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創(chuàng)意策劃、組織發(fā)起,聯動全國70家主流廣播媒體共同制作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70集系列報道《我家住在解放路》,7月23日正式播出,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騰訊新聞、“芒果動聽”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同步上線推送。
《我家住在解放路》創(chuàng)作團隊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組織報道,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積極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以廣播為源點實現傳播渠道和內容分發(fā)能力再造,打造全新的內容分發(fā)平臺。截至8月6日,線上已播出15期節(jié)目,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贊賞。在節(jié)目首播后,又有36家電臺加盟播出,如今國內播出該系列報道的電臺已達到106家,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成為獻禮新中國70周年全國廣播融媒化傳播最具影響力的項目之一。
作為歷史的見證與記憶,全國不少城市里都有一條叫“解放”的路或街?!敖夥怕贰币辉~的出現,記載著中國人民解放的歡樂,承載著人民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深厚情感。解放路對于新中國而言,具有特殊的時代記憶,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標志。
《我家住在解放路》選取了與新中國相伴而生的“解放路”這一獨特角度切入,聯動多家廣播電臺一起挖掘和講述在全國各地解放路上的百姓故事,探訪城市中一條條解放路的前世今生,從一條條解放路上看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經濟轉型和百姓生活變化,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一條路,就是一道流動的歷史,是展現新中國70年滄桑巨變的窗口。《我家住在解放路》系列報道以70年歷程為主線,從經濟發(fā)展、文化生活、革命人物、紅色傳承、百姓故事等方面呈現70年來國家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幸福。
系列報道以溫州解放北路中國第一位個體工商戶章華妹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為開篇,充分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區(qū)域經濟蓬勃發(fā)展的生機活力;杭州、鄭州等地解放路的故事,則生動展示了互聯網興起后電商跨界給人們生活和購物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廣州解放路的故事,講述了中國第一家音樂茶座的誕生,見證了改革開放后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演變進程;連云港解放路上的“雷鋒車”接力傳承,已經成為連云港解放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這座誕生在大連解放路上并與之一起成長的“中國海軍第一?!薄昂\娷姽贀u籃”,堅守著新中國70年的強軍夢、海洋夢……
系列報道探索各地采錄、統(tǒng)一制作、統(tǒng)一播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大量原聲素材的運用,充分發(fā)揮廣播以聲傳情的特點,使聽眾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節(jié)目通過豎屏視頻、線上互動、制作推廣曲等融媒體傳播方式到達更多年輕群體,用新的語態(tài)和方式影響青年一代。
精彩章節(jié):
大連解放路:海軍軍官的搖籃
【同期聲:“一——二——一”
這鏗鏘的腳步聲來自大連解放路667號,(這里是)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敝Q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從1949年初冬開始,這整齊的腳步聲就在解放路南端響起,從未間斷,已成為這條路最具感召力的聲音標識。
【錄音壓混
劉永路:張學思馬不停蹄地選校址、選教員、選學員、選干部……
旁白:劉永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歷史學教授,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學生,在艦院講臺上執(zhí)教36年。說起艦院與解放路的淵源,他如數家珍。
劉永路:他(指張學思)覺得大連這個地方依山傍海,特別是老虎灘,一眼就看中了。當時大連有造船廠、一些高校,又是出???、天然良港,他就要選這兒。
旁白:1949年初,東北全境解放,在解放大軍一路南進的同時,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也成為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殷殷期盼。于是,張學思將軍奉命創(chuàng)辦海軍學校,培養(yǎng)人民軍隊急需的海軍人才。
劉永路:1949年11月22日,中央軍委下達了命令,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連海軍學校,這所學校是毛澤東親自批示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海軍軍官學校,也是整個海軍的第一校。
旁白:就這樣,濤走云飛的黃海之濱——老虎灘畔,建起一座整潔的校園,新中國海軍人才“母艦”起航的汽笛聲從此奏響。張學思將軍聘請了80多名蘇聯海軍教育專家,又從起義海軍中遴選一批曾留學英美、參加過歐洲海戰(zhàn)的艦長,組成師資隊伍,還以兩艘登陸艦建立了我軍第一個“練習艦大隊”。
【音效:“準備完畢”,壓混
劉永路:人正才能步正,在步伐里面,軍隊的精神、軍隊的紀律、軍隊的作風、軍隊的力量,全體現在那里了……
旁白:劉永路說,學校有一個傳統(tǒng)——正步閱兵訓練,特別是建校初期,學員每周進行分列式檢閱,每月進行軍游活動。全校學員身穿禮服、列隊行軍走出校門,成為當時解放路沿線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一傳統(tǒng)源自一段光榮的歷史。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籌備中的大連海軍學校接到任務,組成海軍方隊參加閱兵。學員們克服困難,忘我訓練。10月1日,以嚴整的軍容出現在天安門廣場,并走在全體受閱隊伍的最前面,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隨后,海校學員又參加了1954年國慶五周年大閱兵,在那次閱兵上,毛澤東主席滿臉笑容地對時任海軍司令員、大連海軍學校校長蕭勁光說:“海軍走得好,走得像一個人一樣!”
