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娟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載體。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痹诮虒W過程中,我們既要做到立足教材,依綱扣本,又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把教材這個例子用好、用活,讓教材這個“例子”變成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鑰匙”,做到“授之以漁”。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主題是“百折不撓”,安排了《天火之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諾貝爾》《滴水穿石的啟示》等課文,前三篇都是寫的杰出人物,都是抓住人物的主要成就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最后一篇是說理性的文章。如何用好、用活這個單元的教材,在實踐過程中引發(fā)了一些思考。
通過語文教材這個例子,使學生舉一反三,連成閱讀和寫作的技能。這是葉圣陶先生的教學主張,更是語文教學的不二法則。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滲透,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材實際,適時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用教材去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
蘇教版五上《諾貝爾》一課,課后練習要求利用本課提供的材料,為諾貝爾寫一篇一百多字的小傳。這是學生初次接觸的新鮮概念:小傳,簡明扼要的人物傳記,寫清人物的生卒年月、國籍、身份、主要成就及貢獻等。如何教會學生利用本課提供的材料,為諾貝爾寫一篇一百多字的小傳呢?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總是將學習文本與學寫小傳無形地割裂開來,等課文學完后,在作業(yè)布置中完成小傳的練習,導致“學寫小傳”這一任務無法真正落實到位。況且,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小傳,還是初次接觸,如何寫,要寫到怎樣的程度,學生并沒有概念。
在教學設計中,嘗試將小傳的教學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貫徹始終,讓學生逐步學會寫小傳的要領與方法。課始,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后,交流從課文中了解到的關于諾貝爾的信息。學生的交流很豐富,有關于諾貝爾的國籍、生卒年月等基本情況的,有發(fā)明炸藥等主要成就的,還有設立諾貝爾獎等其他方面貢獻的……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適時地將諾貝爾的信息進行提煉、歸納,輔以板書呈現(xiàn),并相機進行文脈梳理。
根據(jù)板書的梳理,學生圍繞“基本情況、主要成就、其他貢獻”這三方面,條理清晰,簡練扼要地介紹了諾貝爾。板書設計,讓學生有章可循,在反復練說中,初步掌握小傳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規(guī)范。從而知道,小傳,因篇幅所限,不用詳盡地介紹人物一生,只需選取典型事例,大致地介紹生平經歷。接著,在精讀品悟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細節(jié)描寫,體會到諾貝爾在發(fā)明炸藥的過程中,雖歷經失敗、痛苦,但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鍥而不舍、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體會感悟的基礎上,將最初形成的小傳再進行加工,適當穿插一點自己的抒情和議論,融入人物精神品質,豐滿人物形象。在貫穿始終的“小傳”練習中,引導學生保持全面、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去簡明扼要地介紹人物的生平經歷。
學會了諾貝爾小傳的寫法,結合本單元前面的兩篇課文,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學以致用,嘗試著寫一寫富蘭克林、談遷的小傳。立足教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會在具體的語言運用實踐中逐步形成語文的實踐能力。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利用教學文本,精心策劃教學活動。同屬第六單元的三篇課文,《天火之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諾貝爾》都是寫杰出人物的記敘文,都是通過人物的杰出成就來突出、贊頌人物精神的,包括取得成就的艱難歷程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但每篇課文又各有特色,訓練點也各不相同。
《天火之謎》每個段落都有高度凝練的句子可以概括本段內容,就讓學生“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句體會課文要義的能力?!抖蜻\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在介紹《國榷》時,運用了大量的數(shù)字,就引導學生去體會:讀到這幾個數(shù)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逐步對“列數(shù)字”這一方法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數(shù)字”包含大內涵,知道具體的數(shù)字能更清晰更突出地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吨Z貝爾》的教學重點是練習寫人物小傳,在教學過程時,先讓學生自由表達,交流從文中了解到的關于諾貝爾的信息,教會學生能利用本課提供的材料,提取相關信息,簡明扼要地介紹人物的一生經歷,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搜集與概括的能力。
教材中可以成為例子的內容很多,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可以求同一單元課文之異,求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異,求相同或相似題材之異,求不同版本同一作品之異,求相似人物形象之異。進行教學設計時有針對性地凝練例子,做到整體權衡,精心選擇,從而生成范例。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輸入”,更應該是“輸出”。也就是說,在感悟文本的過程中,要學習表達,不單單是口頭語言的表達,也應該是寫作的表達,做到“課文”就是習作的“例子”。
《天火之謎》第三自然段中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是從側面反襯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堅強決心;《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通過“列數(shù)字”清晰地表現(xiàn)出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
《諾貝爾》的行文結構精巧,開篇就引人入勝,激發(fā)人們對諾貝爾的敬佩之情。最后簡要介紹諾貝爾獎,與開頭呼應。文章的重點部分,以“發(fā)明炸藥”為主線,從發(fā)明液體炸藥到固體炸藥、雷管,再到爆炸力更大的炸藥,都展現(xiàn)了他發(fā)明炸藥的整個歷程。依循這樣的順序來構思文本,很顯然,一方面是依照諾貝爾發(fā)明和更新炸藥的順序而展開,另一方面也遵循了從易到難的順序,更有利于表現(xiàn)諾貝爾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其實,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的素材還遠不止這些,但作者從自身表達的需要出發(fā),對人物的素材進行了這樣的選擇、排序和處理,更有助于展現(xiàn)人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為取得這些成就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對諾貝爾的發(fā)明過程進行深入閱讀后再加以前后對比,發(fā)現(xiàn):在描寫“液體炸藥”時,作者只用一句話概括介紹;描寫“固體炸藥”時,簡單寫出了研究過程的艱辛,付出的慘痛代價;描寫“引爆裝置”時,所花筆墨也不多;而在描寫“發(fā)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藥”時,作者卻充分利用了各種細節(jié)化的描寫,將諾貝爾點燃導火索之后那種滿心期待、渴望快點爆炸、要去迎接實驗的成功喜悅躍然紙上,又將生怕實驗失敗的恐懼、緊張等復雜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中,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各不相同,有抓取細節(jié)片段的,有概述結果的,有一帶而過的……五年級的學生一下子就感知到了作者有詳有略的的表達方式。如此詳略得當?shù)陌才?,更有助于凸顯文章表達的重點,將人物的事跡和品質躍然紙上。
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表達的范例。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把這些表達方法適時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積累語言文字的同時,不斷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讀寫結合,事半功倍。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系統(tǒng)。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材有選文、口語交際、誦讀欣賞、名著推薦與閱讀、寫作、語文實踐活動等幾個部分。語文不再局限于語言與文字、語言與文學、語言與文化,語文,就是生活及語文。語文的開放性,決定了語文教材也必須具有開放性。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其中所列舉的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個人物都是高度概括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收集閱讀人物的相關資料,仿照《諾貝爾》等前面三篇課文的表達方式,嘗試著去寫一寫,既豐富知識,又提高寫作能力,還能得到心靈的洗禮。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地對教材加以改造、取舍、增刪……甚至可以大膽自選教材,走出這些例子。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從另一個角度看,“語文教材又不僅僅是個例子”,因為,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目標性和人文性。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從中自然可以習得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課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所以,我認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與“教材不僅僅是個例子”,應該相輔相成,比翼齊飛,使“語文教材例子”成為師生終生前行的動力。
(江蘇省宜興市陽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