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妹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關涉到學生的字詞掌握、文化理解、邏輯分析以及情感感悟等方面的培養(yǎng)。比較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教學方式,將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有助于幫助學生對某一閱讀知識點達成較為全面的理解,使其更好地形成閱讀應用的能力。文章結合小學語文實際的教學情況,進一步分析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可行途徑,以期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高效課堂
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中不失為一種效率較高的教學方式。通過比較閱讀,教師為學生整合同一作家、同類文本、相同題材作品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對類型閱讀有所把握,在進行課外閱讀和解答閱讀題目時能夠有章可循。同時,比較閱讀的內容大多來自課本,通過比較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聯(lián)立不同文本,進一步拓寬閱讀視野,這有助于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通過比較閱讀來分析文本、查找異同,學生的閱讀敏銳度以及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因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于教材這個大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綜合地應用比較閱讀教學法。
一、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教學原則
(一)學生主體原則
比較閱讀教學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分析問題、閱讀理解、做好筆記等能力,所以教學過程中的首要原則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閱讀需求。在課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準備,并提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首先進行思考。比如學習《詹天佑》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布置一個小問題,例如“這篇課文都講了詹天佑的哪些事情?你從中感悟到什么?并聯(lián)想一下之前我們還學過哪些以某個著名人物為中心的文章”。這樣學生對閱讀學習的參與并不僅僅在課堂中,還在于課前預習這一關鍵階段。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進行批注、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吸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講的知識。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深入文本,養(yǎng)成比較閱讀的良好習慣。
(二)合作探究原則
教師在比較閱讀課的最后會將比較閱讀的結果加以總結,但是這一般是憑借其個人的閱讀經驗;如果學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在總結成果時也應該加入學生的思考內容。因此教師要在比較閱讀課上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給出了比較對象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讓大家隨心所欲發(fā)表個人看法。比如教師給出了比較的對象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一面》,不同的作者寫同一個人物魯迅,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體味他們在描寫人物方面的不同之處。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們可以展開討論,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師再安排展示和匯總。合作探究原則在比較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的途徑,而且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
(三)拓展性原則
比較閱讀原則上是基于課內文本,主要是深挖教材,但拓展性仍是語文比較閱讀教學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對三國故事非常感興趣,折服于諸葛亮的超人智慧,因而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給學生講一些《三國演義》里的其他故事。這種拓展性原則在比較閱讀課堂中的應用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再比如教學《七律·長征》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們介紹毛澤東的其他詩詞佳作,如《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卜算子·詠梅》《采桑子·重陽》等,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偉人的文人風范,并能夠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具體路徑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較
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是比較閱讀教學的一種常見形式。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不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如魯迅、老舍、李白、馮驥才、楊萬里等,這些都是中國文壇中數一數二的人物。學習和比較他們的作品,學生有助于培養(yǎng)文學欣賞意識,提升閱讀層次。以老舍為例,教材中專門選入了他的《貓》和《母雞》,雖然寫的是不同種類的動物,但是老舍質樸清麗的語言讓這兩篇文章都極富生活氣息,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再加上這兩篇文章在教材編寫排序上的合理,所以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順勢利用比較閱讀教學的方式,啟發(fā)學生們對老舍先生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賞析。首先,教師可以讓大家討論一下共同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而后,教師可以挑選學生來詳細地講一講這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哪些相似之處。比如老舍的語言雖然較為口語化,但是在文字的組合編排上卻十分有邏輯性,不是東說一句、西說一句。《貓》這篇文章開頭作者就點出:“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崩^而用一些實際實例來表現其如何古怪,介紹內容雖然簡短但足以點題。再如《母雞》這篇課文,老舍首先擺明自己的觀點:“我一向討厭母雞?!苯又珠_始寫母雞之所以令人討厭表現在哪些方面,思路非常清晰。