劉永路:(毛主席)把那么多人比喻成一個人,那是最整齊的。他這一說,蕭勁光特別激動,從兜里拿出筆把這句話記下來,終生難忘。這在我們海軍傳為佳話。
旁白:大連海軍學校1986年更名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是全軍唯一一個參加過歷次國慶閱兵的單位,其著名的白色方陣14次正步通過天安門廣場。在多年的閱兵訓練中也形成了堅韌不拔、勇于爭先的閱兵精神、海校精神。
【音效:艦院慶祝海軍成立70周年閱兵音響
旁白:201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紀念日。一大早,1050名艦院學員集結在操場上,身著07式海軍白色春秋常服,以“千人大方隊”隊列表演慶祝海軍節(jié),迎接即將到來的建校70周年。
劉永路:70年來,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為共和國培養(yǎng)輸送了5萬名軍政指揮人才,畢業(yè)學員中涌現出將軍200多名,成千名艦艇長,還有許許多多戰(zhàn)斗英雄、功臣模范和專家教授,其中畢業(yè)學員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海戰(zhàn)1200余次。
旁白:劉永路說,1987年3月14日,打響南沙海戰(zhàn)自衛(wèi)反擊第一槍的楊志亮就是艦院學員,當時剛剛畢業(yè)。
劉永路:對方先開槍,打傷了楊志亮,楊志亮就英勇還擊,把斷了的胳膊別起來,一只手端起了沖鋒槍掃射,打響了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第一槍,打下了“314海戰(zhàn)”的輝煌戰(zhàn)果。他榮立了一等戰(zhàn)功。包括這次海戰(zhàn)的指揮員陳偉文也是我們學校的畢業(yè)學員,當時是少將,是整個編隊的指揮員。
強國必須強軍,強軍必先強海軍,海軍強則海洋強,海洋強則中國強。習主席特別指出: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的任務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我們朝著強軍的目標,不懈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實現習主席提出的把人民海軍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偉大目標。
旁白:一百多年前,在殖民者的堅船利炮下,一條路從青泥洼橋向老虎灘鋪展,一個國家的屈辱史也在延伸。從日偽時期叫“春日町”到解放后叫“解放路”,不只是一條路名的改變,也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新生,而這條路上時常響起的鏗鏘步履和嘹亮號聲,正式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民族的崛起。
中國大連,中山區(qū),解放路667號——這是一處地理標記,也是一個歷史坐標;它記錄一所部隊院校的誕生和成長,也見證一座城市的發(fā)展與未來。
《我家住在解放路》系列報道最大的成功,就是點子好、角度新、視野廣、操作性強。
《我家住在解放路》的立意戳到了廣播人共同的心,它用一種平民化的視角來表現新中國發(fā)生的巨變。全國有多少條解放路,每一條路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把全國的解放路的故事,通過一個個電臺一起傳播開來,不僅僅宣傳了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更提升了廣播的影響力。
解放路上這些普通又不普通的故事,讓這一條看似平淡的路充滿魅力。無論是石家莊誠信經營、勤勞肯干的肉食店馮文彩大姐,敢干敢闖、一生熱血的??谔匦脱輪T陳珊珊,還是永不退休、慈祥和藹的輔導員奶奶樊桂云,以及志愿走上現代家庭系統(tǒng)教育的上海老師張惠等,從他們的故事中能看到勤勞、質樸、勇敢和奮斗,看到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艱難奮斗到改革開放的快速發(fā)展,到今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高質量騰飛。“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的背后是無數中國人奮斗不止的進取英姿,展現的是各行各業(yè)的中國人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辛勞汗水。
《我家住在解放路》的故事,除了為每一位受眾帶來懷念、感動和喜悅之外,我們也希望能夠給新時代的青年一代帶來更多深刻的啟發(fā)。
《我家住在解放路》電臺直播節(jié)目互動留言:
聽眾一:《石家莊解放路:馮文彩和她的朋友圈》節(jié)目播出后,聽說當年解放路上的這家店找到了,當天晚上,我們老夫妻倆就讓孩子開著車來看望馮文彩大姐。馮大姐的朋友圈也被刷爆了,雖然她不是網紅,只是一個素面朝天、內心質樸的個體經營者,但是一家小小的肉食店,卻串聯起了千家萬戶的味覺思念。多少年過去了,老人們懷念的,還是當年的那個味道、那群人和那份歲月洗禮后的深情厚誼。
聽眾二:以前在鄭州的解放路上有個鞋店,我們一家子的鞋都在她家買,老板娘人很好,進門都是笑臉相迎。鞋店旁邊還有一個修表店,我也是他家的老主顧,雖然這些店都已經搬了,但是,現在還能時常想起以前的那些事,好懷念。
聽眾三:我住在大連艦艇學院內三十多年。聽著軍號起床、熄燈,夏日穿著泳裝與小伙伴跑去海邊游泳。多少個夜晚,在露天廣場看電影,在莊重的大禮堂看演出。解放路也是上學上班之路,記錄了我從小到大、從學生到醫(yī)生的成長過程。
網友一:在祖國的各個城市,幾乎都有人民路、解放路,改革開放后又多了青年路。新世紀到來,很多地方又多了世紀大道。走到哪里都有家一般的親切感。
網友二:以解放路命名的城市道路是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記錄著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翻身解放的歷程。時至今日,各個城市的解放路一天比一天繁華,成為偉大祖國70年來成長壯大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