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焱 張久全
(淮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巧實力”(Smart Power)是由美國學者蘇珊尼·諾瑟(Suzanne Nossel)于2004年在《外交》雜志上提出的戰(zhàn)略新詞匯,通常被看作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Joseph S.Nye,Jr.)“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的延伸。2006年初,奈在《外交政策》雜志上撰文《重新思考軟實力》,指出“單獨依靠硬實力或軟實力都是錯誤的。將它們有效結(jié)合起來可以稱作巧實力?!盵1]104由此可見,所謂“巧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中“硬實力”(經(jīng)濟、軍事、科技等)和“軟實力”(文化、制度、政策等)有機結(jié)合和有效整合。在文化領(lǐng)域內(nèi),巧實力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的物質(zhì)表現(xiàn)、精神表現(xiàn)和制度要求。對于豆腐文化來說,其巧實力主要包括豆腐及其傳統(tǒng)制作工藝等物質(zhì)表現(xiàn);與豆腐相關(guān)的熟語、文學作品等精神表現(xiàn);以及豆腐的生產(chǎn)標準和技術(shù)規(guī)范等制度要求,涵蓋面甚廣,然而卻少有學者問津。為了有效推動豆腐文化發(fā)展,傳播豆腐文化,筆者擬以點帶面,由豆腐文化熟語為切入點,開展相應(yīng)的英譯嘗試,希望能為提升中國的文化巧實力貢獻綿薄之力。
熟語,又叫習用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在結(jié)構(gòu)上相當于一個短語,使用時則相當于一個詞的語言單位?!盵2]44熟語主要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等語言形式。從歷史上看,豆腐文化熟語的形成,與其物質(zhì)表現(xiàn)豆腐是密不可分的。自漢代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以來,因其物美價廉、營養(yǎng)豐富而很快進入尋常百姓家,逐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也同時孕育出豐富的豆腐文化熟語。千百年來,國人著眼于豆腐在外觀、物性、價格、制作、工具等方面的特點,賦予豆腐以形象而幽默的文學表達而產(chǎn)生了豆腐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等文化熟語。這些熟語經(jīng)過人們不斷地口耳相傳,反復打磨而約定俗成,或由文人墨客采編入書,或由詩人作家在作品中加工引用,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經(jīng)過一番梳理,筆者將這些耳熟能詳?shù)亩垢幕煺Z分為以下幾類。
表一 豆腐文化熟語的類別
經(jīng)過一番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豆腐文化熟語主要源于百姓的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生活,因此大多以慣用語、諺語、歇后語為主,而那些格調(diào)典雅的成語和名家格言相對較少。由此可見,作為一種通俗語言,豆腐文化熟語具有“口頭性、形象性、俚俗性、詼諧性和調(diào)侃性”[3]13的特點,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程度,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大眾語言,散發(fā)著質(zhì)樸的清香。這與英語的熟語有某些相似之處,值得在英譯方法選擇時加以考慮和借鑒。
英語和漢語都是高度發(fā)展的語言,都擁有著數(shù)量可觀的熟語。經(jīng)過長時間的提煉,豆腐文化熟語以多種形式固定下來,體現(xiàn)著國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特色。由于豆腐文化信息的存在,豆腐文化熟語具有一定文化負載詞的特性。如何克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文化距離,巧妙譯出豆腐文化熟語隱含的本質(zhì)內(nèi)涵和文化意義,使譯入語讀者產(chǎn)生生動而相同或近似的反應(yīng)效果,就成為衡量豆腐文化熟語英譯成功與否以及巧實力構(gòu)建和傳播的關(guān)鍵。筆者著眼于豆腐文化熟語的構(gòu)建和傳播,以譯例論譯法,分別討論之。
嚴格來說,描寫豆腐文化的成語數(shù)量很少,“豆腐架箸”算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成語源于一個典故:“四川茂州富戶張姓者,老年生一兒,甚愛之。每出游,必盛為妝飾。年八歲,出觀賽會,竟不返。遍尋至某溪中,已被殺矣,裸身臥水,衣飾盡剝?nèi)?。張鳴于官,兇手不得,刺史葉公身宿城隍廟求夢。夜夢城隍神開門迎葉,置酒宴之,幾上豆腐一碗,架竹箸其上,旁無余物,終席無一言。葉醒后解之,不得其故。后捕快見人持金鎖入典鋪者,獲而訊之,贓證悉合。其人姓符,方知竹架腐上,成一‘符’字?!盵4]20
這則豆腐文化成語的英譯由于歷史典故和漢語特有拆字格修辭的緣故(豆腐的簡寫可為“豆付”),無法直譯,而應(yīng)遵循“譯意為主,兼顧形象”的原則,也就是保留豆腐的文化形象,繞開其他典故背景,采用“意譯”和“套譯”的方法將其內(nèi)在含義翻譯出來,以方便外國讀者理解,促使其了解中國的豆腐熟語文化。因此,“豆腐架箸”可套用英語“Wine tells the truth”(酒后吐真言)的熟語結(jié)構(gòu),譯為:Tofu tells the truth。這樣處理雖然犧牲了“筷子”的形象,但是抓住了成語的核心文化內(nèi)容和深層意思,簡潔靈活地傳達了豆腐成語文化的巧實力,同時激發(fā)了讀者探究故事背后典故的興趣。
這則慣用語一般形容人說話尖刻,但心腸很軟弱。曾有譯者將其意譯為:His/Her bark is worse than his/her bite /More bark than bite,類似中文“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也不失為一種神似的巧譯。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刀子嘴,豆腐心”是與“人”的言行相關(guān)的,譯成英文后卻與“狗”的言行相關(guān),產(chǎn)生了不好的文化聯(lián)想。實際上,在跨文化交際中,紐馬克、郭建中等中外學者都主張“譯者應(yīng)該相信讀者的智力和想象力”[5],在翻譯時盡可能地使用異化策略和直譯手段,以表現(xiàn)漢英這兩種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性,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诖?,筆者將“刀子嘴,豆腐心”直譯為:one’s tongue is like a sharp knife,but one’s heart is like a soft tofu.此譯稍長,但保留了原文中的暗喻和豆腐意象,knife和tofu還押尾韻,也別有一番韻味,有助于中國豆腐文化的傳播。
