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斌,劉偉文,周樟偉,尚 飛,范曉希
(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浙江 麗水 323000)
胎兒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具有高軟組織分辨率、不存在電離輻射等優(yōu)勢,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超聲檢查難以診斷相對復雜的胎兒異常疾病的臨床中[1-2]。本文對因超聲難以診斷疾病性質的45例相對復雜少見胎兒異常疾病行MR檢查明確疾病性質,旨在分析MR對超聲難以診斷性質的少見胎兒異常疾病的診斷價值,從而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采用回顧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麗水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45例相對復雜少見胎兒異常疾病的臨床資料,因產前超聲檢查難以診斷疾病性質而進一步行MR檢查,以明確疾病性質。孕婦年齡為20~39歲,平均年齡為(28.07±3.25)歲;孕周為20~37周,平均孕周為(28.44±2.95)周。所有孕婦知情同意接受本研究。
采用3.0 T超導型MR掃描儀(德國西門子公司),用腹部表面接收線圈進行信號采集。采用單次激發(fā)快速自旋回波與壓脂超快速穩(wěn)態(tài)進動成像序列,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T2加權像單次激發(fā)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重復時間1 800ms、回波時間80ms、層厚4mm、矩陣384×384、視野42cm×42cm;壓脂超快速穩(wěn)態(tài)進動成像序列的重復時間5ms、回波時間2ms、層厚4mm、矩陣384×384、視野42cm×42cm。對病變部位行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因胎兒體位、運動變化等方面的影響,使得掃描時間為15~45min不等。由本院2名資深的胎兒專業(yè)方向的影像科醫(yī)師進行閱片,對所有胎兒MR圖像進行判讀和分析,意見不一時,由二者協(xié)商而定。
在45例胎兒中,共檢出胎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Galen靜脈瘤2例,腦出血6例,胼胝體發(fā)育不良17例,見圖1;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異常:先天性無腎3例,脊膜膨出2例,胎兒腸梗阻5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1例,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2例,骶尾部畸胎瘤2例,隔離肺2例,唇腭裂3例,見圖2。少見胎兒異常疾病類型的相關統(tǒng)計見表1。
注:A為腦出血;B為胼胝體發(fā)育不良。
注:A為先天性無腎;B為脊膜膨出;C為胎兒腸梗阻;D為先天性膽總管囊腫;E為畸胎瘤;F為隔離肺;G為唇腭裂。
疾病類型例數(shù)(n)構成比(%)孕婦年齡(歲)孕周(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 Galen靜脈瘤24.4429.06±1.3527.67±2.14 腦出血613.3326.87±2.2528.97±1.95 胼胝體發(fā)育不良1737.7829.14±1.0928.44±0.90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異常 先天性無腎36.6726.09±4.1428.67±2.16 脊膜膨出24.4424.87±3.1630.13±3.14 胎兒腸梗阻511.1127.87±1.8329.09±1.99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12.2224.40±0.7026.88±1.20 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24.4433.09±1.1529.75±2.55 骶尾部畸胎瘤24.4424.09±2.2632.86±1.04 肺葉內型隔離肺12.2225.44±0.8528.69±0.44 肺葉外型隔離肺12.2227.71±1.3427.88±0.21 唇腭裂36.6731.09±1.4526.09±2.35合計45100.0028.07±3.2528.44±2.95
