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麗
摘? 要:當前,我國高等學院為了盡可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潮流,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素質需求,在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上做了積極改變。目前,在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師摒棄了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積極學習新的教學方式,并應用于實踐教學中,通過長期的實踐,教學方式、理念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課堂效率。該文闡述了對該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探析,并給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課程? 改革? 探析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b)-0125-02
隨著我國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發(fā)展逐漸步入正軌,計算機已經(jīng)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工作、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以,隨著計算機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普及率越來越高,那么對于計算機的知識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講授課程是我國高校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得學生對計算機有一定的了解,充實學生對計算機基本知識的空缺,通過對計算機基本知識的講授,培養(yǎng)學生形成獨特的計算機思維和意識,形成全新的、系統(tǒng)的計算機思維體系,成為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先鋒軍。然而,此課程開設幾年來,教學過程的弊端逐漸凸顯。該文對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問題做出了深入探析,并給出自己的想法。
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
由于地區(qū)和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較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計算機基本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生活在大城市或市中心的學生,在高中,甚至是初中乃至小學就開始接觸計算機的知識教學,而且教學過程中,有良好的學習設備和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進行輔助學習。因此,它們在接受大學計算機基礎知識教育之前,就對計算機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甚至有的學生可以流暢地進行Office的基本操作。然而,對于偏遠山村的學生來說,他們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很少,如果有接觸計算機的機會,也只是進行過基礎的開機、關機和打字訓練。這就導致了大學計算機教育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差異過大,阻礙了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效率[1]。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是以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法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從表面來看,實踐操作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到真正的教學過程中,幾乎都是由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依據(jù)課本所寫內容,進行理論知識的總結與講解,然后依據(jù)書本內容進行示范演練,讓學生進行模仿,將理論課的教學方式運用到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講授中,如此一來,將大大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留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研究的時間基本沒有,對所學內容沒有深入思考,導致學生所學內容存在缺陷,嚴重抑制了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2? 改革措施
計算機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應用性,由于所教的知識內容不同,可以任意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從很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釀造學習氛圍。通過對大型知識點講授,可以將小知識點穿插于教學過程中,即使得各個知識點緊密結合,組成以一條大型知識點為線索的知識網(wǎng)絡,通過對知識網(wǎng)絡的講授,可對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重點概括。例如,在進行Word基礎知識中圖文并茂制作的過程中,在進行版面創(chuàng)設講解過程中,要涉及到對字體、分段設置、分欄設置、插圖方法的基本知識;進行Excel講述時,以做學生成績單為例,指引學生深入把握表格的邊框設計、單元格的設定、單元格的融合與刪除等;在進行PowerPoint講解時,可以用家鄉(xiāng)、校園作為制作課件的資料。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保持主次清晰、重難點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指導學生進行計算機上機實踐操作[2]。
目前,我國高校進行計算機教學時,大多都是老師在上面演示,學生在下面觀看,雖然老師在上面演示得很清楚,但是學生的精力可能出現(xiàn)不集中的情況,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老師所演示的內容吸收較少,就算是學生充分吸收老師所講內容,也是對老師內容的一種模仿和復制,對于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沒有多大提升,相反還可能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計算機知識多余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較為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學習起來較為吃力,但是我國很多高校將抽象的知識用比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在我國天津大學計算機系的教師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講解過程中,將計算機看成一個人,那么計算機的硬件就是人的外表長相、身高等,將軟件看成人的思想等,在進行軟件硬件不匹配的講解過程中,老師就將身高比作硬件,智力比作軟件,不匹配則是1.9m的身高只有6歲的智力,如此一來,使得學生在歡聲笑語中,使得對知識的記憶得到強化[3]。
在我國高校課程設計中,計算機基礎知識課程屬于公開課程范疇,所以,該課程的教育模式經(jīng)常是以大課的形式開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過多,每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使得計算機基礎知識課堂教學產(chǎn)生較強的差異性,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計算機教學方式,有極大的可能會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強的學生學得更好,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無法跟上老師的進度,以至于差距越拉越大;固有方式的使用也會使得學生間的差距擴大。為了順應現(xiàn)代化社會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在進行大學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分層培養(yǎng),依據(jù)學生自身的基本特點,分為不同的組別,依據(jù)不同組別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教學方案的設定,保證學生可以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保證學生有最大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生入學初期,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下進行全面的計算機技能考核,依據(jù)考核成績進行分層,如此一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學生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更好的把握,提高課堂的教學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
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jù)教材內容以及大綱要求來選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如此一來,可以大幅度地使學生提高度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所用教學方式過于死板,不懂變通,會影響學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所以,教師應積極對教學方式予以開發(fā),不該沉浸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教學方式,逐個嘗試,找到效果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完成對教學目標的講授,使得學生更加明了地理解計算機知識。比如,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講授的規(guī)程中,可以使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此類轉換式的教學方式可以無形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不但如此,通過教師對于上課下課時間的改變,可以激勵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任務驅動法”也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此方法在使用過程中,需要老師先對學生提出任務目標,而后使得學生自主研究、探析,盡可能地完成任務,此類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徹底顛覆了以往過于重視學習效果的情況,使得教學過程更為飽滿,加速學生對計算機的了解[4]。
3? 結語
現(xiàn)代社會中,計算機的應用已經(jīng)滲透到各行各業(yè),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提高對于計算機的應用、操作水平,是對大學生計算機學習的基本要求。在大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做出全方面考慮,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改造、營造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的氛圍、改善之前的傳統(tǒng)考察方式等,盡可能地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品質,提升大學生的計算機知識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李凱敏.大數(shù)據(jù)時代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探討[J].計算機產(chǎn)品與流通,2019(5):197.
[2] 江瑾.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探討[J].科技風,2019(12):33.
[3] 王曉莉,張梅.以職業(yè)為導向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設計與實踐[J].鄂州大學學報,2019,26(2):96-98.
[4] 張莉敏.高等職業(yè)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J].電子世界,201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