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是小學語文的根基。對于識字教學,許多教師總是將其視作一種工具,閱讀的工具、寫作的工具、口語交際的工具,等等。其實不然。漢字有著自身獨特的美,魯迅先生稱漢字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既要關(guān)注漢字的美學特質(zhì),又要關(guān)注學生識字心理。寓美于教,寓教于美,從而科學、靈動地引導學生識字。
漢字是一種形象化文字,具有一種“字形美”。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視覺感官,激發(fā)學生視覺思維,讓學生感受漢字之“象”。倉頡造字“依類象形,以為文”。從漢字的發(fā)展源頭看,漢字創(chuàng)造、滋生于眼中之“象”,以“象”為媒介,成為一種符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漢字“象”的特質(zhì),引導學生觀察漢字的字形,把握漢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通過漢字之形,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現(xiàn)代漢字主要分為四類:其一是“象形字”,其二是“指事字”,其三是“會意字”,其四是“形聲字”。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屬于獨體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屬于合體字。無論哪一種漢字,都保留著“形”的痕跡、“形”的意味。尤其是“象形字”,甚至還保留著實物形態(tài)特質(zhì)。因此,從字形入手,可先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引導學生觀察,然后抽象為圖形,演化為古體字、楷體字等。比如“日、月、水、火”這四個漢字都屬于象形字,因而具有鮮明的形之特質(zhì)。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觀察太陽、月亮、水、火等實物的圖像;引導學生進行平視觀察,從正面取象,形成太陽、月亮、水、火的模型;接著展示它們的古體字。學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古體字與實物之形是如此地契合,領悟到漢字具有一種圖畫美,而漢字的圖畫就是漢字的象。接著,漸次展現(xiàn)這四個古體字逐步演變成現(xiàn)代漢字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讓學生牢牢記住字形,把握字的象形特征;另一方面,讓學生欣賞到漢字的字形之美。有些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其“象”的特征已經(jīng)不再那么明顯,但我們卻依然能從中發(fā)掘到一種畫意。這是因為有些象形字不是整個的實物形之描摹,而是保留了部分的構(gòu)件的畫意。比如“鹿”字,簡化了鹿頭上的角,保留鹿中間的眼睛以及下面的四肢,將漢字與圖畫鹿進行比對,學生的識字就獲得了一種直觀理解與形象記憶。
漢字不僅是象形文字,更是表意文字。教學中,教師要循著漢字字理展開,讓學生領略漢字“字意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所謂“字理”,就是指“漢字的構(gòu)字依據(jù)和組成規(guī)律”。在識字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探析漢字的構(gòu)造規(guī)律,讓學生理解漢字音、形、義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另一方面,教師要揣摩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jù)學生的識字心理、生活經(jīng)驗等展開教學。
領略漢字的“字意美”,既要關(guān)注漢字偏旁部首,又要關(guān)注整個漢字。通過發(fā)掘漢字字意,學生不僅可以識字形,而且能記字音。比如教學《古對今》中的“朝”與“夕”,筆者首先讓學生從“朝”這個字中去尋找“太陽”和“月亮”。接著,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展示太陽初升時的情景。孩子們認識到,“朝”就是表示“早晨太陽慢慢升起來的時間”。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組詞,比如“朝霞”“朝陽”“朝暉”“朝日”等等。在“朝”的字理深入學生內(nèi)心的基礎之上,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認識“夕”,同樣借助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展示太陽下山、月亮即將升起的情景。學生發(fā)現(xiàn),“夕”和“朝”的時間是相反的,“朝”是“一天開始的時間”,“夕”是“一天即將結(jié)束的時間”。接著,著重展示了“月”的象形字,然后將月的象形字去掉一個點,慢慢演化為“夕”。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夕”就是由“月”這個漢字演化而來的。當一天當中有了月亮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晚上,而比“月”少一點,也就是比晚上的時間提前一點,就是“夕”,“夕”就是指“傍晚”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組詞,如“夕陽”“夕日”“夕煙”“夕景”等等。在學生厘清了“朝”“夕”的字理之后,筆者將這兩個漢字聯(lián)通起來進行教學?!俺硎驹缟希Ρ硎景?,將朝和夕這兩個字放在一起,表示什么呢?”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學生調(diào)動邏輯思維,認為“朝夕”應該就是指“完整的一天的時間”。從而自然能理解生活中“朝夕相處”“朝夕相伴”“一朝一夕”“朝朝夕夕”等詞語的內(nèi)涵。文字對學生來說,就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
漢字的音韻是十分鮮明的,漢字被稱為“聲音的圖畫”。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字形,悟字理,還要讓學生感受、體驗漢字之“韻”?!皶x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漢字,要讓學生大聲朗讀,通過朗讀喚醒學生對字義的理解。同時還要關(guān)注學生的聽覺思維,讓學生在識字中讀字,在讀字中認字。借助學生口、耳、眼、腦等感官的協(xié)同認知,不僅讓學生感知字的形象,而且讓學生感受、體驗到字的聲象,從而達到對漢字音形義認知的完美統(tǒng)一。
字音不僅傳達著字義,也傳遞著深層意象。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意境,形成一種難以言說的音響之美。如著名詞人李清照《聲聲慢》中的一連14個疊字,大部分是擦音、塞擦音,因而在朗讀時自然產(chǎn)生了一種寒戰(zhàn)、凄冷之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發(fā)掘漢字發(fā)音,加強識字與拼音聯(lián)系,讓漢字發(fā)音更好地為識字服務。部編版教材安排了一些韻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體悟韻味。比如在《古對今》中,每一小節(jié)的第二行和最后一行的尾字分別為“方、涼、霜、陽、楊、香”,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這些字的共同之處,即這些字的韻母都是“ang”,再引導學生區(qū)分形旁。因形旁不同,所以漢字所表示意思也就不同。在識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漢字的特點,即一般地“聲旁表音,形旁表意”。這樣,不僅讓學生認識到漢字的音,還能讓學生認識到漢字的意。在《古對今》韻文的第二個對子中,有“圓對方”,當學生朗讀“圓”字時,要引導學生將聲音讀飽滿,讀圓潤,從發(fā)聲中體會“圓”字的音與意義的微妙關(guān)聯(lián)。學生認為,“圓”字表示圓潤,讀的時候要圓潤些。并且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圓”這個字外邊的國字框就是由圓形演變而來。有了這樣的認知,學生對“圓”字的理解就非常地豐滿。學生在朗讀“圓”這個漢字時,也能將嘴巴張大,從而將字讀得更為圓潤、飽滿。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睆摹懊馈比胧郑浞职l(fā)揮學生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在美的場域中識字,讓學生從“知之”提升為“好之”,最終達至“樂之”境界。教學中,教師務必要追尋字的本源形態(tài)、演繹字的演變歷程,以“字本位”理念為指引,以學生“興趣點”強化識字教學重難點,讓識字教學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
作者簡介:江蘇省徐州市北辰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