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曉 楊卓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先民們在長期勞作、與天地苦斗以及生活閑暇間創(chuàng)作而成。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變化多端,極富民族特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苗族民歌按曲調可分為古歌、情歌、飛歌(大歌)、喪歌、祭祀歌等。按腔調歸納,可分為“韶唔”(即高腔)和“韶薩”(即平腔)兩種。高腔(韶唔)演唱高亢激昂,優(yōu)美動聽;平腔(韶薩)演唱悠揚悅耳,婉轉流暢。
作為苗歌傳承人,翠翠的唱腔高亢甜美,為提高自己的歌技,豐富自己的苗歌腔調,四處拜師,殷勤學藝。同時不滿足于自己的聲音現(xiàn)狀,借助科學的發(fā)聲方法,為自己的苗歌演唱更添色彩。與其他苗族歌手相比較,翠翠演唱的湘西苗歌獨具特色,自成一格。
一、音樂審美
翠翠性格爽朗,熱情大方,說話時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聲音位置掛高,充分運用頭腔共鳴。天生高位置的頭聲共鳴使得她特別適合擅唱韶唔(高腔),她演唱的高腔起音(起腔)聲音清脆悠長,亮麗高遠,送腔(由強漸弱)與接腔(由弱漸強)及絞腔(結尾)襯詞都唱得清麗婉轉,強弱分明,收放自如。她演唱的韶薩(平腔)中的“趴咕”腔更是聲音高低錯落有致,既有深沉粗狂之意,又有柔和婉轉之音。
(一)聲腔美:
翠翠演唱的苗歌聲腔甜美。她演唱的韶唔高腔,總是喜歡用極高亢的起音(起腔),所有的音幾乎全都在小字組a音上下(其他原生態(tài)苗歌手起腔一般會定在小字組 至 之間),且會在此音上停留數分鐘,氣息綿長,聲音華麗清亮,通透結實,不抖不滑,令聽者瞠目結舌,暗生敬佩。這首先得歸功于她的天生嗓音條件好,其次得益于她的聲樂指導老師,讓她在演唱高音時更多使用頭腔共鳴,整個腔體充分打開,包括內口腔及鼻咽腔,同時下腹擴張用力,加強氣息支撐。正是由于下方有了這強有力的氣息支持,加上頭部各腔體共鳴器官——咽腔、鼻咽腔、鼻腔、口腔等都處于一種自然擴張狀態(tài),才使得有著強有力氣息支撐的聲音振動聲帶后能順利經過喉腔、咽腔、鼻腔后直接通達頭腔,在口腔及頭腔部位發(fā)出很好的上方部位頭聲區(qū)共鳴,加上胸腔因氣息飽滿而相應有一定程度擴張產生共鳴,令假聲不虛不飄,音色優(yōu)美飽滿,豐潤華麗,穩(wěn)定堅實。既不失原生態(tài)唱法的野性豪放,又糅合了民族美聲唱法的甜美圓柔。
翠翠演唱苗歌中的韶薩平腔,基本遵循運用真聲,發(fā)音位置比較靠前,口鼻腔體共鳴及胸腔共鳴較多,咬字較重但清晰明了。比起一般民間苗族歌手,她一般會略微高出幾個調,因而發(fā)出的聲音結實而清脆,圓潤而不僵直澀干,音色始終保持著一種水洗般脆生生滋潤潤的醇美甘甜,這也是她與其他苗族歌手不同之處。一般原生態(tài)苗族歌手演唱平腔時,基本上完全依靠使用真聲,發(fā)音吐字都比較靠前,咬字較重,一般會更多使用中部聲區(qū)如口腔內的喉部、咽部共鳴,導致聲音較渾濁低沉。而翠翠即使完全運用真聲,聲音也很干凈清脆,爽朗開闊,這和她天生嗓音調門高,平時發(fā)聲習慣用高位置掛靠頭腔共鳴有一定關系。
(二)歌調美:
湘西苗族民歌歌調比較特別,屬于民族四聲調式范疇,也有說成四音列調式結構,常見的大致可分為三種:a.宮商角徵, b. 羽宮商角, c.宮商徵羽。而演唱中重點突出曲調中的主干音和色彩音是常見的苗歌曲調特點,將主音放在次要位置,將次音放在主要位置又是苗歌的一大特色。[1]苗歌節(jié)奏及其自由,句與句之間多有停頓,有時是為了換氣而停,但更多的是為了構想下一句歌詞而稍作停頓,因而苗歌的節(jié)奏就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無法嚴格依照西洋記譜法規(guī)劃上小節(jié)線來記譜。當然,它其實有規(guī)律可循的,像一些常見的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八六拍都存在于苗歌當中,只是有時由于歌手正絞盡腦汁去思索歌詞,便特意用一些襯詞或拖腔巧妙地將節(jié)奏打亂或延長,便造成苗歌節(jié)奏復雜多變,自由散漫的感覺。而苗歌歌詞更是極其講究,48個聲母,有6個獨特聲調構成,其苗語韻律規(guī)定要押韻,35個韻母一定要記熟于心,方能運用自如。而塞音、邊音、喉塞音、塞擦音等又形成了濃郁的苗歌語言特點,如若不懂苗語者,很難模仿和學習。
