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榮
摘要:本案例中求助者因舍友關系不和而產(chǎn)生的緊張、焦慮情緒是由認知上存在的錯誤觀念引起的。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通過與來訪者的協(xié)商,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咨詢,通過6次心理咨詢后,求助者的焦慮情緒得以緩解,社交適應能力提高。
關鍵詞:人際交往;一般心理問題;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4-0085-02
一、一般資料
求助者:王某,女,20歲,身高1.61米,某高職院校理工科大二學生,未婚,體態(tài)正常,發(fā)育良好,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父親,46歲,本科,機關單位領導;母親,43歲,本科,事業(yè)單位職員,家庭經(jīng)濟狀況良好,生活和睦。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1.主訴。因舍友關系不和而緊張、焦慮兩周。
2.個人陳述。“我們宿舍6個人,每個人生活習慣不一樣。上周日早上我要參加考試,在周六晚上熄燈后,我用臺燈看書,她覺得影響了她,就說早點兒睡覺,我就關了燈。第二天早上,她起得特別早,而且洗刷時把水龍頭開得特別大,還播放手機里的音樂,聲音非常大,影響了我休息,我想她肯定是在報復我,就說我一會兒去考試,想多睡一下,讓她小點聲。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來。當時我也沒覺得什么。但是,當我考試回來后,她們幾個都不理我。而且她還和一個以前關系不好的宿舍女孩成了好朋友。我自己覺得很委屈,心理不平衡,突然之間感覺被孤立了。為此,這兩周心情一直不好,焦慮、緊張、煩躁、經(jīng)常失眠、無法安心學習,我渴望能夠像以前那樣大家有說有笑,希望能得到您的幫助?!?/p>
三、個人成長史
王某出生在城市,獨生女,出生后身體較健康。由于父母經(jīng)常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她,所以童年是在鄉(xiāng)下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身邊的小朋友不多。七歲回城里上小學,由于不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曾被同學欺負過,因此發(fā)奮學習,雖然學習成績優(yōu)秀但同學關系一般。初中時把精力都用在學習上,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成績非常優(yōu)秀,沒有幾個知心朋友,但在老師、父母眼中她是一個好孩子。高中時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發(fā)現(xiàn)自己朋友太少,就盡量主動和同學交往,這樣高中的朋友還比較多?,F(xiàn)在上大學后,高中朋友很少聯(lián)系了,關系也淡了,自己覺得朋友沒有什么意思,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知心朋友。
四、觀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資料
(一)咨詢師的觀察及了解
求助者身體和智力發(fā)育正常,講話聲音清晰,情緒低落,意識清楚,言語流利,無幻覺、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精神狀態(tài):感知覺良好,情緒略顯低落,邏輯思維清晰,情感表達一致,人格完整。身體狀態(tài):近兩周睡眠不好,經(jīng)常失眠。社會功能:平日能按時上課,與同學能和睦相處,能主動參加學?;顒?,但近來學習效率比較低,學習成績下降。
(二)其他資料
1.心理測驗結果。為了進一步了解求助者,征得求助者同意后,進行了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測驗,測驗結果如下。
此測驗結果顯示,該求助者SCL-90的總分為164分,陽性項目數(shù)為47項,達到篩選陽性的臨界值,有2個因子呈陽性:人際關系、焦慮因子分均高于常模。SAS測驗結果:57分,據(jù)中國常模結果提示為輕度焦慮;EPQ測驗結果:P:65;E:40.9;N:62。
2.輔導員及同學反映情況。求助者整體較優(yōu)秀,性格內(nèi)向,做事穩(wěn)重認真,學習成績中上,同學之間的關系一般,近兩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學習主動性降低,成績下降。
五、評估與診斷
(一)評估
根據(jù)對臨床資料的收集,該求助者學習成績中上,可推斷其智力水平正常;性格偏內(nèi)向,對自己要求嚴格,因舍友關系不和出現(xiàn)緊張、焦慮、情緒不穩(wěn)定,有較強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整體心理健康狀態(tài)較差,無精神障礙,屬正常心理咨詢范圍。
(二)診斷及診斷依據(jù)
