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熾翔,黃丹江
(臺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浙江 臺州 318020)
卵巢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在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中的患病率居于第3位,且其患病率在近年來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已有研究報道卵巢癌患者早期術后5年生存率較高[1]。由于卵巢位置較深,發(fā)病早期并無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同時部分患者臨床就診時已屬于晚期,使得其預后狀況較差,其死亡率在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居于首位。因此,有效提高早期鑒別及診斷卵巢腫瘤的性質,為后期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具有重大意義。影像學技術是目前臨床診斷卵巢癌的重要方法,如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CT)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均為臨床常用手段,但不同影像學診斷技術各有臨床優(yōu)勢[2]。為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臺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78例術前均行CT、MRI檢查的卵巢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上述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對卵巢癌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臺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78例卵巢癌患者的臨床資料,78例卵巢癌患者年齡為33~64歲,平均為(47.96±10.15)歲;體質量41~68kg,平均(59.96±6.13)kg?;颊呔惺中g治療,且經術后病理結果證實為卵巢癌,其中透明細胞癌5例,黏液性腺癌22例,顆粒細胞癌3例,子宮內膜樣癌12例,漿液性囊膜癌36例。參照國標婦產科聯(lián)盟標準[3],78例卵巢癌患者中Ⅰ期10例、Ⅱ期12例、Ⅲ期30例、Ⅳ期26例。
納入標準:符合卵巢癌的相關診斷標準[4];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前均行CT與MRI檢查;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患者知情同意,獲得隨訪者。排除標準:既往行手術或放化療者;伴有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病情危急,預計生存期少于1個月者;存在CT、MRI檢查禁忌證;伴有精神性疾病,不配合臨床檢查及治療者。
1.3.1 CT檢查方法
CT儀器為西門子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檢查前囑患者禁食8h,CT掃描前為了使膀胱適度充盈,囑患者適量飲水(約800mL),以仰臥位為檢查體位,先行CT平掃,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管電壓120kV,管電流210mA,矩陣512×512,層厚5mm。以全盆腔為掃描部位,掃描間隔約3mm,平掃后行CT增強掃描,準備非離子對比劑碘海醇100mL,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在靜脈推注后30s行增強掃描,期間行多層面和曲面重建。
1.3.2 MRI檢查方法
MRI儀器為西門子avanto1.5T MRI,常規(guī)矢狀位像進行定位,接著分別采用T1加權像、T2加權像軸位和矢狀位成像。對掃描參數(shù)進行設置,其中T1加權像重復時間540ms,回波時間15ms;T2加權像重復時間3 600ms,回波時間90ms,以10個快速成像為回波鏈,間隔2mm,矩陣192×256,層厚5mm,視野28cm,激勵3次。為盡可能減少患者呼吸運動和血液流速等造成的偽影,檢查期間可采取呼吸補償和流動補償?shù)确椒?。采用扎噴酸葡胺注射?0mL為造影劑,于靜脈注射,行MRI增強掃描。
1.3.3 觀察指標
記錄CT、MRI兩種不同影像學方法對卵巢癌的檢出情況,并與病理結果進行對照,統(tǒng)計兩者診斷準確率;記錄CT、MRI對診斷卵巢癌分期的準確率;術后通過復診及電話隨訪的形式,隨訪至術后12個月,記錄CT、MRI對卵巢癌復發(fā)及轉移的檢出情況;由本院兩名資深的影像科醫(yī)師對兩種影像學圖像進行閱片及圖像分析,在意見不一致時,由兩人協(xié)商確定。
根據(jù)術后病理結果,CT檢查診斷卵巢癌的準確率為76.92%(60/78),MRI檢查的準確率為91.03%(71/78),MRI診斷卵巢癌的準確率較CT檢查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6,P<0.05)。
相比CT檢查,MRI檢查診斷卵巢癌患者病理分期準確率(87.18% vs.69.23%)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6,P<0.05),見表1。
術后12個月,卵巢癌復發(fā)及轉移者23例,MRI檢查對卵巢癌復發(fā)和轉移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檢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影像學圖像顯示方面,相比CT檢查,MRI顯示卵巢癌病灶細節(jié)方面更具優(yōu)勢,MRI對腫瘤分隔、壁結節(jié)、囊性病變、實性病變的顯示率均明顯優(yōu)于CT(均P<0.05),見表3,見圖1。
