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平
在中國南國邊陲毗鄰越南的一座古城——龍州,分布著這么一支獨特的壯族分支——金龍布傣黑衣壯〔自稱壯話:(根陀)音譯壯族人〕。一年四季男著九紐黑衣長衫衣,頭戴圓形菱角帽,九分大腳花邊褲;女穿黑衣盤扣長袍,頭戴紅錦圈外包黑方燕尾巾,九分大腳花邊絲絨褲。因此這個分支也稱:布傣長袍黑衣壯。而在金龍這一土地上,布傣人世代依山而建,依水而傍,依那而生。有自己的稻作文化,巫文化(天琴文化)等,以青蛙,鷺鳥,水牛,銅鼓為圖騰。其中以巫文化中的天琴文化最為獨特耀眼。
“天琴”與“巫”是共生同存,因而“天琴”是布傣人獨特的巫術(shù)儀式中的重要法器,有祈福辟邪,驅(qū)邪送鬼的作用。一般以仙公道婆焚香拜道才能“請”下神器“天琴”,仙公道婆手持天琴彈奏,口吟咒語喃唱,腳搖銅鈴如馬過山,這就是琴,人,鈴三者合一的獨特的祭祀形式。手上的天琴起著喚天功效,嘴里的咒語起著送福追福的功效,腳上的銅鈴起著如騎著馬,追魂追神,以便更快地通神通靈之效。從古壯族布傣黑衣壯到如今的布傣黑衣壯,正是因為這是一種布傣人世代的信仰,才使得巫樂“天琴”代代相傳,世代相承。也是與“天”對話,與“神”通靈,與“靈”相連,彈不斷的天歌,唱不斷的天謠,跳不盡的天舞,天之琴,天之曲,天之謠,才有了流芳千年的天琴。
作為天琴藝人的重要法器,天琴承擔著喻天職責,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不過,作為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天琴曲調(diào)節(jié)奏簡潔明快、輕盈跳躍,音色清脆、優(yōu)美,深受布傣人的喜愛。在板池屯,不論男女老少,個個愛聽愛唱,就算不是天琴藝人,也能彈上一段,唱上一曲:陽春三月三,歌圩鑼鼓端。
阿妹趕歌坡,阿哥趕壯山。春天來到百花開,蟲蟻山林爬下來。蜜蜂蝴蝶來采蜜,木棉花紅燕歸來。天琴聲聲應(yīng)妹心,山歌甜甜喚哥情。銅鼓敲起幸福畫,銅鈴搖出吉祥樂”。歌詞中體現(xiàn)的就是駱越人獨有的生活習性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與大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友好生存的畫面。據(jù)村里老年人講,20世紀50年代前,金龍當?shù)鼗旧险f話都是用 “唱”來表達,如“山歌不用錢來買,舌頭一拐歌就來。天上小鳥也唱落,水底蓮花也盛開”。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更是離不開天琴。大榕樹下,竹林里,小河邊,人們想唱就唱,自編自唱,把自己的心聲通過歌聲、琴聲傳達到情人耳中。
一般來說,族群認同多以文化為基礎(chǔ),如共同的歷史記憶和遭遇、語言、宗教、地域、習俗等。所以唯有深入民間,深入田間去尋訪,采風,去聆聽老藝人,村中人們的述說與演唱,才能更好地去深入了解,深層次地發(fā)現(xiàn)及發(fā)掘。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通??偸且栏接谀承嵨锘蚍?,人們以此找尋并展示認同的分辨特征。在這些具有分辨特征的實物上,才能有具有一定的標識性、特征性,也更能具有說服力。
這些特定的實物或符號積淀著某一族群世代相傳和約定俗成的集體表象,具有特定文化的指示內(nèi)涵,已經(jīng)同族群形象合為一體,成為最能夠體現(xiàn)某個族群特色的象征。所以在提起“巫”、“布傣黑衣壯”、“天琴”、“美女村”、“儂侗節(jié)”、“唱天”等等詞語時,人們往往就會知道出自何處,源于何方。也正是因此,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生活中,對民族民間文化考察工作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在祖國繁盛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shù)中,熠熠生輝,散發(fā)出獨特的光芒。
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傳承與發(fā)揚,保護與助力。傳承非遺,弘揚非遺,守護非遺,助力非遺,是我們當代人要有效實行的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