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
【摘 要】音樂課作為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在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著一些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這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對探索音樂課教學的新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職校;學前教育; 音樂課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24-0031-02
音樂課是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它對培養(yǎng)學前教育學生的掌握音樂理論、音樂學習興趣以及音樂表現(xiàn)能力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的設置、課程標準的制定以及音樂課教學模式都需要不斷優(yōu)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前教育,現(xiàn)以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教學模式為例,客觀分析實際情況,找到更合適的辦法,力爭取得更明顯的教學成效。
一、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今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音樂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模式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在國內已有一部分的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中職校學前教育音樂課教學的具體實施中,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還較落后,教學方法比較陳舊。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講臺化”“理論化”“整體化”“課堂化”“技能化”等現(xiàn)象還較為普遍,具體分析如下。
(一)教學方法基本是“講臺化”
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學前教育的音樂課教學模式因受到落后的教育觀念的制約,仍然以教師講課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普遍被忽略。如樂理課程,這門課程是一門純粹的理論課程,特別是在樂理的基礎知識講授中,基本是老師單純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聽記。學生只是觀眾,并沒有真正參與教學活動當中,再加上理論知識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對樂理的學習興趣會逐漸消退,課堂教學效果也會越來越差。
(二)教學形式普遍為“整體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進行“一刀切”的“整體化”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應對各種考試,并沒有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給予足夠的重視。如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大多通過集體教學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習一個階段后,學生會因為個體差異、練習次數(shù)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導致學習狀況參差不齊。這時,如果教師仍在使用集體教學而忽略個體教學,就會制約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學習慢的可能跟不上進度,學習快的可能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如果做不到“因材施教”,也會制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教學內容太過于“理論化”
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過于側重理論教學、輕技能訓練的現(xiàn)象。如器樂教學課程,教學內容中安排了很多理論知識,教師上課理論講解過多,導致技能訓練時間偏少,缺乏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雖然基礎理論知識可能相對扎實,但在實際應用技能和綜合音樂素養(yǎng)方面就很難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另外,由于中職校的學生自身缺乏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能力,勢必會導致理論與實踐難以結合,音樂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需求不能匹配。
(四)教學時段大多是“課堂化”
中職校的音樂課教學,教師往往只關心課堂教學不重視課后輔導,教學時段大多是利用少量的課堂時間,根本沒有其他時間再輔導學生。這么少的教學時間對于學生真正學好音樂是遠遠不夠的,這種“課堂化”的教學模式也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在音樂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方面不利。
(五)教學目的太偏重“技能化”
中職校的學前教育音樂課程還未有一套極為科學的課程標準。學前教育音樂教材還五花八門,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使用的教材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每所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幾乎都有自己的教材,難以讓音樂課的教學模式科學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教學目的還太過片面,很多教學內容過分太強調學生音樂表演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音樂素養(yǎng)、音樂審美等方面的培養(yǎng)[1]。
二、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教學新模式探索
(一)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只是主導,學生才是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程度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形式,創(chuàng)造學生喜歡并接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來。如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來授課,采用小組討論、學生點評等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堅持學生個體教學
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生源參差不齊,音樂基礎相對薄弱,學生的音樂水平差異也很大。因此,就要求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師必須注意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需求。如為具有較好音樂基礎的學生提供信息量更大、學習難度較深的知識內容;而對于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可以采取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法;針對存在特殊問題的個別學生需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來實施教學。堅持學生個體教學可以多層次挖掘出學生的音樂潛能,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2]。
(三)加強音樂能力訓練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在音樂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器樂和聲樂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學生樂理等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如組織學生參與音樂類社會實踐,表演音樂節(jié)目,做音樂游戲,舉辦小型音樂會等。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理論和能力得到均衡發(fā)展,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度和實用性,對學生的音樂能力水平的提高甚有幫助。
(四)提倡教師課后輔導
由于中職校生源問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能力和主動意識還不夠,音樂課的教學一定要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結合起來。在不放松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和督促。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課后也需要利用手機視頻、教學APP軟件、微信交流群等手段督促學生學習,并對學生課后的學習情況加以評價。只有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去加強學生的音樂學習,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的熱情。
(五)培養(yǎng)音樂審美情感
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的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音樂的理論、技能和審美情感。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的教學重心還停留在音樂理論和技能上面,并沒有把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重視起來。所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音樂教師應該積極運用科學、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要增添音樂課程的多樣化和趣味化,多方面采用更形象、更生動、更直觀的方法來豐富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和音樂素養(yǎng)。
總之,音樂課程是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不斷積極探索和研究新的音樂課教學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的教學質量,能進一步達成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同時對更好地促成學前教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同時對學生在今后教學與工作崗位的需求上也具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希茅,徐飛.復合應用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求[J].人民音樂,2008(3).
[2]尹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技能培養(yǎng)模式反思——常州市幼兒園音樂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