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啟嬋
[摘 ? 要]課堂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開展有效而富有張力的課堂教學活動,才能讓教學煥發(fā)生機、活力,從而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活用近體原則,打造具有生命張力的課堂,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道德與法治課的疏遠感和無力感,更好地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立德樹人的課程使命和價值追求。
[關(guān)鍵詞]道德與法治;近體原則;張力課堂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5-0043-02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學更多地指向“教材世界”,如果單純空洞地說教,課堂容易陷入沉悶的氛圍;如果引入一些轟轟烈烈的案例或開展一些熱熱鬧鬧的活動來引導學生,萬一尺度把握不好,又容易讓課堂產(chǎn)生一種疏遠感,而整個課堂在熱鬧過后也容易產(chǎn)生一種無力感,課堂教學的實效難以得到彰顯和提高。
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如果道德與法治課出現(xiàn)了疏遠感和無力感,其立德樹人的功效將會大打折扣。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近體原則,則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所謂近體原則,是指教師在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年齡層次、心理狀況和知識水平的基礎(chǔ)上,認真分析和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教材,縮小教與學之間的時空差距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近體原則可分為時間近體原則、空間近體原則、心理近體原則和活動近體原則四種。下面,筆者對近體原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活用時間近體原則,激發(fā)課堂的生命力
道德與法治本身是一門時政性很強的學科,感受時代氣息,把握時代脈搏,是道德與法治課的生命力所在。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時間近體原則,一方面要將時政熱點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分析教材知識;另一方面,在運用非社會時政熱點材料時,應靈活引導學生用當時視角和當今視角相結(jié)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問題,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其中的現(xiàn)實意義。
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青春有格》這一框內(nèi)容時,一些學生對于“行己有恥”“止于至善”兩句古文有一定的距離感,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坐上時光穿梭機”,通過穿越游戲,先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名人是如何通過“行己有恥” “止于至善”進行修身、持家,甚至是治國和平天下的。然后,再重點結(jié)合當前的時代背景,運用時下某些公民違背道德或違法犯罪的案例、最新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等正反面例子,引導學生深刻領(lǐng)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今天,針對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做到“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利用時間近體原則能有效地拉近學生與時代發(fā)展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并非文縐縐的說教,而是富有時代氣息和生命力的課程。
二、活用空間近體原則,提升課堂的親和力
按照現(xiàn)行的課程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chǔ)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應符合初中學生生活逐漸擴展的發(fā)展規(guī)律。雖然初中學生的生活在逐步擴展,但其生活經(jīng)驗畢竟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運用空間近體原則,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盡可能選擇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為話題,消除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陌生感。
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下冊《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這一框內(nèi)容時,雖然新時期的初中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這個名稱很熟悉,但對于“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這一問題,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對學生來說,還是缺乏了一定的親切感。為此,教師可以考慮在介紹黨中央的最新政策、方針、路線之余,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引入當?shù)攸h員干部如何響應黨中央號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為推動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實例,如此更能讓學生親切地感受到:原來中國共產(chǎn)黨就在我們身邊,祖國的強大、人民生活的美好都離不開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
三、活用心理近體原則,彰顯課堂的創(chuàng)造力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運用心理近體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實際出發(fā),逐層深入,循循善誘,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情境設置和問題誘導,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和快樂學習的幸福感。
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法律保障生活》這一框中的“法律的特征”時,考慮到初中學生還未形成非常清晰、強烈的法制觀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教參的建議,先由學生熟知的校紀校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出發(fā),分別舉出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并了解其產(chǎn)生方式、實施手段、調(diào)整對象和范圍。然后,再列舉出學生熟知甚至深有體會的法律事件,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并了解我國法律的產(chǎn)生方式、實施手段、調(diào)整對象和范圍。如此由淺入深、由熟知領(lǐng)域擴展到陌生領(lǐng)域,就可以慢慢地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該框題的其他內(nèi)容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四、活用活動近體,增強課堂的感召力
道德與法治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與發(fā)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ch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去喚醒學生和鼓舞學生,讓他們對個體有認同,對集體、國家和社會有擔當。教師可運用活動近體原則,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創(chuàng)設合理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在自我體驗中產(chǎn)生與時代的共鳴,從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守護生命》這一框題中“養(yǎng)護精神”這一目時,教材上提供了關(guān)于女畫家在集中營中教孩子們畫畫的例子,然后設置了兩個問題:(1)在集中營中,女畫家費利德為什么要教孩子們畫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風景?(2)人們?yōu)槭裁磳⑦@些兒童的繪畫作品稱為“人類文化皇冠上的鉆石”?這一探究活動其實也很有啟發(fā)性。教師還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參加一次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或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朗讀一些美文片段,然后引導學生深度探究:(1)在參加這些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你有什么體驗和感受?(2)為什么在物質(zhì)生活比較豐富的今天,我們?nèi)砸非缶裎幕系臐M足?通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不僅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精神文化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領(lǐng)悟到新時期國家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進而激發(fā)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和國家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由此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近體原則,能使課堂變得更加鮮活和靈動,能有效拉近學生與教材、課堂的距離,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同與共鳴,從而讓學生在輕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得到精神上的潤澤與熏陶,更好地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立德樹人的課程使命和價值追求。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262.
[2] ?藍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近體原則”的運用[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5(8):42-43 .
[3] ?徐小林.尊重學生主體 ?活用近體原則[J].中學教學參考,2016(19):78.
[4] ?程桃山.芻議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中),2018(8):145.
(責任編輯 ? ?袁 ?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