衰減幅度最大。雖然,2008-2013年Ⅴ級覆蓋度植被面積表現(xiàn)出小幅度衰減,但1995-2008和2013-2015年均為大幅增加。整體而言,1995和2015年比較發(fā)現(xiàn),福州市Ⅰ級和Ⅴ級覆蓋度植被面積增加,分別增加13.33和194.86 km2,而Ⅱ級、Ⅲ級和Ⅳ級覆蓋度植被面積分別減少12.38、59.09、136.71 km2。
圖1 1995-2015年福州市各時期不同等級植被覆蓋度空間分布示意圖Figure 1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period from 1995 to 2015 in Fuzhou City
表3 1995-2015年福州市各時期不同等級植被覆蓋度面積的年變化量Table 3 Annual change of different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 from 1995 to 2015 in Fuzhou City
將1995與2015年植被覆蓋度柵格數據利用差值法作差值運算,獲得福州市區(qū)植被覆蓋度衰退與恢復的面積信息,并根據植被覆蓋度變化量,將植被覆蓋度變化分為嚴重、中度和輕微退化、穩(wěn)定、輕微、中度和極度改善7個等級(表4)。
福州市植被主要以改善為主,輕微改善、中度改善、極度改善面積占比分別為22.18%、18.93%和14.63%,整個研究區(qū)域改善區(qū)域面積為581 km2,約占福州市面積的55.73%(圖2,表4)。1995-2015年,福州市有些區(qū)域的植被覆蓋度呈衰退趨勢,面積為177 km2,約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16.98%。從空間分布而言,福州市植被覆蓋度改善區(qū)域主要位于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區(qū)域,而退化區(qū)域多分布于南部的閩江及烏龍江沿岸區(qū)域。
表4 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衰退與恢復面積及其占比Table 4 Vegetation decline and recovery area and its proportion in Fuzhou City from 1995 to 2015
圖2 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退化與改善空間分布示意圖Figure 2 Change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from 1995 to 2015 in Fuzhou City
本研究依據研究區(qū)高程,以100 m為間隔將高程劃分為7個梯度。依據GB/T 15772-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guī)劃通則》[19]和水土流失調查中采用的8°作為緩坡和斜坡界線的方法,將坡度分為平坡(0°~5°)、 緩坡(5°~8°)、 斜坡(8°~15°)、 陡坡(15°~25°)、 急坡(25°~35°)和險坡(>35°)6 個等級[20]。 考慮到坡向對植被長勢的影響, 將研究區(qū)劃分為平地(0°), 陰坡(0°~67.5°, 337.5°~360.0°), 半陰坡(67.5°~112.5°, 292.5°~337.5°), 半陽坡(112.5°~157.5°, 247.5°~292.5°), 陽坡(157.5°~247.5°)5種坡向類型[20]。福州市地形因子空間分布如圖3。
不同地形條件下植被覆蓋度存在顯著差異。隨著高程值增加,植被覆蓋度呈逐漸增加趨勢(圖4A);隨著坡度增加,植被覆蓋度均值呈逐步增加后微弱衰減趨勢(圖4B);坡向對植被覆蓋度影響較小,除平地植被覆蓋度僅為9.12%,其余坡向內植被覆蓋度基本一致(圖4C)。
1995-2015年,不同地形條件下植被覆蓋度時間變化規(guī)律亦存在差異。在第1高程(<300 m)地區(qū),地表植被覆蓋度由39.14%提高至45.88%,增長幅度為6.74%;第2~6高程(300~800 m)地區(qū),地表植被覆蓋度分別提高11.47%、11.20%、9.83%、10.15%和9.12%;第7高程(>800 m)地區(qū)地表植被覆蓋度增加最快,增幅達13.71%(圖5A)。從1995到2015年,平坡區(qū)域,植被覆蓋度僅增加2.09%,而緩坡、斜坡、陡坡、急坡和險坡地表植被覆蓋度分別提高11.17%、12.30%、12.97%、13.93%和14.29%(圖5B)。1995-2015年,陰坡地表植被覆蓋度增加幅度最小(7.61%),半陽坡地表植被覆蓋度增加幅度最大(9.52%),陽坡和半陰坡地表植被覆蓋度增加幅度分別為8.91%和8.97%(圖5C)。
福州市植被覆蓋度整體情況較好,植被以高和極高覆蓋度植被(即Fc>50%)為主,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66.85%。針對不同等級覆蓋度植被的面積動態(tài)變化分析發(fā)現(xiàn):1995-2015年,極高覆蓋度植被面積增幅最大,裸地面積變化微弱,低覆蓋度植被衰減幅度較小,而中覆蓋度和高覆蓋度植被面積衰減幅度較大。從研究區(qū)植被空間分布來看,高和極高植被覆蓋度植被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部和北部,中、低植被覆蓋度植被則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尤其是閩江及烏龍江沿岸地區(qū)。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植被覆蓋度均值由57.93%提高至66.44%。該研究結果與馬雪瑩[9]的研究一致,近20 a福州市區(qū)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
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整體以改善為主,占區(qū)域面積的73.76%,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然而,福州市仍有約16.98%區(qū)域的植被表現(xiàn)為退化特征,且主要分布于閩江和烏龍江之間的倉山區(qū)。由于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大量城市建設和居住用地擴展能夠導致城市植被覆蓋度明顯降低[9-10]。
圖3 福州市高程(A)、坡度(B)、坡向(C)地形特征示意圖Figure 3 Characteristics of elevations (A),and slope grades (B) and slope directions (C) in Fuzhou City
圖4 不同地形梯度植被覆蓋度分布特征Figure 4 Different top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gradient
圖5 1995-2015年福州市轄區(qū)不同高程(A)、坡度(B)和坡向(C)植被覆蓋度均值及變化量Figure 5 Mean and variation of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A),slope grades (B) and slope directions (C) from 1995 to 2015 in Fuzhou City
地形是影響植被覆蓋的一個重要自然因子,不同地形條件下水熱狀況不同,進而影響植被的空間分布格局[3,6]。然而,不同地區(qū)植被覆蓋度空間分布格局的關鍵地形驅動因子不同[7-8,21]。本研究發(fā)現(xiàn):福州市不同地形條件下植被覆蓋度均值和動態(tài)特征均存在差異。與較高的高程(>300 m)和陡坡度(>5°)相比,第1高程和平坡區(qū)域植被覆蓋度明顯較低,原因主要是福州城市和居住建設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海等高程低和坡度平緩的區(qū)域。此外,隨著坡度增加,植被覆蓋度均值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險坡(>35°)區(qū)域植被覆蓋度小于急坡,可能是由于險坡地區(qū)水土缺乏,在一定程度限制植被生長。同時,近20 a間,高程>300 m和坡度>5°的區(qū)域,植被覆蓋度的變化明顯大于低高程和平坡地區(qū)。
綜上表明:1995-2015年福州市植被覆蓋整體呈增加趨勢,植被以改善趨勢為主,但城市化擴展和建設導致部分地區(qū)植被覆蓋度下降。此外,地形因子是影響福州市植被覆蓋度的重要自然因子,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條件下植被覆蓋存在差異,且影響植被覆蓋的時空動態(tài)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