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了解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現(xiàn)狀及運用方法的分析,能夠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師的史料教學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就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作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興趣
隨著核心素養(yǎng)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的提出,它就成為新一輪課改的發(fā)展方向。無疑,這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更凸顯了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初中歷史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更應重視史料在課堂上的應用。
一、 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
(一) 無視教材中史料的存在,照本宣科
教材中往往提供很多的圖片、文字、圖表資料。這些對于教材知識的解讀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有些歷史教師認為這些不是考查重點,一味照本宣科,重點放在教材內容上,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內容不理解,最終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
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合理應用教材中的史料,對教材加以解釋,提高學生對教材的認知水平,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 史料儲備不足
在教學當中,對一些歷史概念、歷史現(xiàn)象必須進行解釋。而有些概念和現(xiàn)象對于中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的,必須應用大量的史料進行分析和解釋。但教材中的史料遠遠不足以向學生解釋透徹,需要補充一些史料,而有一些教師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史料儲備不足,導致學生對一些概念、現(xiàn)象不理解。例如在九上歷史《日本明治維新》中關于明治維新改革的內容。這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但課本上只提供明治維新之初,日本政府組成的大型考察團出訪歐美這一段史料,并配一張插圖,并沒有相關的史料來解釋。明治維新內容中,如“封建土地領主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廢藩置縣”等知識點,相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抽象的,這時就需要歷史老師補充一些史料來解釋說明。這時候老師如果沒有充足的史料,就不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點。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之前應該充分地準備好史料,避免在上課時只單純的念教材。
(三) 史料信息不夠精確
“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錯誤,可能有虛偽,可能有私人的愛憎??赡苡械胤郊懊褡宓某梢姟?。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一些歷史教師對于參考書及網(wǎng)絡上的史料,不加考證甄別就用于教學當中,導致學生不能獲得準確的歷史信息和歷史觀點。例如:《馬關條約》的簽訂。教材中提到,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是李鴻章。這時候,老師如果不強調說明,很容易就會向學生傳遞一個信息,即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事實上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滿朝文武官員都不愿意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前去日本簽訂條約。1895年3月4日,光緒皇帝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去日本馬關。在馬關時,李鴻章還遭到一日本男子的暗殺。這一槍打中了李鴻章的左頰,血流如注,當時他拒絕治療,說“此血可以報國矣”。正因為這個原因,李鴻章為大清朝省下一億兩白銀。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到:“在晚清政府中,李鴻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個人。尚且不能避免失敗的命運。今后內憂外患的風潮將要比李鴻章時代還要嚴重數(shù)倍,但要找一個像李鴻章這樣的人也幾乎不可能?!?/p>
通過補充這一段史料,學生對李鴻章的看法就會有所改變,不會單純的認為他是一個“賣國賊”。事實上,李鴻章為晚清的穩(wěn)定和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他對甲午戰(zhàn)敗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通過選擇精確的史料,教會了學生一分為二地、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可見,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史料,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的重要途徑。
二、 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
(一) 能提高學生探索歷史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形勢所留著痕跡。有證據(jù)留至今日者也?!保簡⒊吨袊鴼v史研究法》)。因此,史料有助于了解歷史史實,即歷史真相。而且初中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于抽象的歷史概念較為不理解。通過圖像史料,或者遺物、遺址及一些書信、日記等,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象,還原歷史真相,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此,我特意做了一份針對初中生的調查報告。在其中的“教學中引入一些史料,有助于培養(yǎng)你獨立思考和解決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嗎”這一項中,68.56%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25.78%的學生認為有一些幫助;5.66%的學生認為有一些幫助;0%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在另一項“關于你喜歡或不喜歡,老師在課堂中采用史料輔助教學嗎?覺得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原因是什么”,86.71%的學生表示喜歡;13.29%的學生表示說不準。喜歡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內容有趣,比較聽得懂,容易理解。
2. 能夠提高聽課效率,對歷史更感興趣。
3. 內容生動,加強記憶。
4. 有助于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調查報告,可見學生是喜歡并且認為史料對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在評價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時,老師講解到:早期的戰(zhàn)爭捍衛(wèi)了大革命的成果,打敗了反法同盟的進攻。拿破侖戰(zhàn)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但是他在后期的戰(zhàn)爭則帶有明顯的侵略,遭到普遍的反抗,最終導致失敗的命運,其中說到,拿破侖戰(zhàn)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學生特別不理解,這時候史料發(fā)揮了作用。
