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嵐
摘 要:中國南、北、中三個地區(qū)的三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組織,引領著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一步一個腳印地傳承下去。響應習近平主席“品牌走向世界,綠色擁抱全球”的號召,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未來不可限量。
關鍵詞:傳承;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中華花藝;中國插花花藝協會;中國花道禪花門
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從清末衰微到民國斷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均未從西方花藝的巨大沖擊中恢復。20世紀80年代,中國本土逐漸出現呼吁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復興的聲音。在東西方花藝的頻繁交流碰撞中,中國傳統(tǒng)插花崇尚自然、用材簡約、講究環(huán)保的特點在當代愈發(fā)顯得可貴。以現代花藝最具代表性的架構形式著稱的德國花藝設計家葛雷歐·洛許曾多次談到,他從中國文化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從中國傳統(tǒng)插花中獲得啟發(fā),以此打破西方花藝傳統(tǒng)的幾何形構圖,從而創(chuàng)作出煥然一新的作品[1]。
在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中,誕生了許多以推廣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為己任的流派和組織,他們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共同推動著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復興。如臺灣“中華花藝”,北京“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和“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廣州“插花藝術研究會”,上?!安寤ɑㄋ噮f會”“上海插花藝術研究會”及“中國花道禪花門”,臺灣王國忠的“人文花道”,浙江吳龍高的“吳越流”,北京萬宏的“易花道”,深圳郁泓的“廣陵散花派學社”,寧波王存周的“一葉花術”,北京張超的“東方撒藝”,南京倪志翔的“東方自然風”,廈門王德成的“枯山花道”,江西曾濤的“禪花五式”,上海李軍的“草木花道”等,不勝枚舉。其中位于中國南部的臺灣“中華花藝”、位于中國北部的北京“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和位于中國中部的上海“中國花道禪花門”是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非個人流派的特別存在。
1 臺灣“中華花藝”
臺灣“中華花藝”總部設在臺北市。據《中華花藝概覽講義》介紹,民國七十二年(1983),“中華婦女蘭藝社”因有感于中國古典插花藝術之光榮歷史,深覺有積極發(fā)揚光大之必要,便在當時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先生(1944—2015)的組織下結合同好潛心研究。翌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古典插花藝術展”,是為唐宋以來首次舉辦有系統(tǒng)之純中國古典插花之介紹[2]。1986年,假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酒會,“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黃永川先生出任第一任董事長。該基金會配合“蘭藝社”的宗旨,在教育部與文建會的指導下,多年來持續(xù)發(fā)力,讓“中華花藝”文化大放光彩,名聞海內外。
經過30余年的努力,每年一次的“中華花藝”大展已經形成品牌,在國際花藝界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大展期間,“中華花藝”將其特色與研究成果對外介紹,并舉辦研習會,培養(yǎng)優(yōu)秀花藝教師。在精神層面,他們出版“中華花藝”叢書,創(chuàng)立自己的雜志《花藝家》,不間斷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公眾分享,引領學術界對插花藝術的關注;在物質層面,他們有專業(yè)的器材供應部,專門開發(fā)或采購適用于中華插花的花材、花器等材料,以優(yōu)惠價格供應會員,從底層出臺措施方便花藝的推廣。
如今,黃永川先生已逝世,新任董事長蔡金鍊上任后加大力度招收學員,尤其加強對大陸學員的招攬。目前“中華花藝”會員總數14000人左右,師資1700人左右,規(guī)模日益擴大。總體來說,臺灣“中華花藝”為中國傳統(tǒng)插花的復興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2 北京“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和“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
“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和“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總部設在北京市。1980年代,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蓮英女士(1936—)在長期執(zhí)教于高等院校的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相關學科后,深感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寶貴與針對其所做的科研的缺乏。1987年開始,她積極在本校并先后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其他13所高校開設了插花花藝課程。為了將相關課程內容講解透徹,她組織師生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插花藝術,并成立了“中國插花花藝協會”與“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本人擔任首任會長。
