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論語》中“信”的思想內(nèi)容豐富,意義深遠,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人格健全的必備品質(zhì),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更是立國立民的根本?!靶拧笔恰叭省钡闹匾獌?nèi)容,是通向“仁”的必經(jīng)之路,“信”應以“義”為標準,以“義”為準繩,“忠”與“信”互為要求。
關鍵詞:論語;信
中圖分類號:B22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040 — 04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本,較為全面的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整個體系,是歷代儒家弟子的經(jīng)典讀本,也是當今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的可靠文本依據(jù)。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思想道德范疇,如,仁、義、禮、忠、勇、誠、信等,這些道德范疇在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必備的品質(zhì)。但“信”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卻是復雜的,一方面孔子說“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1〕181,同時又認為“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138。那么“信”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它與其他道德范疇之間的關系如何,他對于君子人格的培養(yǎng)有什么意義。本文就《論語》一書對孔子的“信”思想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一、“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執(zhí)政之基
“信”字最早見于《尚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與其大賚汝,爾無不信……”〔2〕據(jù)統(tǒng)計“信”在《尚書》中共出現(xiàn)8次。在《詩經(jīng)》、《易經(jīng)》、《左傳》、《國語》中“信”也多次出現(xiàn)。但是“春秋以前,‘信和‘誠一樣,多用于對鬼神的虔信。后經(jīng)儒家提倡,‘信逐漸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經(jīng)世致用的道德規(guī)范。”〔3〕“信”作為一個成熟的道德規(guī)范范疇始于《論語》。據(jù)楊伯峻《論語譯注》統(tǒng)計:“信”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38次作為實詞出現(xiàn)了36次,是《論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實詞之一。其中作為“誠實不欺”之意出現(xiàn)了24次,“相信,認為可靠”之意11次,“使相信,使信任”之意1次,用作形容詞或副詞“真、誠”之意2次?!?〕254對于其具體內(nèi)涵,學界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在《論語》中“信”主要包括以下三層含義:一,“信”是立身之本;二,“信”是交友之道;三,“信”是為政之基?!?〕
1.“信”是立身之本
孔子認為“信”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zhì),是人之為人立于世上的最基本的德行。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21。就像車沒橫木不能行走一樣,人如果不誠信是無法立足于世的。具備了誠信的品德一個人才能在世上暢通無礙“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1〕160不講誠信即使是在向黨之間也寸步難行。正因為“信”是為人的必備品質(zhì),孔子將其列為教育的四大項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薄?〕71孔子譴責那些巧言令色,不講誠信之人,他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1〕51“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薄?〕82孔子對他們深表擔憂?!白迂晢柧印睍r,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1〕17,但“信”并不是最高的品格,它是人的一項最基本的素質(zhì),是“小人”都必需能堅守的德行,“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薄?〕138這種“信”的品德其基本要求就是,重諾守行,對己對人都必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2.“信”是交友之道
孔子認為“信”是人與人交往必需遵守的品德,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根本。子路問子之志,孔子說“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1〕51他將朋友彼此之間的信任作為人生的大志向??鬃拥闹鞠蛞采钌钣绊懫涞茏?,曾子將“與朋友交言而不信乎”作為每日必需反省之事。子夏也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薄?〕5朋友之間交往,真誠是相互的,你對別人真實、誠信,別人同樣也會回報你以誠信。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從一個側面也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zhì),因此孔子告誡人們交友應謹慎。他提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薄?〕173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擇友時應該與那些正直、信實、見識廣博的人交往。與“直”、“諒”、“多聞”的人交朋友,同時自己也應以這些品質(zhì)去吸引、結交朋友。
在中國古代以自然經(jīng)濟為主導的農(nóng)業(yè)社會,人并不自由,要依附土地而生,因此人的活動是有限的,是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在這樣的熟人社會中朋友之交的誠信也就是人際交往必備的品格,只有講誠守信,一個人才能獲得別人的真誠以待,才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在社會中暢行無阻??鬃泳驼f“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1〕160一個人只要做到忠信、篤敬,那么既使是在蠻荒之地也能受到大家的歡迎,反之就是在家鄉(xiāng)也難交到朋友。因此“信”不僅是朋友之間交往的品德,而且也是普通人際交往的守則。
3.“信”是執(zhí)政之基