“拿破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qū)都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nóng)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雖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團坐立不安,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薄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
為什么說拿破侖戰(zhàn)爭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史料很明顯說到,因為他在所有征服地區(qū)都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法國革命的什么原則呢?即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則,而且還廢除封建制度和農(nóng)奴制,這些都是反封建勢力,顯然通過這段史料來解釋拿破侖戰(zhàn)爭的進步意義是非常恰當?shù)摹?/p>
如果教師在課上不能解釋透徹,學生聽不懂,慢慢的,對歷史就失去了學習興趣,所以史料的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有助于初中生在史料中感悟歷史,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任何歷史闡述,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判斷和人文情懷。家國情懷就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根據(jù)歷史課程標準對家國情懷的解讀:“家國情懷就是要具有對家鄉(xiāng)、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趨勢以及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步歷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表現(xiàn)出對歷史的反思,在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問題,能夠將歷史學習所得與家鄉(xiāng)、民族和國家的繁榮結合起來,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再舉“南京大屠殺”這一例。我是通過圖片、數(shù)據(jù)等史料來呈現(xiàn),通過這些史料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并指導學生通過史料感悟歷史,南京大屠殺警示人們,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中國人民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從而使中學生產(chǎn)生勿忘國恥,憂國憂民的民族意識、愛國情結;產(chǎn)生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并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的意志。這樣通過史料的補充,達到感悟歷史,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這一目的。
三、 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
(一) 巧選史料
在史料的選擇上,一方面要與課標及教材內容相符,另一方面要與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其身心特點相符合并注意內容的趣味性。不要過于繁雜,要精且簡。例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為了證明南京大屠殺是日本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這一不爭事實。我采用以下這些史料來呈現(xiàn):第一,當時日本關于南京大屠殺報道的報紙。第二,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的日記。第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回憶。通過三則史料的呈現(xiàn),非常簡單明了的體現(xiàn)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為,又從中、日、第三方三個方面,有力地論證了日本大屠殺這一侵略罪行。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段歷史相關材料非常多,有的老師在選擇史料方面,一股腦的傳遞很多史料給學生,不僅浪費時間而且缺乏系統(tǒng)性,讓學生無所適從。
(二) 運用史料過程,不能完全忽略教材
歷史教材的編寫,是以歷史科學為素材,正確的價值觀、唯物史觀為指導,正確闡述了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比一般的史料更具有嚴謹和科學性。因此,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不能完全脫離教材而單純的講解史料,應在適當補充史料過程中回歸教材。同樣的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由于這方面的史料非常多,有圖片、日記、報紙、數(shù)據(jù)等等。教師切忌用得過多,一節(jié)課都在補充史料而忽略教材。應通過史料而向學生傳遞教材中的信息,南京大屠殺的時間、方式、對象、死亡人數(shù)、日本侵略軍的殘暴,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樣就避免了史料過多,學生看花了眼,而忽略了教材知識點。
(三) 鼓勵學生收集史料
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收集史料,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及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讓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多媒體、圖書館、影視劇中查找一些歷史信息,或者動手做一些畫報。
2018年,剛好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在上“改革開放”這一課時,就讓學生自己收集材料,制成手抄報。有一部分學生完成的不錯。其中一個學生
收集了三方面內容:一,我們?yōu)槭裁匆M行改革開放及改革開放的政策;二,改革開放的成果:聯(lián)系當前時事,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三,改革開放的故事。這位學生聯(lián)系到熱播電視劇《大江大河》從三個角度來制成電子版的手抄報,畫面時代感非常強,既有圖片,又緊扣課文知識內容層層遞進,把改革開放同我們現(xiàn)實結合起來,很有感染力。
這樣通過動手查找史料,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了很深的印象,加深了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關鍵思維能力。
史料教學作為歷史教學的輔助手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師在史料教學過程中,應基于學生的學習角度,合理利用史料,提高史料應用價值,促進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使它能夠幫助初中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感悟歷史,并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杜唯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8.
作者簡介:林海渝,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龍文區(qū)朝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