翠翠演唱的苗族歌曲大致屬于吉首地區(qū)苗歌腔調,雖然種類繁多,但大多都有著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且基本屬于商角徵羽四聲調式,這是她與其他苗族歌手有所不同的地方,她所唱的歌曲中,宮音極少出現(xiàn),即便出現(xiàn)也只是偶爾作為滑音或倚音,匆匆一閃便稍縱即逝,從未做過長音保留。她在演唱高腔時常在徵、羽音上緩緩起音,然后在羽音上做長時間徘徊停留,運用自身良好的共鳴腔體與氣息支撐,常能獲得悠長清亮的高音保持,獲得觀眾陣陣掌聲。翠翠演唱苗歌時聲音甜美,感情熾烈,她的聲音里似乎干凈透明得有如天籟,那種純凈近乎天然的感染力、那巨大的磁性和魔力深深吸引著聆聽者,令人半天挪不動腳、邁不開步,只想守在她身邊靜靜聽完,再細細品味。而她往往也會在最后盡興時亮出一個精妙絕倫、華麗精彩的最高音:high f3,令眾人聽得目瞪口呆,爾后又覺得心曠神怡,并不得不佩服上天賜給這美麗的苗家姑娘如此美妙的歌喉嗓音。
(三)創(chuàng)新美:
翠翠在學習傳唱苗歌過程中,不斷思考該如何將湘西苗歌合理發(fā)展和適當創(chuàng)新。她在苗寨鄉(xiāng)村向其他歌師學習一首歌腔后,感覺過于平實,就自己動腦筋,把歌曲節(jié)奏拉開或緊縮,再將曲調略作調整修改,有時只是略改幾個音,便使得曲調更婉轉悠揚,流暢自然,朗朗上口,適合自己的演唱風格和審美習慣,然后再拔高幾個調去演唱,竟然使歌曲全然改頭換面,變得及其優(yōu)美生動起來。既與原歌腔保持同腔同源,又比原唱更婉轉優(yōu)美,耐人尋味。
二、文化審美
音樂是勞動的產物,音樂同時也是文化的產物。音樂與文化形成兩大態(tài)勢,互相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幾乎無處不在地影響著人類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苗族經歷了太多的遷徙和苦難,這些難忘的經歷都被苗族人民編成歌曲,唱進《苗族古歌》里。
(一)音樂中的文化表述與象征
苗歌種類之繁多、表現(xiàn)手法之繁復、各種腔調之迷人,實在乏善可陳。苗歌中的賦比興手法比比皆是,反復、象征、對比、夸張、比喻、擬人、通感、移情樣樣不缺。[2]翠翠隨意演唱的這首苗歌就充分體現(xiàn)了苗歌中所深藏的文化底蘊:“妹坐火塘邊邊繡紅妝,那只是為著等情郎。蝴蝶笑妹羞紅桃花臉,只好抬頭把窗戶望?!?/p>
這首苗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初嘗戀愛滋味的苗家姑娘盼望情郎快些到來卻又滿心含羞,只能借繡花來掩飾自己激動的心情并顧左右而言他的場景。好似一幅白描圖畫一樣,把含情帶羞的苗家姑娘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在苗族文化中,蝴蝶是一種美好的圖騰,在遠古時代,苗族先民們甚至深深崇拜著“蝴蝶媽媽”,認為人類起源與這飛舞神秘、美麗善良的蝴蝶不無干系。因而,在苗族服飾、苗族銀飾、苗族器皿甚至建筑中,都有大量蝴蝶的存在。蝴蝶,象征著美好、祥和以及女性的博愛和柔美。
(二)音樂中的苗族文化
苗族因其特殊的歷史,有著過于頻繁的遷徙,先民們遺憾沒能將語言轉換成文字,便轉而將所有能表達出來的民族情感全部隱藏在音樂、舞蹈、及服飾當中。人們很難想象,從苗族古歌、苗族服飾、器物家什甚至苗族建筑里,只要能掌握特殊的密碼,便可解讀出整部苗族發(fā)展史。特別是苗族服飾,那些繡在衣袖褲腳上的每一個花邊圖案,都暗藏著一個個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或是精妙的古風遺訓。[3]
翠翠除了傳承苗歌文化,更擔當著苗族服飾文化使者。每次演出都身著苗族盛裝,平時出行,她也穿著簡單的苗族服飾。而這些圖案都是苗族先民所極其崇拜的民族圖騰,它象征著民族的原始起源以及遙遠的希冀。這樣曼妙動人的苗家姑娘,將苗家習俗打著苗語用美妙的歌聲傳遞給眾人,聽著甜美的苗族歌曲,看著絕美的苗家服飾,想著充滿山野情趣的苗家風情,又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不對神秘的苗家更心馳神往呢!
