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慧
摘要:現(xiàn)代漢語偏義復詞可分為語素意義相關(guān)和相反的詞匯,其語義指向的基本特點是類義偏前,反義偏否,其形成與漢民族倫常、主次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思維、禮儀之邦有關(guān)。偏義復詞對留學生習得而言較難,本文結(ji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要求,研究偏義復詞的教學方法,總結(jié)出一個口訣:偏義復詞取偏義,類義取前,反義取否,“大小”多取“大”,“動靜”多取“動”,“主從”多取“主”,“主次”多取“次”,“好壞”多取“壞”,以便讓留學生得體地運用漢語。
關(guān)鍵詞:偏義復詞;對外漢語教學;教學方法
偏義復詞在古漢語中就已出現(xiàn),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古漢語中的偏義復詞有些保留且已成為固定的詞匯。隨著漢語雙音節(jié)詞匯化的發(fā)展,根據(jù)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能流傳至今的現(xiàn)代漢語偏義復詞,則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作為具有漢語特色的偏義復詞,由于其詞義和形式不對應,對于留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習得難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對其進行專門的研究教學。
一、現(xiàn)代漢語中的偏義復詞概述
古漢語中的偏義復詞如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七“通鑒注”舉“愛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等,這些詞語的整體語義集中在其中一個語素義上,屬言語層面,是一種言語現(xiàn)象,為臨時偏指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偏指語義。
與古漢語中不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偏義復詞為詞匯層次上的偏義復合詞,其所偏指的意義作為義項已經(jīng)固定下來,并且進入詞匯意義系統(tǒng)?,F(xiàn)代漢語中的偏義復詞通常是指一個復合詞由兩個意義上相關(guān)或相反的單音詞語素并列組合構(gòu)成,但整個復合詞的詞義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只是在形式上作為陪襯,僅有一個語音形式,只起到構(gòu)詞的作用。
本文共查找收錄在《漢語水平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的偏義復詞共37個,根據(jù)各語素間的關(guān)系進行分類,其中,語素意義相關(guān)的偏義復詞有24個,名詞類有19個:步伐、窗戶、燈火、國家、狐貍、家庭、腳步、面目、面孔、模樣、人物、詩歌、世界、消息、眼睛、宇宙、云彩、質(zhì)量、嘴唇,動詞類有2個:死亡、聽見,形容詞類有3個:方便、干凈、舒服;語素意義相反的偏義復詞有13個,名詞類有6個:長短、動靜、女兒、妻子、危機、兄弟,動詞類有5個:教學、沒有、睡覺、舍得、忘記,形容詞類有2個:緊張、痛快。
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語素組成,但兩個語素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盡相同,總體而言,偏義復詞具有以下特點:
(1)若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在意義上有“大?。ㄕw與部分)”之分時,意義多處于表示“大(整體)”的語素。如“家庭”指以婚姻和血統(tǒng)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社會單位,“家”大“庭”小,其意義偏指“家”,類似的偏義復詞還有“國家、面孔、眼睛”等。
(2)若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在意義上有“動靜(運動與靜止)”之分時,意義多處于表示“動(運動)”的語素。如“緊張”指的是精神處于高度準備狀態(tài),“緊”為“動”,“張”為“靜”,其意義偏指“緊”,類似的偏義復詞還有“步伐、動靜、腳步”等。
(3)若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在意義上有“主從(主導與從屬)”之分時,意義多處于表示“主(主導)”的語素。如“妻子”指的是老婆,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是聽從父母的,所以“妻”為主導,“子”為從屬,其意義偏指“妻”,類似的偏義復詞還有“教學、睡覺、人物”等。
(4)若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在意義上有“主次(主要與次要)”之分時,意義多處于表示“次(次要)”的語素。如“燈火”指的是亮著的燈,在現(xiàn)代社會里,“燈”已經(jīng)取代了“火”成為了主要的照明工具,“燈”為“主”“火”為“次”,其意義偏指“燈”,類似的偏義復詞還有“女兒、兄弟”等。
(5)若偏義復詞中的兩個語素在意義上有“好壞(積極與消極)”之分時,意義多處于表示“壞(消極)”的語素。如“舍得”指的是放棄某樣東西,“舍”為放棄,為消極意義,“得”為得到,屬積極意義,“舍得”其意義偏指“舍”,類似的偏義復詞還有“死亡、危機、長短、忘記”等。
二、偏義復詞的文化內(nèi)涵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也影響著漢語的發(fā)展,因此,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特點與漢民族的文化是密切相關(guān)的。漢民族自古重視三綱五常,漢語中偏義復詞類義偏前的特點正反映了漢民族的講究倫常、次序的思維方式,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些人際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反映在漢語里便是“主從”“大小”“主次”之分,漢語里便出現(xiàn)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詞匯。其次,漢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在與人交際時更是注重禮貌原則,因此在語言表達中,對于消極意義的詞匯則選用一些方式進行避免或淡化,而偏義復詞正是方式其一,利用偏義復詞中的反義進行表達,緩和消極語義,使表達更委婉,讓人更易接受。同時,反義偏義復詞也是漢民族辯證思維的體現(xiàn),中國古代辯證法認為“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偏義復詞的語義偏向則表現(xiàn)出了漢民族趨利避害、逢兇化吉的心理,盡管偏義復詞整體語義是偏向消極語素,但在表達過程中卻總是習慣于把積極的放在前面,采取隱晦的表達方式,形成一種避重就輕的效果,緩解了人們的緊張情緒,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三、對外漢語偏義復詞教學方法
對于陌生詞匯,留學生會根據(jù)已習得的意義理解,但是對于漢語中的偏義復詞來說,這樣的理解有時是錯誤的。相對來說,留學生所要習得的現(xiàn)代漢語偏義復詞數(shù)量較少,可以進行集中教學,首先要讓留學生們對偏義復詞的概念有所了解,總體講解其在語義上的特點和規(guī)律,適當闡釋偏義復詞產(chǎn)生及其特點形成的原因,避免以語素義來界定詞義,從而提高習得效率。本文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特點,形成可幫助留學生簡便記憶的口訣:偏義復詞取偏義,類義取前,反義取否,“大小”多取“大”,“動靜”多取“動”,“主從”多取“主”,“主次”多取“次”,“好壞”多取“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偏義復詞的教學可使用以下教法:首先讓學生簡單了解偏義復詞的概念,知道在一個詞中若兩個語素的意義相近或相反,其整體意義不是相加而是取其一;其次告訴學生口訣,并選擇最有效的例子進行說明,如“大小”多取“大”可選“國家”一詞,“國”和“家”是留學生較早習得的且簡單易識記,“國家”意義偏向“國”,因為有國才有家;“動靜”多取“動”可選“動靜”一詞,“動靜”指聲音,安靜的時候不易聽到聲音,所以“動靜”意義偏向“動”;“好壞”多取“壞”可從中華文化角度進行闡釋,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語言表達方式較為委婉,且有很多語言禁忌,在交際過程中對于表貶的詞語加上一個褒義語素加以緩和,使語言表達更加委婉,可選“忘記”一詞,“忘”是一件壞的事情,因此“忘記”語義偏向“忘”。
偏義復詞作為具有漢語特色、體現(xiàn)漢民族文化的詞匯,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專門的講解,避免學生對其錯誤的運用。學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宸揚.現(xiàn)代漢語偏義復詞探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道爾吉.論古漢語的偏義復詞[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4(6).
[3]杜純梓.論“偏義復詞”[J].古漢語研究,2004(3).
[4]葛本儀.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