“信”不僅是人際交往中必須堅守的品德,而且也是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必備的品格,是統(tǒng)治者為政立民之本?!靶拧痹趪业闹卫碇杏兄潜葘こ5淖饔谩!墩撜Z》記載,子貢向孔子問及為政的事,孔子就提出為政有三項最基本的:“足食、足兵、民信之”其中“民信之”最為根本?!白迂晢枴W釉唬骸闶?,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薄?〕124在孔子看來沒有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即使是再多的糧食、軍備也無濟于事,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那么如何才能在為政中做到誠信呢,孔子認為這需要統(tǒng)治者起到表率作用??鬃诱f“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4治理國家就要嚴肅認真的對待工作,要誠信無欺,節(jié)約費用,愛護百姓,在農(nóng)閑是役使百姓。誠信不僅是對君主的要求,大臣同樣也應以誠信為為官之德。《論語》中記載了這么個故事:“子使漆彤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薄?〕42可見誠信不僅是君主為政之德,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官德??鬃犹岢缘轮螄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1〕11,統(tǒng)治者以信德施政必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1〕133統(tǒng)治者講誠信,老百姓自然就不敢不講真話。君主“信”或“不信”所帶來的施政效果截然不同,“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則民任焉”。為臣者“信”與“不信”對其影響也是天差地別的,“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1〕199可見“信”是治理國家的一項重要品德,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二、“信”的成就之道
《論語》不僅論述了“信”的豐富內(nèi)涵,是歷史上對“信”作為一思想道德范疇第一次系統(tǒng)的闡釋,而且對于怎樣造就“信”德也有較為詳細的論述。《論語》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如何成就“信”德做了初步的探討:
1.立志、修養(yǎng)
意識指導實踐,要在日常言行中時刻踐行“信”的德性,那么在主觀上必定有“信”的意識,這種意識時刻鞭策主體重諾守信。“信”既然是為人之本,交友之道,執(zhí)政之基,那么我們必須確立起誠實守信的人生志向?!白勇吩唬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51孔子就把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作為畢生的追求。確立起了“朋友信之”的志向,要真正實現(xiàn),就必須注重自身的德性修養(yǎng),時刻以此志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3反省的目的就是時刻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違背了“朋友信之”的志向,而反省的內(nèi)容就是信德修養(yǎng)的內(nèi)容。在孔子看來信德的修養(yǎng)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展開,一面是內(nèi)在的與信德相輔的德性的修養(yǎng),一面是外在的容貌、言辭的修為。內(nèi)在德行的修養(yǎng)實質(zhì)上就是“親仁”、“近仁”的過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薄?〕4信德的修養(yǎng)并不是單一的必須是和其它德性相輔相成的,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說話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要有剩余的精力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孔子的“成仁”之道“忠恕而已矣”,“成信”之道也應如此,一個人要講誠信就必須有容人之量,“寬責于己、薄責于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之”。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是“成信”的根本之道,但外在的修為同樣重要,曾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薄?〕78他認為君子待人接物應注意三點:嚴肅自己的容貌,保持謙和的態(tài)度,就能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懈怠;和顏悅色,友善待人,別人就容易相信自己;說話時多考慮自己的言辭和語氣,就能避免鄙陋粗俗和錯誤。德性的修養(yǎng)是件內(nèi)外兼修的事情。
2.道德教育
立志、修養(yǎng)是主體的內(nèi)在自覺,并不是每一個體都有這樣的道德自覺性,要在全社會培養(yǎng)一種誠信的氛圍,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誠信教育一直為歷代儒學大師所重視,孔子更是如此,“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薄?〕71他教育弟子主要是側重于文獻典籍、道德實踐、對人忠實、講誠信四個方面??鬃拥男诺录仁菍河謱θ?,對己就是要言出必行、說話算數(shù),對人就是要相信、信任他人。但在孔子看來要信任他人但又不能盲信,《論語》記載,孔子見在我大白天睡覺對其深感失望,他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薄?〕44信任不是盲目的,要觀察、判斷所相信之人是不是值得相信,“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1〕153不預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不無根據(jù)的猜測別人的不老實,而及早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是賢者。作為普通人,要判斷那些人值得信任,那些人不“信”,必須加強學習。學習是提高辨別力的重要途徑。道德教育不僅要教導人講誠信、信任他人,同時也應教會人辨別信與不信的能力,孔子就說:“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1〕182,可見這兩方面缺一不可。
3.表率示范
孔子提倡以德為政,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因此他非常重視上行下效的作用。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薄?〕20在孔子看來要是百姓做到敬、忠、勤。統(tǒng)治者必須從自身做起,認真對待老百姓的事,孝順父母、慈愛幼小,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統(tǒng)治者做到了敬、忠、勤,老百姓自然就會跟著效仿。敬、忠、勤等德性是這樣,信德也是如此。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1〕133統(tǒng)治者如果誠信對待老百姓,百姓同樣也會回報君主以“信”。統(tǒng)治者若帶頭表率示范,民眾紛紛效仿,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薄?〕134這種表率示范不是僅對君主的要求,它是對任何在上位者的期許。君對臣、對民、父對子、夫對妻、兄對弟若都能以信相待,為他們樹立模范,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人人講誠守信的良好氛圍。
