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值得中華兒女繼承的寶貴財富。初中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詩詞鑒賞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詩人感情的領悟能力,積淀文化底蘊,提升語言表達水平。本文分析了情景創(chuàng)設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具體情景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留下的智慧哲思和記憶情感,承載了寶貴的精神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隨著素質教育在初中教學中的推進,學生的文化積淀、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學生通過鑒賞古詩詞可以提高文學審美能力和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在古人的智慧哲思影響下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和氣質。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中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低下,鑒賞能力不足,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死板,大多以應試為主,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難以被調動,造成語文課堂效率低下。
一、 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缺少學習熱情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以知識點的灌輸為主,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大多以帶著學生分析字詞含義、表現手法和主要情感的方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過程,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以死記硬背為主要學習方法,長此以往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以外不會再繼續(xù)深入探索,造成學生知識面窄,遇到陌生的題目就會束手無策。
(二) 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夠深入
大多數初中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對作者寫作背景知識和深層次的情感理解不夠,因此無法有效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全部依賴于教師對詩詞的分析,比較片面。學生無法通過學習知識形成思維分析能力,導致詩詞分析題成為學生的薄弱項,學生遇到晦澀的詩只能停留在字面的意思分析,鮮有學生可以分析出更深層次的內涵。
(三) 缺乏對知識的系統總結
通過學習眾多詩詞我們會發(fā)現,古詩詞的鑒賞有一定的技巧,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學生善于總結一定可以舉一反三,找到詩詞表達的規(guī)律。然而現實學習中,大多數初中生沒有對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缺乏對一般性規(guī)律的總結,知識在腦海中無法形成體系,因此難以進行聯系和有效提取。
(四) 缺乏廣泛的素材積累
通過新課改對學生的能力考查我們會發(fā)現,初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文化積淀是重點考查的內容,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能力,重視對素材積累才能形成優(yōu)秀的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很多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對知識的拓展學習,平時注重積累的學生和忽視積累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顯示出了較大的差異。
二、 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
(一) 采取豐富的古詩詞鑒賞教學形式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并且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例如,教師可以采取情景導入教學法和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情景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多媒體圖片、視頻、聲音或者故事的形式將古詩文當時的寫作情景展示出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詞的深層含義;合作探究法指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集思廣益,將古詩詞的寫作手法、歷史背景、人物故事挖掘出來,達到鑒賞的目的。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觀滄?!窞槔處熆梢栽谡n前準備好課件,將壯麗的祖國山水圖片投射在大屏幕上,并且準備好風格壯闊的背景音樂,為學生營造作者寫作時的真實意境,讓學生先隨著音樂朗誦一遍詩歌,緊接著教師導入作者寫作的背景故事,“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統一中原的雄偉志向”,在介紹完背景資料之后再讓學生朗誦一遍,體會作者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的情感。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地激發(fā)出來,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情景,達到了鑒賞的目的。
(二) 探究古詩詞的背景知識
詩詞鑒賞的重點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字面意思,而是通過作者字面的描述理解背后深層次的含義。由于學生與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學生又缺少豐富的閱歷,如果沒有背景知識的前期鋪墊,很難理解詩詞的深刻含義。教師在詩詞鑒賞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通過網絡查找作者一生的經歷,在課上進行分享,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學生對作者的生平經歷有所了解有助于對詩詞深層含義和深刻情感的理解。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為例,學生通過預習了解到劉禹錫坎坷的生平經歷,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被貶謫,懷才不遇,老友已逝,物是人非的境遇,自己恍若隔世無限悲痛悵惘的心情躍然紙上,緊接著作者轉變傷感低沉的情緒,表達出豁達樂觀的寬闊胸懷并且與友人共勉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有怎樣的深刻內涵?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體會,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還可以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 引導學生注重對詩詞表達技巧的整理
在詩詞鑒賞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種類的表達技巧,例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對比、烘托等,詩人語言的精妙之處便在于此。例如《觀滄?!贰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都是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其中每句話的描寫還可以進行細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知識的分類整理,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知識體系,并且通過課外拓展學習作者的其他詩作,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三、 結束語
總之,詩詞鑒賞能力是中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初中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chuàng)新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背景知識的學習和情景教學的引領下體悟作者的深刻情感,并且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積累。
參考文獻:
[1]楊麗麗.詩詞之韻——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課外語文,2017(12):27-28.
[2]張穎.小課堂,大語文——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學苑教育,2017(14):79.
[3]夏新霞.鑒賞古詩詞感悟妙趣樂——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18(1):20.
作者簡介:鄭少淮,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坂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