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朝
渭水河,屬長江水系,漢江右岸一級支流,干流總長55.7公里,流域面積414.5平方公里。古稱濰水、襄水,發(fā)源于南漳縣九集鎮(zhèn)的七里山?!断尻柛尽ど酱ā酚涊d,潼口(渭水河入漢江處)發(fā)源于七里山。清雍正年間的《潼口石橋記》云,水發(fā)源于七里山,東流會伏龍洞,水又過丁蘭橋,至艾家莊,南繞卸甲山下,抵潼口東南,于城市小河鎮(zhèn)入于漢。
渭水河上丁蘭橋 孝文化在這里發(fā)源
七里山位于南漳縣城北部15公里,是國家級隆中風(fēng)景區(qū)的重要景區(qū)之一。其東接古隆中,西通武當(dāng)山,北倚承恩寺,南靠水鏡莊。森林覆蓋率達90%,有黑巖“森林浴”、靈觀寺、桃花谷、獅子山、五龍寺、清涼寺6個景區(qū)50多個景點,古跡碑刻豐富,天然泉眼眾多,奇峰怪石林立,鳥語花香樹綠,是鄂西北自然生態(tài)保護區(qū)。
渭水河就是七里山泉水匯集而成,東南流28公里至九集鎮(zhèn)八泉村建有渭水河水庫,渭水河水庫有兩條支流,正北延伸至趙家灣,向西延伸至丁集街。流進八泉村而延伸至丁集街的一段兒,被當(dāng)?shù)鼐用穹Q之為八泉水庫,因水庫底有8個泉眼而得名。水庫水質(zhì)清澈而涼爽,泉水甘甜。
八泉水庫全長500米,8個主泉眼段為八泉水庫主要部分,約長200米,寬度大約80米,深度平均30米。夏季雨水量多,水庫溢滿,水位約28米,冬季降雨量較少,水量相對枯竭,水位約10米。
八泉村,是由原八泉村和陳家灣村兩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東與襄陽尹集接壤,南與宜城小河相鄰,西連九集集鎮(zhèn),北接七里山風(fēng)景區(qū)。八泉村、泉水堰村這一帶流傳《丁蘭刻木》之典故。
2009年,南漳縣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兩塊碑。一塊為記事碑,豎書“孝子橋”3個大字。另一塊為功德碑。南漳縣九集鎮(zhèn)泉水堰村是著名孝子丁蘭故里,漢代時期,丁家集人丁蘭父母早逝,他時常為自己沒有奉養(yǎng)好雙親而遺憾。于是他木雕父母像,虔誠地供在正堂上,早晚請安,供奉食物。凡事他都和木像商議,盡心侍候,從不怠慢。此事便成為二十四孝之一“刻木事親”的故事。后人為了紀念他,修有丁蘭橋,后改為“孝子橋”。孝子丁蘭墓于2006年9月12日被南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jù)清同治版《南漳縣志》載:“刻木谷縣北六十里,漢孝子丁蘭故居之所,……北至隆中不二十里……祠、墓皆在南漳。”清光緒版《襄陽府志》也明確記載:“丁蘭橋距(縣城)七十里。丁孝子祠在縣東六十里,刻木谷在縣北六十里?!币?958年在這里修了渭河水庫,丁蘭墓、孝子橋均被水淹沒。2009年,南漳縣文體局專門走訪多人,終于找到兩塊孝子碑,摸清了孝子橋、孝子墓的有關(guān)情況。據(jù)介紹,兩塊碑較為完整。記事碑高194厘米,寬75厘米,厚20厘米,碑文記載漢孝子丁蘭故事聞名于世,以其名過于直白,有不敬之嫌,明嘉靖時又重新伐石立碑,將原來“丁蘭橋”改為“孝子橋”,并立碑于橋左。功德碑高148厘米,寬72厘米,厚18厘米,題額自右至左橫書“永垂不朽”四個大字,正文自右至左豎書。主要記載孝子橋的位置、重修原因和修橋時捐款人員名單及數(shù)額等。落款時間為乾隆癸卯年(1743年)季冬上浣(上旬)。
襄陽南漳是荊楚文化發(fā)祥地,三國故事的源頭地,也是孝文化的發(fā)源地。被列入中國封建社會二十四孝之一的漢代孝子丁蘭故鄉(xiāng)就在今南漳縣九集鎮(zhèn)泉水堰村,雖然修水庫時淹沒過,但經(jīng)過搶救,現(xiàn)遺址、遺跡尚存。有孝子谷(亦稱“刻木谷”)、刻木觀、孝子橋、孝子丁蘭墓等,緊鄰的丁集街(過去為丁集鄉(xiāng),后來為九集鎮(zhèn)丁集辦事處)就因丁蘭曾在此居住過而得名。
渭水河邊古遺址 古襄陽在這里發(fā)祥
渭水從渭水河水庫西南流出,在襄陽市襄城區(qū)歐廟鎮(zhèn)魯衙村呈直角東拐向東流去,過了二廣高速的渭水河大橋,至艾家莊向東南環(huán)繞于卸甲山,便到了歐廟鎮(zhèn)鄒家灣村。
鄒家灣村,瀕臨渭水河北岸,焦柳鐵路和207國道穿境而過,鄒家灣(簡稱鄒灣)是經(jīng)國家考古部門認定的春秋戰(zhàn)國到東漢時期古遺址,受到各級考古及歷史文化界的重視。
鄒家灣南臨渭水,北靠卸甲山,當(dāng)?shù)赜小澳纤鄙蕉ㄏ尻枴敝f,現(xiàn)在的七八十歲的老人們稱這里為“襄陽村”。