三、“信”的地位:與“仁”“義”“忠”的關系
孔子的思想體系是以“仁”為核心,但孔子又給予“信”以足夠的重視,認為“民無信不立”,將“朋友信之”作為畢生的追求,那么“信”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在《論語》一書中,“信”與“仁”、“義”、“忠”同時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較多,在此藉以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考察,以期能對“信”的地位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1.“信”與“仁”的關系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孔子對各種善德總的概括,是其整個學說的精髓所在。關于“仁”與“信”的關系,孔子認為“仁”是根本,“信”是“仁”的主要內(nèi)容和外在表現(xiàn)。“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垎栔吭唬骸?、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薄?〕181在孔子看來,“信”是為仁于天下的五要素之一?!靶拧迸c“恭”、“寬”、“敏”、“惠”同為“仁”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同時“信”也是成“仁”的必備修養(yǎng),“仁”的基石缺“信”不可,孔子認為邁向“仁”的境界是通過“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1〕4等一系列修養(yǎng)完成的,“信”是“仁”的必要條件?!靶拧笔恰叭省钡谋匾滦?,但并不是充分條件,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須是“恭”、“寬”、“信”、“敏”、“惠”五者具備。總之“仁”是根本,“信”從“仁”出,是人的外在表現(xiàn),正如所錢穆說:“孔子講學立教之大貢獻,端在其就于歷史往事所得義訓而為之籀出一大原則,指出一切人道核心而舉一言以名之曰仁。仁者,乃一切禮教之所出,所從立之基本也。”〔4〕
2.“信”與“義”的關系
孔子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8,他認為只有合乎“義”的承諾才有必要兌現(xiàn),顯然孔子將“義”作為“信”的一個重要標準。“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薄?〕125孔子認為,提高道德品質(zhì),應以忠實誠信兩項道德修養(yǎng)為主,一切唯義是從?!傲x”是“信”的標準,而且由“信”到“義”是“崇德”的必由之路?!熬恿x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164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義”是高于“信”的道德范疇,君子以“義”為原則,“君臨天下,無適也無莫也,唯義之比”〔1〕36?!傲x”是“信”的認定標準,因此在孔子看來“信”就有一個浮動的空間,即義信可為,不義之信不當為。他認為“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的行徑,君子應該“貞而不諒”,應以“義”為標準??鬃舆@一以“義”為“信”的標準為后來儒家所繼承,如孟子就說“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薄?〕
3.“信”與“忠”的關系
在《論語》中“信”與“忠”并列的情形最多共有八處,可見“信”與“忠”的關系密切?!靶拧迸c“忠”的關系不同于“信”與“仁”“義”的關系,“信”與“忠”是一種并列的德性,二者不存在主次附屬關系??鬃诱f:“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薄?〕6“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薄?〕125“忠”與“信”一樣是人的常德,應該時刻堅守,而且也能夠堅守,“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薄?〕52忠信是兩種平等的德性,二者同樣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德性,因此孔子論及教育的內(nèi)容時同時提及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薄?〕71為什么孔子一直將忠信并提呢,這也許就該考察《論語》中忠信的含義了。前文已講,《論語》中“信”的含義主要是誠實不欺,相信、認為可靠?!爸摇痹凇墩撜Z》中的含義也主要有兩層:對別人尤其是對上級竭心盡力:“為人謀而不忠乎”,盡職盡責;言行一致,忠于自己的言行不后悔:“忠焉能務悔乎”。由此可見“忠”與“信”二者存在某種共同之處,忠于自己的言行不后悔,自然也就做到了誠實不欺,對別人,對上級盡心盡責自然就能得到別人、上級的信任;誠實不欺也就是要求能做到言行一致不反悔,要得到別人、上級的信任必須忠心以待,盡心盡責??梢姟爸摇笔恰靶拧钡囊?,“信”也是“忠”的要求;“忠”是“信”的結果,“信”也是“忠”的結果?!爸摇薄靶拧倍呋橐?,互為結果。
總之“信”在孔子整個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正如成中英先生所指出的,“信具有內(nèi)發(fā)性與推展性,是基于仁和誠而來的個人和社會的凝聚力,可視為仁的推展,仁的凝聚。信也可說有提升性,因人之立足于社會,就在其信之有無,可信度之大小。故孔子有言:‘民無信不立。在整體性和連續(xù)性上,信不能沒有仁和義的引導,故信之為信就是仁和義在人的實際行動中的表現(xiàn)和效應了。”〔7〕
《論語》中“信”的思想內(nèi)容豐富,意義深遠,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人格健全的必備品質(zhì),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更是立國立民的根本?!靶拧笔恰叭省钡闹匾獌?nèi)容,是通向“仁”的必經(jīng)之路,“信”應以“義”為標準,以“義”為準繩,“忠”與“信”互為要求??鬃印靶拧彼枷肫渚A不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流逝,相反隨著歷史的推進,社會的發(fā)展,其底蘊越發(fā)深厚,給人以深遠的啟迪。重新梳理《論語》中“信”的思想,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王世舜譯注.尚書.湯誓〔M〕.成都:四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夏澍耘.中國古代誠信源流考〔J〕.光明日報,2002-04-09.
〔4〕唐賢秋,張登巧.《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J〕.齊魯學刊,2003.02.
〔5〕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97.
〔6〕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