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俄僑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其產生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最終形成特殊的移民文化。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qū)曾經是重要的早期來華俄僑聚居地,大量俄僑的存在使俄僑文化逐漸融入呼倫貝爾地區(q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呼倫貝爾邊陲文化形態(tài)。本文僅利用有限的資料,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遷移的整體過程進行梳理,為呼倫貝爾地區(qū)中俄文化交流及呼倫貝爾地區(qū)俄羅斯族聚居區(qū)域的旅游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遷移;旅游發(fā)展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室韋俄羅斯民族鄉(xiāng)是我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xiāng),這里旅游資源豐富,風光旖旎,當地的俄羅斯族人們保持著原始的俄羅斯民俗風情,木刻楞房屋,俄羅斯的傳統(tǒng)食品、歌舞,國內第一家俄羅斯族民俗博物館,都讓游客耳目一新,是呼倫貝爾地區(qū)旅游發(fā)展的特色一站。而俄羅斯族的最終形成,則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來華俄僑的直接結果,因此,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遷徙過程的研究,對促進呼倫貝爾地區(qū)中俄文化交流及俄羅斯族聚居區(qū)域的旅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的歷史由來
呼倫貝爾俄國移民來華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具體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國人移民至呼倫貝爾地區(qū)的歷史可謂由來已久,清朝以來已經有俄國人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qū),除為軍事目的的駐軍外,多數是為經濟目的而來,基本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中大部分為不堪忍受地主的盤剝,又覬覦中國境內額爾古納河沿岸肥沃的牧場,乘我國邊防及民政松弛,流入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右旗三河地區(qū)進行季節(jié)性或常年性生產的農民;另一大類則為尋求財富的采礦者,至1910年左右這兩類俄國移民約有3000-4000人。伴隨著清朝末年清政府的日漸衰落,外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沙俄借機加強對華的侵略,1896年《中俄密約》的簽訂使俄國獲取了中東鐵路的修筑權。隨著中東鐵路的勘察修建,其所經過的呼倫貝爾地區(qū)沿線的俄國鐵路工人、商人、教會人員日益增多,由此揭開了俄僑向呼倫貝爾地區(qū)大規(guī)模遷移的序幕。
二、俄僑遷徙至呼倫貝爾地區(qū)的幾個階段
(一)中東鐵路修筑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遷移到呼倫貝爾地區(qū)的俄僑
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全線勘察、設計、組織施工的樞紐,成為俄國僑民尤其是工程技術人員聚居的中心,同時,大量來自俄國的鐵路工人則散落在中東鐵路沿線各站點,至1907年,中東鐵路西線呼倫貝爾境內各地俄僑人口總計15790人,其中滿洲里5577人、扎賚諾爾1428人、海拉爾4375人、博克圖2767人、扎蘭屯1643人。
隨著中東鐵路修筑進入呼倫貝爾境內,大量俄僑從事與鐵路運營相關的工作。滿洲里作為中東鐵路西線的起點,中東鐵路修筑及通車后有大量俄國鐵路工人在此生活工作過。Е·Г· Раденко1883年7月31日出生于波爾塔瓦省的一個農民家庭,一直幫家中務農,沒有接受任何教育的機會。1906年遷居滿洲里,在中東鐵路上任火車副司機,1921年轉至齊齊哈爾機車庫當鉗工。1922年到哈爾濱,在中東鐵路機車庫當機車檢查員。
