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就是加強與地理學科的聯(lián)系,防止學科之前的割裂,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切實做到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是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將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培養(yǎng)具有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從培養(yǎng)地理意識的重要性,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策略以及培養(yǎng)的意義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為培養(yǎng)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探求了一條有效可行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地理意識;知識整合
一、 地理意識與高中歷史課程的密切關系
(一) 地理意識概念的界定
地理意識這一名詞是由地理和意識兩個獨立的名詞組合而成。“地理”一詞最早見于中國《易經(jīng)》“易與天地準,故能弭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逐漸發(fā)展為現(xiàn)代的地理(Geography),世界或某一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tǒng)稱。簡言之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意識是哲學的概念,所謂意識是人腦中的產(chǎn)物,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像。因此,本文所寫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地理意識的培養(yǎng)就是要立足于歷史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理解歷史中包含的地理知識、概念,并從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 培養(yǎng)地理意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1. 高中教材內(nèi)容的編寫。高中歷史教材有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人民版四個版本,每個版的編排不同,側重不同,但是無論哪個版本的教材都蘊含著大量與地理有關的知識,例如岳麓版歷史必修(Ⅰ)第2課《大一統(tǒng)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中秦統(tǒng)一六國后初期疆域圖、第5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中的古希臘時期的地形圖等等。此外高中歷史還配有三本歷史地圖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至關重要。
2. 高考命題趨勢的要求。高考是全國最具權威性和選拔性的考試。新課改之后,歷史高考試題主要由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構成。近年來的高考文綜試題的綜合性較強,且多次出現(xiàn)史地綜合性試題。筆者對近幾年的高考題進行歸納,以此來說明學生的地理意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見表1)
3. 歷史學科特殊性的要求。自古以來就有“史地不分家”的理論,歷史學科從誕生之時就與地理學科關聯(lián)在一起,直到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歷史才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成為一門正式的獨立課程。因此在歷史中蘊含著大量的與地理有關的知識,這就要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進而加強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4.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且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應使學生要掌握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搜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高中課程將原來一些單科性課程整合為綜合性課程,避免知識的割裂,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科交叉。從課程類型來看,歷史、地理、政治同屬人文學科,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史地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是適時而需。
二、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意識的策略
教師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歷史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歷史教師要立足于歷史史實,尋找歷史與地理學科的結合點和發(fā)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
(一) 引導學生有效利用歷史地圖
“地圖是給學生直觀地闡明歷史過程中的聯(lián)系所必須的有力工具,認識地圖……要從這些符號間看到歷史事實以及經(jīng)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復雜關系……”由此可見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意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歸納分析不同類型地圖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岳麓版必修(Ⅰ)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中的西周分封形勢圖為例??梢酝ㄟ^引導學生對分封形勢圖進行分析,通過讀圖不難看出,同姓諸侯的封地大都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異姓的諸侯大都分布于偏遠的山區(qū),南方所封諸侯較少。再結合地理學知識:江河附近交通便利,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清晰明了的看出周王分封的策略。相比有些教師在講到周王分封的時候只是一句帶過讓學生死記硬背收到的教學效果要強很多。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識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日后遇到此類的問題時就會嘗試著運用類似的方法來分析問題,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地理意識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空間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史地綜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意識。
2. 整合多張地圖,理清歷史發(fā)展脈絡。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歷史地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而且有助于學生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規(guī)律。例如在講秦統(tǒng)一之時,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分析《秦朝疆域圖》。在圖中不難看出當時秦統(tǒng)一之后疆域北至遼東,南及象郡,西到隴西,東至會稽。與西周時期相比,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歷史不斷向前變化的趨勢。便于學生掌握歷史發(fā)展的整體脈絡,認識歷史發(fā)展必然趨勢。感受各民族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尋找歷史發(fā)展的真相。
3. 學會運用地圖的技巧和規(guī)律。除了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地圖和相關的歷史地圖,在運用的時候也要講求技巧和規(guī)律。第一,要做到切合教材,不能脫離教材,找準地圖與教材的切合點,多角度的分析問題。第二,將有關的地圖整合在一起,給同學們展現(xiàn)全面的歷史知識。第三,要分清主次,不能只一味的依靠地圖,走形而上學主義,違背了歷史課程本質。地圖只是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第四,歷史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不同時期的地名會有所不同,所以在利用地圖時要做到古今對比,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地名中特殊的變化含義對歷史教學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地域特色,也有助于增加教學的真實性。第五,在引導學生讀圖時要有一定的順序,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方向感,將地圖中的方位與現(xiàn)實中的方位區(qū)分開來;接著就是循序漸進,要細心的閱讀圖中的圖例和注記,局部的看圖中的細節(jié)再宏觀的分析問題;最后就是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讀圖的活動中來,要開發(fā)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自己對地圖進行分析,多角度的來分析問題。在讀圖的過程中從歷史、地理兩個方面綜合解決問題,也達到了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意識的目的。
(二) 重視文綜試題史地理知識的講解與練習
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中,高考的命題方向就是教學的方向,近幾年高考文綜越來越趨向于史地綜合,所以歷史教師要在平時重視對文綜試題中歷史地理知識的講解。歷史教學主要包括講和練兩個方面。在講解高考試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題型的多樣化,要做到既要講清楚題中的地理知識,又要利用這個地理知識來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次的歷史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學生的“練”。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繁重,教師要在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要精選一些質量高、有代表性的試題,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達到最佳效果。
(三) 提高教師自身的地理意識
所謂:“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的地理意識,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重視地理知識,利用好相關地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其次學??梢越M織一些相關的教學研討會、學術報告,讓高中歷史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鑒,把相關的地理知識恰如其分的應用到歷史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增強地理意識;最后教師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比如教師可以閱讀一些歷史地理相關的著作(《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等),再根據(jù)《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的培養(yǎng)目標對所教教材進行整合,把教材中有關歷史地理的內(nèi)容建立起知識框架結構。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見解去指導教學實踐。
三、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地理意識的意義
學科間的綜合是當代科學、教育、經(jīng)濟、文化、社會發(fā)展的共同要求,因此學科間的綜合化教學日益被重視起來。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人們常說“史地不分家”,將地理與歷史結合起來本身就是教學的一種創(chuàng)新之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地理的相關知識不僅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使歷史和地理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而且還給部分原本枯燥的歷史問題注入新鮮的血液。史地結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的分析問題、綜合學科知識的能力。最后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意識,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現(xiàn)代化社會所必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壽祺.易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藍勇.中國歷史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曾凡國.關于歷史地圖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J].歷史教學,2012(1):7-12.
[5]黃牧航.中學歷史教學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6]梁少平.在歷史教學中加強歷史地理知識的運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7]張濤.中學歷史地理知識教學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4.
[8]吳丹.高中歷史教學中史地知識整合研究——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9]朱漢國.新編歷史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李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