“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初成立時的副會長有北京的秦魁杰先生(1933—)、上海的蔡仲娟女士(1935—)、廣州的王紹儀女士(1942—),他們和王蓮英女士一起,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復興的“四大元老”,現在是“中國插花花藝協會”的四位“資深大師”。而“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是“中國插花花藝花協”領導下的一個學術性組織,團隊成員從對中國古典插花名著的搜集和注釋、解析入手,到將古典插花借由繪畫形式流傳下來的形象進行復原,再到對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歷史進行梳理,總結其風格、法則、類別、花型,最終對其做出系統(tǒng)的總結和分析,為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復興做出卓越貢獻。2012年王蓮英教授編寫出版的《中國傳統(tǒng)插花系列教程》是系統(tǒng)教授傳統(tǒng)插花基礎知識的教材。
此外,王蓮英教授還帶領團隊撰寫申報書,幾年時間成功讓“傳統(tǒng)插花”從海淀區(qū)級、北京市級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行列(2008年6月7日,序號編號869Ⅶ-93),她本人成為代表性傳承人。
3 上?!爸袊ǖ蓝U花門”
“中國花道禪花門”是一個全國性的插花流派,總部位于上海。它成立于2018年5月5日,是極為年輕的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推廣團體。其成立迄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以來,一直廣開門路,大力吸取同道中人,有力打破了在插花領域各自為陣的格局。廈門王德成的“枯山花道”和江西曾濤的“禪花五式”等個人流派均加入其中。它發(fā)展之迅猛,會員分布之廣泛,推廣成績之高效,在全國引發(fā)了學習傳統(tǒng)插花的熱潮。
2018年5月,來自全國七省二市的15位發(fā)起人聚集在廣西南寧,創(chuàng)立“中國花道禪花門”,筆者是發(fā)起人之一。發(fā)起人一致通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禪花門十大主張》,倡導環(huán)保、簡約、自然、傳統(tǒng)的插花理念。禪花門內“人人平等,一心為花”,故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18年10月,“中國花道禪花門”在浙江金華舉辦了首屆禪花門會員大會暨插花藝術大展,并開展培訓工作,考試結業(yè)首批“禪花門”講師與研修班畢業(yè)生。2018年12月,“中國花道禪花門”在江蘇南京舉行了首次部長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余位部長圍坐一處,共商發(fā)展大計。2019年5月,“中國花道禪花門”成立一周年之際,在四川成都舉辦第二屆會員大會暨插花藝術大展,并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花道禪花門學術研討會”,引起學術界關注。
迄今為止,“中國花道禪花門”已完成首期500名會員的招募,遍布全國各地以及澳大利亞地區(qū)。會員們來自各個工作崗位,各有所長,他們每日通過網絡進行插花作品的分享與插花理論的交流,每月三次通過網絡微課相互學習,每季度一次分片區(qū)組織參與線下插花活動,每年一次提交學術論文以參加正式的學術研討交流會,是一個學習氛圍極為濃厚的團隊。在首任門長劉明華女士的帶領下,“禪花門”系列叢書正在緊鑼密鼓地計劃出版;在禪藝叢書主編沈純道先生的幫助下,禪花門訪問交流團也成功赴日與“池坊”“未生流”“嵯峨御流”進行交流,并邀請“宏道流”來訪中國。目前,“中國花道禪花門”已暫停會員招募,在發(fā)展勢頭如此良好的情況下毅然關門“修煉內功”,以期用更高水準引領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復興之路。
4 結論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出現職業(yè)的插花師,中國插花事業(yè)蒸蒸日上。數十年的全民普及,花藝逐漸走進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十年的前期準備,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正在復興。
如今,中國南、北、中三個地區(qū)的三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組織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引領著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一步一個腳印地傳承下去。響應習近平主席“品牌走向世界,綠色擁抱全球”的號召,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的未來不可限量。
參考文獻
[1]秦魁杰.流光溢彩的中國現代插花藝術[C].首屆中國插花花藝論壇.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9.
[2]中華花藝編輯委員會.中華花藝概覽講義[M].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