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摘 ? ?要:“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已不適合于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已逐漸成為新時代大學教學的趨勢?!耙詫W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將學習過程拓展至課前、課中以及課后。此種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需要學生、教師與學校三方協同作業(yè)?!疤骄渴浇虒W”“小班研討課”以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是保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質量與效果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10-0032-02
形成于工業(yè)社會時代的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規(guī)?;囵B(yǎng)標準的社會人才方面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對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以及多元化人才的培養(yǎng)卻顯得捉襟見肘。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互聯網+”的理念逐漸顛覆了一個又一個的傳統(tǒng)行業(yè),為適應創(chuàng)新驅動型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需要,教育領域的改革勢在必行。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于1956年提出認知的六個層級: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1]。其中,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是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應該實現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應用能力,更適合于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課程教學。因此,為切實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使其實現“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教學目標,必須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以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為抓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逐步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的本質
(一)學習的自由化與獨立化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是學習者獨立甚至中心地位不斷凸顯的過程,是教的權威的衰退和學生作為主體的發(fā)現與生長[2]。學生通過自主利用閑置時間,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在線開放課程學習平臺,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自主學習,通過研討、辯論等方式,在教師的指導與解析之下完成學習任務。
(二)教學的引導性與激發(fā)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并非意味著放任學生漫無目的的自由發(fā)揮;而是由教師設計系統(tǒng)而完整的教學過程,提供學習資源,安排學習任務,設置考核標準,學生在教師教學設計的引導之下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相互平等的,雙方相互傾聽、一起學習、共同探討[3]。教師從傳統(tǒng)課堂上激情的“演說家”轉變?yōu)樾聲r代課堂上耐心的“傾聽者”與“引導者”,從而將傳統(tǒng)課堂的“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樾聲r代課堂的“激發(fā)式教學”。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的限制,對教學形式和結構進行改變,將“教”與“學”的過程拓展至課前→課中→課后。
(一)課前將學生“趕上線”
學生課前利用教師所提供的互聯網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是整個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課前能否有效學習決定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效果。而如何在課前將學生“趕上線”,并且進行有效學習呢?關鍵是要將評價標準前置[4],明確課前線上自主學習的考核任務、考核方式以及在期末總評成績中的權重。將平時過程性考核與期末總評考核相掛鉤,以此促進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
(二)課中將學生“引回課堂”
在課堂上,教師對講授內容進行凝練與取舍。對于課前學生已通過線上學習的內容不再重復,重在梳理知識點,利用雨課堂等平臺開展課堂在線測驗,根據雨課堂及時反饋的結果重點解析重難點、易錯點。繼而對課前布置的研討題目,通過演講、情景模擬、辯論等靈活多樣化的方式開展廣泛的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管理課堂,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適當的點評與引導。
(三)課后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導入實踐”
課后,通過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交流、探討,學生將學習內容以及研討題目形成總結報告。對一些有價值的學習成果,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其進行實際運用或轉化,以社會的實際效果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促進學生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和研究。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的內在要求
(一)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意愿與能力
知識是“學出來”的,而不是“灌出來”的[5]?!耙詫W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意愿和學習動力,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前相關知識的學習、消化與吸收;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能夠獨立自主地利用網絡資源搜集資料、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教師具備教學的藝術性與靈活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上課的重點不再是“教知識”,而是“教方法”“教思路”,注重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質、稟賦和能力,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學習方案。根據課程知識點的差異,靈活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綜合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學校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教學環(huán)境
教室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傳統(tǒng)的秧田式的教室結構是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服務的,不適合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學校應改變教室結構,建設研討型智慧教室,為學生展示自我、開展研討、模擬情景以及師生互動提供教學條件和場地。
四、提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效果的措施
(一)實施探究式教學,推動產教融合
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的目標是實現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實施探究式教學,推動產教融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拓展傳統(tǒng)的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內容,將其延伸至社會實際領域,將社會實踐中的問題引入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探索性作業(yè),廣泛開展課外調查、課外討論以及課堂研討,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社會實踐,以實際結果檢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開展小班研討課
小班研討課與大班講授課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改變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和地位,促使學生由傳統(tǒng)的“被動聽”向“主動講”轉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蛻變?yōu)檎n堂的組織者和輔助者。在小班研討課上,學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并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而學生如果想在課堂上有精彩表現,則要求他必須在課前進行充分的學習和準備。因此,開展小班研討課將大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效果。
(三)優(yōu)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
對于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而言,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操性和應用性是其人才培養(yǎng)的趨勢和要求,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職業(yè)性和專業(yè)性的特點[6]。加強虛擬仿真教學資源的建設,利用虛擬、模擬等較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接近真實世界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虛擬、模擬的工作環(huán)境中完成多項任務、解決各種問題,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專業(yè)技能,使傳統(tǒng)的較為注重理論的教學模式向更為注重實操的教學模式轉變。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將打破延續(xù)了將近三百年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教師、學校都應做出積極的改變,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和教育理念,提供更好的資源和服務支持。否則,教學模式的改革將會流于形式,而起不到提升應用技術型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BLOOM B S,et al.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 Volume I:The 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McKay,?? ? 1956.
[2]梅國平,劉小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轉型探析:? ? 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視角[J].江蘇高教,2018,(1).
[3]樊麗萍:佐藤學:很會教的老師已落伍[EB/OL].(2017-03-08)? ? [2018-02-05].http://www.sohu.com/a/208682313_372532.
[4]蘇小紅,王甜甜,張羽,等.基于大班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 ? 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7).
[5]王曉萍,劉玉玲,梁宜勇,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法、? ? 學法、考法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6).
[6]尚俊杰,張優(yōu)良.“互聯網+”與高校課程教學變革[J].高等? ? 教育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