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華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第四中學,黑龍江齊齊哈爾 164800
用來揭示人類的社會歷史客觀基礎以及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的方法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到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我們在進行學習以及對歷史進行探究的主要主導思想。想要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地對歷史進行認識,那么就必須運用到唯物史觀。
對歷史進行研究的唯一史觀也就是唯物史觀。但是基于其中的理論性較強,初中生的年齡較小,在生活上的經(jīng)歷不夠充足,對于知識的積累也非常有限,在對唯物史觀進行理解與學習的時候難度比較大一些。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謹記不能夠刻意去對原本枯燥的唯物史觀理論進行講解,不要求學生將理論知識全部熟記,而是應當把其中的道理跟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關聯(lián),做到深入淺出。初中階段涉及到的唯物史觀大致范圍就本上就是包括: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力之間關系的相互作用;政治與經(jīng)濟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推動誰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chǎn)力;社會歷史事物的發(fā)展方式;辯證的觀點等等......
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對其中的概念進行分析就是時空觀念。時空觀念是包括自然時空以及歷史社會時空這兩個方面的,時空觀念就是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中階段對時空觀念的掌握可以分為一下五個方面:
(1)基本時間,空間概念。這就要求能夠熟悉的運用許多種的紀年方式,比如天干地支紀年和年號謚號紀年以及公歷紀年、冥國紀年等等方式,并且還需要多公歷以及民國紀年的換算進行簡單的掌握,必須具備基本的認圖能力。
(2)時間序列和空間序列。在時間序列上面的歷史呈現(xiàn)表現(xiàn)出有很多種方式,其中的斷代史,通史都是屬于其中的歷史呈現(xiàn)。我們以《史書》和《資治通鑒》為例,對通史和編年史進行簡單的區(qū)分。
(3)能夠把特定的歷史時間跟特定的時間以及空間進行聯(lián)系然后表達出來,我們結合《鴉片戰(zhàn)爭形式的示意圖》講述其中相關的歷史事件;根據(jù)《三大戰(zhàn)役的示意圖》對三大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進行敘述;對紅軍長征時候的過程進行敘述,親自動手將紅軍長征過程中的路線畫出來等等。
(4)以時間作為順序,對國家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文明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進行研究;將空間地域視為背景,對不同地區(qū)的文明進行考察。突出其中存在的差異性以及獨特的文化。
(5)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歷史的變化和延續(xù),統(tǒng)一和多樣,部分以及整體。伴隨著不斷推進的全球化,現(xiàn)在與過去的“時空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在對待不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站在國際的角度去分析,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堅持做到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的原則。
對史料的甄別并不是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這個過程當中的重點應當是怎么樣去對史料進行認識和解讀以及怎么樣才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就是對史料的類型以及它們展現(xiàn)出來的方式進行一個清楚的認識,對于史料的途徑和方法進行基本的掌握。根據(jù)史料的價值不同,通常將史料分成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能夠接近或者直接在歷史發(fā)生方式產(chǎn)生,直接透視歷史問題的就是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則是指后輩們在一手史料的基礎之上做出的研究以及解釋。
第二,就是需要學會從史料之中得到相關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解讀。要求就是必須要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的能力,能夠用已經(jīng)獲取的信息作為歷史表述的可靠依據(jù),用來作為自己觀念的支撐物,讓歷史事件跟現(xiàn)實的問題變得有理有據(jù)。
以史料作為依據(jù),歷史的理解作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判就是歷史解釋。歷史研究在史料實證以后,就是解釋跟評價的過程,要對歷史時間進行一定的價值判斷。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關于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就是歷史解釋必須要以史料作為依據(jù),理解事實,尋找它進步的真理,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歷史進行梳理和解釋的過程,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剛剛形成,這個階段需要油淺到深。
第二,就是在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對歷史事物之間存在的關系給出一定的解釋。比如在講到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這一個時間段的時候,歐美國家大眾化的生活方式跟中古人開始使用電報以及電話等新的通訊設備進行信息之間的傳遞。根據(jù)這一事件,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他們聯(lián)想到工業(yè)革命時期。這種尋找事件與事件之間關系的思維方法無疑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解釋進行掌握的最有效的方式,可將其作為初中歷史解釋的核心。
家國情懷就是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在思想和觀念以及情感態(tài)度這些方面的體現(xiàn),這也是實現(xiàn)歷史教育目標的重要標志。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都會從歷史的角度對我國的國情進行分析,以形成一種對國家的認同感,使得了解并對優(yōu)良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示認同,認識中華文明所存在的歷史價值以及現(xiàn)實意義,了解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多樣性,對世界各國的文化,各名族的文化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開闊學生的視野;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使得人格得以健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
總的來說,歷史的這五大核心素養(yǎng)著初中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始終都是保持著相關關聯(lián)的狀態(tài),它們?nèi)币徊豢?。只有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去把歷史放置在特定的時空觀念之中,然后在用史料進行實證,給出科學合理的歷史解釋,最后才可以形成大格局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