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我國于2001年開始實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本次課程改革中,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想來適應新的教學改革的要求;而對于學生而言,則要求學生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主人翁的精神,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本次新課改的最大亮點可以說是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研究性學習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于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打破師授生從的被動教學局面,構建以生為本的新型課堂模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它在確立和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發(fā)揮了強大的作用。本文試圖將研究性學習和高中語文教學整合起來,探索高中語文教學的新途徑。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語文;教學
一、 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被激發(fā),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yōu)閷W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被激活的狀態(tài),喚起身體內潛藏的激能,從而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
研究性學習首先培養(yǎng)學生去質疑,質疑權威,質疑教參,質疑定式思維;其次培養(yǎng)學生去挑戰(zhàn),挑戰(zhàn)傳統(tǒng),挑戰(zhàn)當下,挑戰(zhàn)未來;再次培養(yǎng)學生去擺脫,擺脫課堂話語的先入為主,擺脫教學權威的霸權論斷,擺脫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擺脫自卑意識和服從意識;最后還培養(yǎng)學生敢于去重建,重建思維方式,重建知識體系,重建自我話語權。通過以上三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批判思維和批判意識,成長為有個性的人。
(三)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去和權威角逐,把教材當靶子,把教材上的知識和自己原有知識當作突破口,用審視和探究的目光來對待他們,通過現(xiàn)象透視其本質,在不斷的探究中完成對自我的超越。
(四)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歌德說過,不斷變革,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古人亦云“窮則變,變則通”。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究,往往會推陳出新,引發(fā)“頭腦風暴”,形成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二、 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流程
(一) 確定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通過解決學習中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來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水平的學習方式,問題代表著研究性學習的起點和方向,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確定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研究性學習之初,老師要幫助學生確定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出發(fā)。一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所在,這些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問題恰好是研究性學習的契機,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出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其次,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情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學生自己的問題;再次,要從課后習題出發(fā),課后習題的設定是針對教學目的而定的,是考查學生的重要手段,它體現(xiàn)了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練習中的問題是研究性學習中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確定問題的時候不可忽視。
(二) 定向研究
在確定了研究的問題后,接下來就要發(fā)動學生進行實踐研究了,這是研究性學習的重點,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①搜集資料。根據(jù)前一階段確定的問題,學生明確任務,實行小組分工,通過課外資料、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圍繞研究主題收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資料的歸納和整理,要學會從眾多信息中判別、篩選有用信息;②分析信息。在這個階段,要指導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合,要將同種內容和性質的問題整合在一起,同時剔除重復信息和無效信息;③形成觀點。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收集整合好的材料進行加工潤色,全員共同參與討論,形成文字材料,經過反復修正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在小組內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總結本次研究成果。
(三) 總結交流
總結交流階段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后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說”“聽”“辯”這三個方面。“說”指的是小組代表要將自己組內的觀點和成果向全體同學匯報,要求發(fā)言代表衣著得體,面帶微笑,聲音洪亮,語速適中,體態(tài)自然,清晰而流暢地表述出自己觀點;“聽”指的是要善于傾聽其他小組的發(fā)言,我們身邊的同學是最好的學習資源,要學會吸收其他小組觀點中的精華,為我所用,對其他小組發(fā)言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要及時提出;“辯”指的是要學會運用辯證性思維,對其他小組發(fā)言中出現(xiàn)的錯誤要敢于修正,提出正確的意見,對其他小組中提出的與自己不同的意見要敢于反駁和爭論,要捍衛(wèi)自己的研究成果。另外,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還可以是多樣化的,比如書面形式的論文、報告等,還可以是研討會、黑板報、辯論會、圖片展示、課本劇表演等多種生動有趣的方式。
(四) 實施評價階段
基于研究性學習的高中語文教學既然是一種適應基礎課程改革的新興的教學模式,那么在評價方式方面自然要打破現(xiàn)行的評價體系,建立起一種研究性的評價體系。因為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在研究性學習中,有些學生在這個方面的表現(xiàn)突出,而有的學生很可能在另一方面表現(xiàn)突出,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不能只看到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否得到了提高。因此,用單一定性的量化評價模式根本無法解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問題,那種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貼上優(yōu)良中差的標簽的評價方式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選拔和甄別機制,重視過程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要看到學生在每一次研究性學習中的成長和進步,要看到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三、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策略
根據(jù)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他們的實際語文情況,我在研究性學習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遵循了這樣的策略:
(一) 使學習形式具備活動性
研究性學習的宗旨是“研究”,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不能像傳統(tǒng)課堂那樣把學生緊緊束縛在課堂上,要“放開”課堂,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充分做到動腦動手動口,即葉圣陶所提倡的“在學中做”。老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給學生適當?shù)貏?chuàng)設一些活動課,如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課本劇表演、辯論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學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 使研究內容多些“語文味”
“語文味”即語文課應該剝落附加在它身上的各種浮華的東西,還語文以真實的面目,要回歸本色教學。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的本質內涵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應該通過對文本的挖掘,抓住語言文字這個載體,老師帶領學生感受課文傳遞出的語言美、情感美、思想美,帶領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美,鑒賞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但是在近幾年的教學中,一些老師太過注重語文教學的形式,在語文課堂上充斥著一些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使語文教學距離語文的本質越來越遠,“語文味”越來越淡。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教學中,一些老師在教學設計中為了求異求新,為了追求課堂效果,課堂上過度使用多媒體,致使整個課堂充滿了聲、光、電、影,一節(jié)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也歡天喜地,但是關于語文知識學生一無所知,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和領悟就更談不上了;還有的老師過分注重“研究性”,在拓展環(huán)節(jié)對文本進行了過度解讀,致使語文課變了味,走了樣。如有個老師在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引導學生欣賞荷塘美景時將荷花的特點、花期、生長習性、培育嫁接等等內容進行了拓展,將語文課生生上成了植物課。“術業(yè)有專攻”,語文課應該像其他課程一樣,只做它能做的,只做它該做的事。語文教學中的探究不能脫離文本,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
(三) 使學習過程體現(xiàn)民主性
所謂學習過程的民主性即在語文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顛覆傳統(tǒng)的“師授生從”的教學模式,師生的關系需要重新界定。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即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的主人。老師要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一體兩翼”,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的雙邊活動,一方面教師要撕破師道尊嚴的面紗,走下神圣的講壇,站在學生身邊幫助他們形成知識建構的能力,引領他們的精神成長;另一方面要自始至終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地位,變“講堂”為“學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過來又有利于建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四) 使學習態(tài)度變成合作型
學習態(tài)度的合作性是指研究性學習強調團隊精神,注重生生合作,小組合作,既注重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注重小組成員的合作、分享和交流,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在比較中甄別篩選,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學生處于競爭機制,優(yōu)等成績與劣等成績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一個學生的成功是以其他學生的失敗為代價的,而合作學習則可以避免這種不利因素,因為在合作小組探究過程中,強調全員參與,共同努力,共同進步,每一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所以,“學會合作”既是一種執(zhí)行策略,又是重要的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不但拓寬了自己的思維,而且培養(yǎng)了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能夠切實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能有效改變廣大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和方法,能提高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對研究性學習理論關照下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各種嘗試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華.研究性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永康.語文課程與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5]張華,劉萬海.論“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論意義[J].教育科學研究,2005(1).
作者簡介:劉曉霞,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