(三)音樂中的女性主義色彩
作為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翠翠,她的命運與父輩們相比,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與舊時代那些苗歌手不同,翠翠所唱苗歌中極少有“苦歌”(暨專門抒發(fā)心中苦悶和生活煩惱的歌曲)出現(xiàn)。她的性格總帶給人一種開朗活潑、積極向上、樂觀大方的感覺。而這種熱情潑辣、樂觀大方、愛憎分明的性格正是苗族姑娘所特有的性格,千百年不變。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無疑使苗族女性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寬松和滿足,也促使她們很自然地在歌聲中表現(xiàn)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優(yōu)越感,在不知不覺中為苗族民歌抹上了一層神秘的女性主義色彩面紗。
三、社會審美
(一)民族的紐帶
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qū),主要聚居著土家族、苗族和漢族等近三十個民族。湘西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豐富繁多,到了土家及苗族的盛大節(jié)日,大家都自發(fā)地組織民間慶?;顒?,借著節(jié)慶之時以歌會友,走親訪朋,此時苗歌就成了最好的媒介。
(二)娛樂的功效
更多的時候,苗家人唱歌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生活的助興,恰如東北人“侃大山”一樣好玩。只不過,他們是用苗歌聲聲來代替語言陣陣。就好似有些愛饒舌的人愛“鬧嗑”,他們更愛苗族歌曲。每到趕集或重大節(jié)日活動之時,他們都會自發(fā)地聚集在平壩、河灘,一起用苗歌對話,把彼此的恩怨、埋汰、思念、打趣等紛紜復雜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悠長的苗歌聲中,讓人們在聽聞苗歌后哄堂大笑之余,享盡苗歌的無窮魅力。
(三)學習的范式
高校聲樂教學中引入翠翠的苗歌藝術進行賞析與學習,讓學生在了解其他民族聲樂的同時也了解家鄉(xiāng)地方特色少數民族歌曲,特別是對于苗族原生態(tài)民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怎樣提高聲樂演唱水平》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 華樂出版社編輯部.
[2]《苗族文化論叢》 伍新福主編? ?湖南大學出版社.
[3]《苗族東部方言情歌選》 龍生庭 編譯 云南民族出版社.
[4]《邊城文集》龍杰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5]《東部民間文學作品選》 苗青 主編? 貴州民族出版社.
[6]《湘西民族風情》? 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編印? 岳麓書社.
[7]《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 洛秦 著 羅藝峰 導讀? 上海書畫出版社.
[8]《淺談湘西原生態(tài)苗歌藝術特點》 袁玉娥? 《大眾文藝》.
[9]《湘西苗歌的音樂特征與演唱特色》 唐芳?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0]《第二性》I 、II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鐵柱譯 中國書籍出版社.
[11]《湘西苗歌研究》 花老虎? 《音樂研究》1994 第一期.
[12]《湘西苗族民歌聲樂美學特征》 歐陽英姿? 《音樂創(chuàng)作》2014年第九期.
注釋:
[1] 歐陽英姿著《湘西苗族民歌聲樂美學特征》2014年第九期《音樂創(chuàng)作》P153-154頁
[2] 龍杰著《邊城文集》中《湘西苗族情歌賦比興初探》青海人民出版社 P143-144頁
[3]龍杰著《邊城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P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