表1CT、MRI對診斷卵巢癌分期的準確率比較 [n(%)]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ovarian cancer staging [n(%)]
病理分期例數(shù)(n)CTMRIⅠ期107(70.00)9(90.00)Ⅱ期129(75.00)11(91.67)Ⅲ期3019(63.33)26(86.67)Ⅳ期2619(73.08)22(84.61)合計7854(69.23)68(87.18)χ26.36P0.01
表2 CT、MRI對卵巢癌復發(fā)轉移檢出情況的比較 [n(%)]
表3 CT、MRI診斷卵巢癌圖像顯示情況的比較 [n(%)]
注:圖A為卵巢癌患者CT平掃圖像,所示盆腔囊性腫塊,且出現(xiàn)分隔;圖B為患者CT增強掃描圖像,所示分隔處明顯強化;圖C、D為患者MRI圖像,所示病灶為囊性,出現(xiàn)壁結節(jié),且存在強化特征,提示MRI對卵巢癌病灶的細節(jié)顯示明顯優(yōu)于CT。
圖1卵巢癌患者CT、MRI圖像
Fig.1 CT and MRI images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近年來,卵巢癌已成為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安全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使得患者預后狀況較差。由于腫瘤早期并無典型的癥狀表現(xiàn),早期確診難度較大,使得臨床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且治療后易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轉移,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病理活檢是目前臨床診斷卵巢癌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CT、MRI等影像學檢查是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隨著醫(yī)學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檢查儀器的不斷改進,近年來有關CT與MRI對卵巢癌診斷價值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這兩種影像學診斷技術對卵巢癌的診斷均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既往研究認為,CT檢查便捷且迅速,可有效辨別腫瘤成分,判斷是否為原發(fā)腫瘤,同時可較好地顯示腫瘤轉移狀況[5]。但有研究表明,CT在鑒別及診斷卵巢癌方面雖具有一定的臨床優(yōu)勢[6],但不免存在一定不足,如檢查中僅呈現(xiàn)橫斷圖像,且僅有一個X線吸收系數(shù)為成像參數(shù),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相比CT,MRI在準確診斷卵巢癌病理分期和腫瘤復發(fā)、侵犯、轉移等方面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因此已有諸多研究認為MRI對卵巢癌的診斷價值明顯優(yōu)于CT[7],但目前有關這兩種影像學復發(fā)診斷卵巢癌的差異方面仍看法不一。而隨著近年來臨床醫(yī)師對影像學技術操作水平的不斷提高,采用CT、MRI臨床診斷卵巢癌準確率方面亦會隨之升高。既往研究表明,采用CT檢查,可準確定位盆腔各臟器解剖結構與腫瘤具體部位,且可較好地顯示腫瘤囊實性特征,亦能較好地顯示腫瘤與周圍器官組織的侵犯和淋巴結轉移狀況,但其成像參數(shù)較少,且僅提供橫斷面圖像[8];而采取MRI檢查,其較CT則具有多層面、多方位成像的優(yōu)勢,對卵巢結構及異常病變情況可較好地顯示,因此可較好地判斷腫瘤結構及分期狀況,且具有高對比分辨率的優(yōu)勢,可為臨床診斷提供腫瘤與鄰近正常組織關系的重要信息,有助于臨床醫(yī)師術前評估患者手術難度及預后狀況。
本研究以術后病理結果為依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CT檢查對診斷卵巢癌的準確率為76.92%(60/78),MRI檢查的準確率為91.03%(71/78),與既往研究報道的診斷準確率基本一致[9]。結果顯示,MRI診斷卵巢癌的準確率較CT檢查明顯升高。此外,相比CT檢查(69.23%),MRI檢查診斷卵巢癌患者病理分期準確率(87.18%)明顯升高,與既往研究報道的病理分期診斷準確率基本相符[10]。術后12個月,卵巢癌復發(fā)及轉移23例,MRI檢查對卵巢癌復發(fā)和轉移檢出率顯著高于CT檢查。其次,從影像學圖像顯示方面上看,相比CT檢查,MRI顯示卵巢癌病灶細節(jié)方面更具優(yōu)勢。結果表明,與CT影像學技術相比,MRI在臨床診斷卵巢癌、病理分期及腫瘤復發(fā)轉移方面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病理分期是目前對卵巢癌進行分期的重要依據(jù),但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迅速和便捷性,該項技術在初步評估卵巢癌患者臨床分期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且MRI對卵巢癌的分期評估價值明顯優(yōu)于CT,但不排除存在假陰性及假陽性的可能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雙側腫瘤緊貼而誤診為單側腫瘤,容易將對側卵巢出現(xiàn)囊腫誤診為雙側腫瘤。從這點上看,術后病理分期仍是臨床重要診斷依據(jù),即MRI的診斷結果不能取代術后病理分期結果,因而臨床上在影像學診斷的同時,仍應根據(jù)術后病理分期進一步明確腫瘤的分期情況。
綜上所述,CT與MRI對卵巢癌的診斷各有優(yōu)勢,但相比CT,MRI在準確診斷卵巢癌臨床分期及復發(fā)轉移上的效能更高,對病灶細節(jié)的顯示更有價值,因此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