日俄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東北16處商埠,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滿洲里等地成為各帝國主義國家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市場。呼倫貝爾地區(qū)滿洲里成為中俄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基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2月5日,滿洲里正式設立海關,稱滿洲里分關,歸哈爾濱總關領導,大量商品經滿洲里海關進入呼倫貝爾地區(qū),貨品多以滿足當地俄僑的生活必需品為主。來自俄國的貨物除通過鐵路運進外,大批俄國人還通過偷越國境的方式把貨物輸入中國。許多俄國人為謀求更好的生活,常年在呼倫貝爾地區(qū)從事各種經營活動 ,呼倫貝爾地區(qū)滿洲里、海拉爾等地街頭經??梢砸姷蕉砹_斯人。
(二)“十月革命”后俄僑涌入呼倫貝爾地區(qū)的新高潮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國內發(fā)生蘇維埃政權與舊俄將軍的內戰(zhàn)。1922-1923年紅軍解放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qū),以謝苗諾夫、高爾察克等為首的白俄匪軍或從海路或從陸路大量地涌入中國,形成了繼中東鐵路修建后俄僑進入中國的又一個高峰,在此過程中許多俄國人選擇在呼倫貝爾地區(qū)落戶。如伊萬諾維奇·德米特里·拉茲多波列耶夫(Раздобреев 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1899年生于俄國外貝加爾省阿諾色爾村。1920年參加白軍外貝加爾第一團當士兵,駐防在斯列金克。同年底隨軍隊撤至長春,部隊解散后無固定職業(yè)。1925年移居滿洲里,在漁場做工。1935年遷居哈爾濱。
與此同時,一些生活在額爾古納河西岸的俄國農民,或受敗退白俄匪軍的威逼脅迫,或受白俄反蘇反共宣傳的影響,或不堪忍受白俄匪軍的蹂躪,或為躲避戰(zhàn)禍投靠親友而紛紛越過中俄邊界,來到呼倫貝爾三河地區(qū)安家落戶(三河指哈烏爾河、德爾布爾河、根河)。俄國人遷居三河地區(qū)由來已久,最初是俄國農牧民和富裕農民為尋求更理想的放牧地點而來到三河,十月革命后,隨白俄匪軍謝苗諾夫、高爾察克逃入三河地區(qū)的外貝加爾哥薩克大量增加,成為三河地區(qū)俄僑的主要群體,據1940年日本人的調查:在海拉爾東北約140公里處為三河上庫力(日譯音烏埃夫爾庫力)部落,乃由1918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之手逃來的外貝加爾俄哥薩克建成,1920年僅43戶,后同類人及歐洲人開始在這一帶定居,帶馬、牛、羊、農具的不過半數。隨著謝苗諾夫軍的敗退,與有軍籍者有兄弟子親的共遷來此。1921年該部落達49戶,至1928年,人口在增長。1928年后遷入者逐漸減少,而遷往鐵路沿線、特別是海拉爾方面的增多。三河地區(qū)在20世紀60年代前許多村屯名稱與額爾古納河對岸的俄國村屯相同,就是因為當初許多俄國移民是將整個村莊移入中國境內,直到1955年額爾古納右旗才將旗內所有用外來語命名的村屯全部更改為中文名稱。三河僅是十月革命后俄僑大量涌入呼倫貝爾地區(qū)的一個典型地區(qū),根據呼倫貝爾志略·戶口部分的記載,截至民國十一年(1922年)呼倫貝爾地區(qū)共有俄僑5468戶,27359口。
(三)日占時期呼倫貝爾地區(qū)的俄僑
1917年7月25日和1917年9月27日蘇俄曾兩次發(fā)表對華宣言,表達同中國建立友好外交關系的意愿,經談判兩國于1924年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xié)定》,中蘇正式建交,同年臨時開設蘇聯(lián)駐哈爾濱總領事館。中蘇建交之初,蘇聯(lián)曾令愿意加入蘇聯(lián)國籍的僑民到蘇聯(lián)駐哈爾濱領事館注冊入籍,否則不承認是蘇聯(lián)國民。一部分俄僑加入蘇聯(lián)國籍,成為蘇僑;另一部分當初因仇視蘇維埃政權而遷居中國的沙俄舊貴族、官僚、地主等不愿加入蘇聯(lián)國籍,有的選擇加入中國籍,有的則既不加入蘇聯(lián)國籍,也不申請加入中國國籍,成為無國籍者,既所謂的“白俄”?!熬乓话恕笔伦兒螅?東北地區(qū)陷于日本,部分俄僑遷居上海或海外。1932年 “滿洲國”成立,1935年3月蘇聯(lián)政府單方面決定將中東鐵路轉讓給日本和偽滿政府,至此,中東鐵路失去了原沙俄政府的依靠與支持,也標志著俄僑徹底失去在東北地區(qū)的經濟命脈。4月蘇聯(lián)開始撤走中東鐵路的蘇籍員工,中東鐵路的大量蘇籍員工回國,但也有俄僑部分留在東北地區(qū)。留下的俄僑中既包括蘇籍俄僑也包括無國籍的“白俄”,據1932年滿洲白俄向“滿洲問題調查委員會”遞交的一份備忘錄中關于滿蒙等地白俄情況數據,滿洲呼倫貝爾區(qū)域有白俄6000人。此時的俄僑集中分布在以海拉爾為中心,西起滿洲里東至扎蘭屯的濱州鐵路沿線和三河流域及陳巴爾虎旗等地。除之前提到的地點外,赫爾洪得、扎賚諾爾、興安、巴林、雅魯、哈拉蘇等地都曾是俄僑聚居區(qū)。也有部分俄僑分布在牧區(qū),如陳巴爾虎旗的特尼河、那金布拉格、達爾濱諾爾、庫魯松布拉格、浩特陶海等地,鄂溫克旗的紅花尓基、葦特坑、輝河、烏蘭哈日噶那、錫尼河、哈爾托海等地也曾是俄僑聚居區(qū)。