卸甲山,東距歐廟5.5公里,東南距鄒灣古城遺址2公里,為土山小阜的一座“孤獨”之山。阜頂平坦寬闊,高出周圍地面10~15米,阜頂上西北高東南低,與渭水河走勢相同。在頂面上放眼四周,真有一望“眾山小”的感受,不過都是平坦的沃野良田,它是這一塊的“制高點”。卸甲山面積500~600畝,適宜樹木生長,是古代軍事要塞、屯兵之地,也是兵家爭奪之地。
卸甲山四周都是平坦的良田沃土,只是在6公里外的北方才能見到隱約的黃龍觀后的歪頭山??脊湃藛T在卸甲山發(fā)現(xiàn)一處春秋中后期至漢代的大型墓地,出土了60多件文物。
據(jù)《襄樊文物普查資料》記載:“鄒家灣古遺址包括鄒家灣和馬嶺兩處遺址,早在1957年,文物普查單位就曾對鄒家灣遺址和馬嶺遺址進行過普查。后被襄樊市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豎有重點文物保護標志碑?!编u家灣遺址就是鄒家灣村東頭的一個土崗子,這個土崗崗梁上有很多古陶片,古瓦礫也遍地都是。據(jù)此推測,這里應(yīng)該是一個歷史文化含量極為豐富的古人類聚居的城。
鄒家灣村位于鄒家灣古遺址土丘西的一條崗丘地上,焦柳鐵路將古遺址和鄒家灣分為東西兩處,古遺址南部也被鐵路分成東西兩部分,但西部面積較小點。
據(jù)調(diào)查,古遺址土崗子上沒住過人,只在上面種地,現(xiàn)在的土崗子因取土、平地等變得比以往小多了。崗子南頭是興國寺,廟很大,有幾進殿。1924年修襄沙公路時廟被拆了。古遺址流傳叫“寨子坡”,這里很早以前不叫鄒家灣,叫“襄陽村”,住的人家也是從漢江河對岸搬過來的。
潼口位于渭水河北岸的207國道東側(cè),再往南一點就是秦置宜城縣(今宜城市)與襄陽縣(今襄州區(qū))的交界。潼口街南至今還保留了一個古老的小地名,它就是老百姓稱呼了上千年的“扎馬營”。
鄒家灣東南的潼口因渭水河在此入漢水而得名,有古名“龍口”之說。潼口在秦漢時是皇家御用驛站,驛站附近設(shè)有供驛員喂馬專用場叫“扎馬營”。潼口與鄒家灣古城應(yīng)是城與市的關(guān)系,是鄒家灣古城對外交往與物資進出口的門戶與關(guān)隘(水、陸)。這可以從以往潼口古碼頭的“往來行舟、百舸爭流”的景象來看,水陸昌盛一時的古潼口的歷史價值之所在,扎馬營恰好是這一漫長時期的為部隊屯養(yǎng)馬匹或供驛站廄馬的場所或駐軍安營扎寨之馬匹喂養(yǎng)之地。自古以來潼口均處于交通要塞之地,據(jù)記載,自清朝以前均在此設(shè)驛站,所以,潼口之扎馬營地名廣為流傳也不足為奇了。
襄陽有兩個鄒灣,一個是渭水河源頭的南漳縣九集鎮(zhèn)鄒灣,再一個就是渭水河下游的古城遺址所在地,現(xiàn)襄城區(qū)歐廟鎮(zhèn)的鄒灣。它可能是“襄陽村”連名帶府搬到“北津戍”之后又重新起的地名,現(xiàn)在為避免雷同,學(xué)名則叫“鄒家灣村”,當(dāng)?shù)厝巳匀唤朽u灣。
襄陽有兩個古襄水,現(xiàn)在的寬不過10米,并且從漢江抽水流通的南渠(襄水)也許就是北津戍變成襄陽城之后,人們?yōu)榱藢で笙尻柍堑膩須v而重新安置的。
古襄陽村為何轉(zhuǎn)至北津戍,并且是從“山南水北”之陽地轉(zhuǎn)入“水南山北”之陰地?或許與卸甲山的山形有關(guān),即便渭水河在鄒灣古城遺址南部是環(huán)繞而行,這也只能說水如金帶環(huán)抱,而山則太孤太小,所以轉(zhuǎn)至南有峴山,北有漢江之地。至于襄陽之名由來,因是移來之名,所以很多著述都以峴山腳下的古襄水在城之南而謂之襄陽。至于這種說法切不切實際,符不符合風(fēng)水要求,以及古時是否有重大的地理變化,則是我們現(xiàn)代人無法評說與衡量的了。再或許,從渭水河水庫之南、渭水之畔的趙山村三步兩道橋處的國家考古確認的新石器時代人聚居地,即屈家?guī)X時期古遺址,到卸甲山發(fā)現(xiàn)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葬,再到鄒家灣古遺址,還有清乾隆年間搭建在秦置古驛道上、渭水河上的潼口古木橋。還有歐廟古城堡,清乾隆時襄陽縣舉人著名官紳、嘉慶初時丁憂在家的梁友谷為抵抗白蓮教起義軍,在其他當(dāng)?shù)厥考澷澲?,幾乎傾家蕩產(chǎn)修建了一座古城堡。據(jù)說該城周長48里,規(guī)模比襄陽城大得多且城門高大,與襄陽城互為掎角之勢,成功抵御過白蓮教、紅巾軍等起義軍的多次強攻,保護鄉(xiāng)里十余萬人,成為一時之典范。20世紀50年代城堡猶在,呈東西向長方形分布。20世紀80年代實測基址周長11.8公里,外環(huán)一周城壕,實際周長與襄陽城差不多大。似乎就是一部完整的幾千年人類進化史,鄒家灣古遺址,它似乎又不是古襄陽村,而是供人們研究襄陽歷史文化的一則重要依據(j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