貓與母雞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而老舍正是親臨生活實際才能寫出這樣樸實感人的文章,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時候也要順勢關心學生對作品的感悟達到了怎樣的程度。同時還要說一說不同之處。雖然都是由老舍所寫,但作者絕不是“批量寫作”,自然要有不同之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們也可以對這兩篇文章的不同達成更深層次的理解:《貓》是一氣呵成的,最后作者對貓之古怪性格的無奈也別有趣味。而《母雞》這篇文章在鋪排的時候卻用了欲揚先抑、轉折對比等多種手法,對母雞在孵雛前后的不同表現進行了細致描寫,并產生前后對比的藝術效果,最后還表明了自己態(tài)度的變化,也十分有趣。通過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不同作品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掌握比較閱讀中文本分析的方法。再如可以將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和《小荷》放在一起對比,即讓學生對比這同樣是寫平凡之景之事兩的首詩在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等。
(二)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比較
題材內容是有限的,但是以同一題材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卻是無限的。不同的作家在寫同一題材時,也不可能寫的一樣,而是有著各自的創(chuàng)作風格。他們基于不同的地位和感想,創(chuàng)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通過對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們在寫作上寫出新意,激發(fā)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比如葉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和肖復興所寫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都是以爬山虎為作品的主題,但是所寫的內容則各有側重點,讓人體會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葉圣陶與肖復興之間也有著很密切的交集,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上還展示了葉圣陶先生為肖復興批改的一篇作文《一幅畫像》,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正是描述肖復興作為后生來到前輩家中所經歷的一些事情。葉圣陶先生所寫的《爬山虎的腳》主要是圍繞著他家中院子里的爬山虎是怎樣爬來寫的,而肖復興則把著眼點放在了他與葉圣陶的親切交談上。一個是寫物,一個是寫事,一個表現了爬山虎的堅韌意志,一個表現了葉圣陶和藹的長輩風范。以爬山虎為引,兩位作者寫出了不同的情感,同時前后呼應,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四年級上冊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先是在第二單元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后,又在第七單元學習了肖復興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因而對葉圣陶先生和他的那片爬山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通過對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家作品進行比較,學生的思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同時運用到他們自己的學習中去時,也能夠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為今后的語文閱讀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課文與原著作品的比較
應該被考慮的是,為了促進小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的提高,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編選上大都對原著作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編。比如前文所提到的《貓》《母雞》《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等文,都是在作者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以方便小學生能夠準確理解。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將課文作品與原著作品進行比較,來探尋作品背后更深層次的藝術魅力。比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一篇課文,學生如果對《紅樓夢》的故事了解不多,那么可能會造成對文意的理解比較片面。因為文章把重點放在了王熙鳳本人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上,情節(jié)上進展比較緩慢,主要是突出“鳳辣子”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結合《紅樓夢》的原著來進行閱讀比較,看看這之中什么不同,例如下面開頭提到的兩句:
一語未完,只聽后院中有笑語聲,說:“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黛玉思忖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這來者是誰,這樣放誕無禮?”(原著)
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課文)
可以見得,教材在編寫時將一些古白話刪改成現代普通話所能理解的詞語,符合小學生們的閱讀習慣,而且在詞語的甄別和運用方面更加準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再如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原文比課文要多出一部分,作者繼續(xù)述說了關于珍惜生命的看法,語言也十分優(yōu)美。但總體上來看,教材文本的改編則把握住了中心思想,語言簡潔有力,感染人心,有助于學生迅速了解課文內容。通過課文與原文的對比,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體會更加深刻了。
三、結語
綜前所述,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教學充分實現了學生在閱讀理解、分享交流、能力提升方面的教學目標,同時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后拓展等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教材文本和教學實際,對語文比較閱讀課進行不斷拓展,在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發(fā)展他們的開放思維和想象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接 玲.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的思考[J].新課程(中旬刊),2018(6):61.
[2]張 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的思考[J].商情,2018(44):225.
[3]方 芯.淺談“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2018,15(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