1.診斷:對該求助者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屬人際關系緊張。
2.診斷依據(jù)。(1)根據(jù)病與非病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協(xié)調(diào)一致,個性穩(wěn)定,自知力完整,主動就醫(yī),并且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排除精神病。(2)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xiàn)出緊張、焦慮、煩躁、失眠等癥狀。病程只有兩個星期,社會功能沒有造成嚴重影響,排除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jīng)癥性心理問題。(3)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是一周前發(fā)生的,內(nèi)容只局限于宿舍,尚未泛化,反應不強烈,能找到相應的原因,思維合乎邏輯。因此,可以將該求助者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六、咨詢目標與咨詢方案
(一)咨詢目標
1.具體目標:改變該求助者焦慮、緊張情緒和人際交往狀況,使其心理測驗結果恢復正常水平;平衡該求助者的內(nèi)心不滿,糾正其負性情緒和錯誤認知。
2.最終目標:幫助求助者緩和宿舍矛盾,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促進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發(fā)展。
(二)咨詢方案
1.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認知行為療法。
2.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將書面打印的雙方權利和義務交求助者一份,求助者若有疑問,可以隨時提出。
3.咨詢時間:每周1次,每次50分鐘,共6次。
七、咨詢過程
(一)咨詢階段
整個咨詢分為心理評估和診斷、咨詢、鞏固與結束三個階段。
(二)具體咨詢過程
1.第1次咨詢。任務:收集資料,建立咨詢關系,確定咨詢目標。方法:具體化、開放性提問、傾聽、內(nèi)容反應。過程:填寫咨詢登記表;建立咨詢關系,確定咨詢目標;收集臨床資料;經(jīng)雙方協(xié)商,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原理。
2.第2次咨詢。任務: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過程中不合理的地方。方法: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提問和自我審查技術。過程:咨詢師將話題引入某個具體情境,求助者產(chǎn)生相應情緒體驗,通過提問、自我審查以及這兩種技術的結合使用讓求助者意識到自己對舍友第二天早上放音樂一事的思維存在不合理認知。
3.第3次咨詢。任務:糾正核心錯誤觀念。方法:語義分析技術。過程:對求助者錯誤的自我概念進行語義分析,引導求助者把代表她深層錯誤觀念的無意義句子轉(zhuǎn)變成具體的、有特定意義的句子,使她學會把“我”分解為一些特定的標準來進行評價,并在一定的社會參照下來評價它們。
4.第4次咨詢。任務:通過行為矯正技術,進一步改變認知。方法:梯級任務作業(yè)。過程:當求助者出現(xiàn)愉快情緒及時給予肯定和強化,促使她產(chǎn)生更多的愉快情緒;針對求助者的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采用梯級任務作業(yè)技術讓她體驗到成功,引起愉快情緒。
5.第5—6次咨詢。任務:鞏固咨詢效果,結束咨詢。方法:會談。過程:求助者回顧咨詢中的主要問題;咨詢師幫助求助者鞏固咨詢效果,進行結束性咨詢。
八、咨詢效果的評估
1.求助者反映:心情基本調(diào)整好了,和舍友關系恢復融洽,已經(jīng)閱讀人際交往資料,開始學習人際交往技巧。
2.求助者身邊同學反映:求助者變得比以前開朗多了,回宿舍后主動和大家打招呼、溝通。
3.咨詢師的評定:明顯感覺到求助者情緒穩(wěn)定了。
4.測驗結果:SCL-90測驗結果:總分為110分,10個因子如下。
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值恢復到了正常,達到了預期效果。
SAS測驗結果:46分,結果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
EPQ測驗結果:P:56;E:40.2;N:55。
測驗結果表明求助者已無明顯不良反應,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心理治療[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2]許又新,呂秋云.現(xiàn)代心理治療手冊[M].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7.
[3]王登峰,謝東.心理治療的理論技術[M].北京時代文化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