這一時期俄僑的生活境遇較之以前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大量俄僑失業(yè),銀行停業(yè),日本人強行在俄僑的商行和店鋪中安插日本“顧問”,恣意對俄僑進行勒索敲詐,很多俄僑工人的境遇與華工相似,根據 1934年日本發(fā)表的一篇調查文章描述,在阿爾山(今科右前旗西部)發(fā)現從事該鎮(zhèn)街道修筑的雇主為國際運輸株式會社,所用土工為華工及俄工,華工全為山東人,俄工全為白俄,二者共160人,平均年齡32歲,帶妻者不過三成,為組合性,雇傭期間無約定,可隨時解雇,賃銀日給國幣1圓20錢,食費自辦。
最初,日本扶植的傀儡——“偽滿洲國”的建立給留居呼倫貝爾地區(qū)的部分白俄,尤其是對蘇聯(lián)政權充滿仇視,期望借助日本推翻蘇維埃政權,恢復白俄政府的白俄帶來了新的希望,部分白俄持親日態(tài)度,投靠日偽政權。日本人為加強對白俄的控制,于1937年12月28日在哈爾濱設立白系露人事務局,負責管理偽滿全境白俄,巴克謝耶夫任首任局長。當時偽滿全境設10個支部,在今呼倫貝爾境內有5個,各支部點及支部長名如下:滿洲里(埃波夫)、海拉爾(沃爾金)、扎蘭屯(門噶洛夫)、博克圖(薩爾尼科夫)、三河地區(qū)(修里金)。1937年白系露人事務局改組更名為白俄僑民事務局,1938年在哈爾濱設立總局,基斯利琴科任局長。俄僑聚居的額爾古納右旗,旗公署配備俄僑擔任副旗長,在俄僑聚居的村屯保留舊俄行政村制度;在海拉爾組建由日本特務直接指揮的白俄武裝部;三河地區(qū)反共哥薩克海拉爾支部在日本的支持下于1943年成為偽滿洲國軍的一部分駐扎海拉爾,并由日本情報部長指揮,配屬海拉爾支部,并由該支部長負責其教育訓練工作。此外,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還組織過如“法西斯黨”、“俄國農民青年同盟、“重返烏拉爾 同盟”等反動黨派和團體。1945年8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日本投降,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的反動黨派和團體多數解散,一批反動分子頭目被蘇軍處決。當然,這并不能代表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的全部,許多俄僑都曾同東北人民一起投入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
至此,持續(xù)近六十年的俄國人遷居至呼倫貝爾地區(qū)的移民活動基本宣告結束。從抗日戰(zhàn)爭勝利至新中國成立后,呼倫貝爾地區(qū)外僑管理制度日益完善,1955年蘇聯(lián)大規(guī)模撤僑后,最終留居呼倫貝爾地區(qū)的俄僑已為數不多。俄僑在呼倫貝爾地區(qū)半個多世紀的活動,對呼倫貝爾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室韋俄羅斯民族鄉(xiāng)恩和是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xiāng)建制地。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恩和依托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旅游業(yè)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但總體來說,旅游發(fā)展規(guī)模較小,以家庭旅游居多,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俄僑文化歷史和俄羅斯風情的潛力。俄僑歷史無疑這一地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之一,如何深入挖掘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文化內涵,保持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文化的自然性、原始性,開發(fā)符合地區(qū)特色的俄羅斯族旅游文化產品,是未來呼倫貝爾地區(qū)俄僑歷史研究和旅游發(fā)展的重要議題。
參考文獻:
[1]吳文齡,趙松,莫日根主編.辦公室呼倫貝爾盟外事志[M].呼倫貝爾:呼倫貝爾盟外事編,1994.
[2]石方,劉爽,高凌著.哈爾濱俄僑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3]石方,劉爽,高凌著.哈爾濱俄僑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4]房建昌.近代日本、俄蘇、德國駐內蒙古領事機構及猶太人、俄僑、俄籍塔塔爾人、布里亞特人與朝僑考略[J].西北民族研究,1996(1).
[5]程廷恒.呼倫貝爾志略[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6]李興耕等.風雨浮萍——俄國僑民在中國(1917—1945)[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