當然,在翻譯實踐中,熟語翻譯或求文化之真,務(wù)文化交流之實;或求文化之真,務(wù)交際之實。因此,慣用語也常采用意譯或借用的方法,以避免因形害喻、因意害喻?!暗蹲幼?,豆腐心”在日常交際中也可意譯為“have a sharp tongue but a soft heart”,或者“sharp-tongued but softhearted”,以求簡潔、明了、達意。再比如,“豆腐塊”(形容在報紙雜志上發(fā)表的不起眼的小文章)譯為“a postage stamp-size article”,借用了英文中“郵票”的意象,雖然喪失了豆腐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但在整體上能夠保證譯語讀者獲得大體相同的文化認知和感受。
民間諺語有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常比喻人做事心急就會得不償失,要按照程序步驟,講究方法策略,否則將一事無成。2005年,著名演員馮鞏執(zhí)導的一部文藝喜劇片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其英語片名為“Eat Hot Tofu Slowly”,晦澀難懂,不知所云。筆者認為,英漢熟語中有一些類似的語言表達,它們在內(nèi)容、字面或形象上相同或相似,暗含的寓意也基本一致,可采用套譯的方法來處理。套譯就是用意思或寓意對等或基本對等的熟語,來翻譯原語的熟語意義。一方面可以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使譯文更具有譯入語的民族特點,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鑒于此,“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則諺語可套用英語現(xiàn)成的熟語翻譯,如: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心急水燒不開), 或者:Haste makes waste/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則不達)等。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曾這樣描述他的處世哲學:“凡把復雜的問題說得像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這句格言中包含了一句耳熟能詳?shù)男笳Z“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其重要意義信息在“一清二白”上,“清”是指小蔥,“白”指的是豆腐。一般可意譯為:as clear as crystal(像水晶一樣清澈),或者clear-cut,來比喻事件的來龍去脈明明白白的意思。但就整句話來說,為了完整表述原意,且保留“豆腐”的文化意象,可對原句進行部分改寫,改譯為:Anyone who boasts that solving a complex problem is as easy as slicing a piece of tofu shall not be trusted.這樣處理既能讓譯入語讀者理解其中的寓意,還同時能領(lǐng)略中國豆腐文化的情調(diào),形象鮮明,耐人尋味。
在所有豆腐文化熟語中,歇后語所占的比例最大,達到半數(shù)以上。豆腐歇后語的語言幽默風趣,耐人尋味,令人喜聞樂見,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化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為了更直觀地體現(xiàn)豆腐歇后語的語言文化特色,方便英譯方法探討,特分類舉例。
表二 豆腐文化熟語的類別
由上表可見:前兩例屬于邏輯推理式的類型,后襯部分是從前面引子比喻部分推理的結(jié)果;后兩例屬于諧音的歇后語類型,即在邏輯推理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諧音的語言形式,以達到語義雙關(guān)的效果。就豆腐歇后語英譯原則來說,如“豆腐白菜——各有所愛”這類邏輯推理式的歇后語,可采用直譯的方式處理,譯為:Some persons like to eat tofu while others prefer cabbages---People’s tastes are various/Tastes differ/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等,以豐富和發(fā)展豆腐文化的語言、內(nèi)容和形式。而對于如“大蒜拌凍豆腐——難拌(辦)”這樣諧音雙關(guān)的歇后語,利用語言文字諧音或同音的關(guān)系,使一句話涉及兩件事情或兩種內(nèi)容,一語雙關(guān)地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就很難處理。英國著名作家福斯特(E.M. Forster)曾指出:“翻譯出來的雙關(guān)語,盡管譯筆巧妙,但并不是原來的那個雙關(guān)語,而只是反映原作使用了雙關(guān)語這一事實?!盵6]20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豆腐歇后語中的雙關(guān)語是無法翻譯的,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方式保留豆腐文化特色,傳播豆腐文化巧實力。因此,“大蒜拌凍豆腐——難拌(辦)”可譯為:Garlic mixed with frozen tofu---Hard to mix/do(The words mix and do are homophones in Chinese).
豆腐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為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豆腐文化熟語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體現(xiàn)著國人的勤勞、樸素、誠信、包容、謙和、幽默、智慧與創(chuàng)新。這也正是中國文化巧實力的精神體現(xiàn),非常值得我們?nèi)プg介和傳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盵7]25懂得了這個道理,也便懂得了豆腐文化譯介的真味,也便堅定了構(gòu)建豆腐文化巧實力的文化自覺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