隨著人們對優(yōu)生優(yōu)育要求的提高,多種檢查方法已應用于臨床的胎兒產前檢查中,其中影像學檢查起到重要作用。加強產前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缺陷或潛在缺陷的胎兒,并及時介入和干預,對減輕家長心理負擔和減少經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產前超聲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經濟、簡單、方便、實時性等優(yōu)勢,因而仍是產前檢查特別是胎兒疾病篩查和診斷的首選影像學手段,有助于大規(guī)模普及式產前疾病篩查[3-4]。但超聲檢查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容易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超聲醫(yī)師個人能力和經驗、孕婦體型、子宮畸形、胎兒胎位不佳及羊水異常等,難以對部分少見、相對復雜的疾病進行定性,因此對少見胎兒異常疾病的診斷存在一定局限[5-6]。
MR應用于胎兒檢查最初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7]。隨著MR技術的不斷進步,快速掃描序列如單次激發(fā)快速自旋回波等也逐漸應用于胎兒檢查,并且胎兒運動、體位變化對圖像的影響逐漸減輕,使得胎兒MR日漸應用于胎兒各組織臟器的檢查[8-9]。MR受客觀因素的干擾較小,其成像質量良好,對病變信號具有高度敏感性,同時可多平面、多方位地顯示病灶狀況[10],可彌補超聲檢查的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前3個月因胚胎處在細胞分化階段,此時容易受外界物理因素的影響,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出于保證胎兒安全的考慮,目前通常建議孕3個月內的胎兒不宜行MR檢查[11]。在本組入選的胎兒中,其孕周為20~37周,平均(28.44±2.95)周,因而適宜行MR檢查。
近年來,MR在胎兒方面的檢查多用于診斷其中樞系統(tǒng)的異常狀況,可良好地顯示胎兒腦室結構、大小及輪廓,有助于判斷腦室擴大的可能原因;由于不受顱骨骨化的影響,因此有助于準確地診斷顱后窩異常[12];不僅可有效診斷腦回異常和神經元移行異常,而且可評估腦回畸形的具體類型和嚴重程度;還可有效診斷神經系統(tǒng)先天畸形、胝體發(fā)育異常。經顱腦冠狀位和矢狀位切面均可清楚顯示胼胝體,而傳統(tǒng)產前超聲兩切面成像質量較差[13]。側腦室擴張是胎兒中常見的一種中樞系統(tǒng)異常,雖然經超聲檢查可從形態(tài)學改變的角度分析胎兒腦室系統(tǒng)狀況,但胎兒腦室擴張通常是胎兒胼胝體發(fā)育不良、腦出血的一種繼發(fā)性表現(xiàn),而超聲檢查難以清晰顯示微小結構,對微小病變的顯示能力較差,使得對疾病的檢出率較低,容易導致漏診;若可行MR檢查,將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微小結構異常和病灶信號的改變。本組45例胎兒中,共檢出胎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Galen靜脈瘤2例,腦出血6例,胼胝體發(fā)育不良17例。結果提示,相比超聲檢查,MR在診斷胎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異常疾病方面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可清晰顯示胎兒腦室系統(tǒng)的微小結構。
本研究采用兩種掃描序列(單次激發(fā)快速自旋回波與壓脂超快速穩(wěn)態(tài)進動成像序列)進行不同平面成像,均可清晰顯示子宮內胎兒及其各臟器的狀況,軟組織對比度良好,可清晰顯示胎兒的胎位;胎盤和子宮壁軟組織對比度良好,可清晰顯示其結構;作為天然對比劑,羊水可使胎兒和胎盤、子宮壁分界清晰;MR圖像均可清晰顯示胎兒異常疾病的不同類型,軟組織對比度可清晰顯示病灶部位、形態(tài),定位明確,還可清楚顯示病變與鄰近正常組織的關系;經MR信號改變,可評估病灶的組織成分。MR在顯示胎兒其它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異常疾病方面亦具有明顯優(yōu)勢,其既可清晰顯示腸管的擴張狀況,亦可顯示腸管梗阻的具體部位,因此在泄殖腔外翻畸形、臍疝、腸管異常及腹裂畸形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14]。有研究認為,MR在評估胎兒肺部畸形的臨床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15]。本組45例胎兒中,共檢出胎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異常:先天性無腎3例,脊膜膨出2例,胎兒腸梗阻5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1例,胎兒水囊狀淋巴管瘤2例,骶尾部畸胎瘤2例,隔離肺2例,唇腭裂3例。結果表明,與常規(guī)超聲相比,胎兒MR更能明確病變部位、性質、累及范圍,且對微小病變亦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
胎兒MR檢查亦存在一定劣勢,如不具備超聲檢查的經濟性和實時性及對母體和胎兒的無損傷性,并且MR對關節(jié)和骨骼的顯示能力較差,同時無法做到動態(tài)成像,因此在顯示胎兒肢體運動功能方面存在不足。
綜上所述,MR對超聲難以診斷性質的少見胎兒異常疾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因此可作為超聲產前胎兒檢查的重要延伸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