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陽 黃莎莎
摘 要: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辈还苁浅鰢L談,多邊外交,還是國內會議會談,亦或是媒體訪談、發(fā)表演講,習主席總是喜歡引經據典,其內容之豐富包括古詩詞、中國傳統(tǒng)經典或文學作品、成語、諺語、格言等。這些引用凸顯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智慧的結晶,也深刻體現(xiàn)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闡釋了有中國特色的外交政策。本文以習主席演講中引用的中國古詩詞英譯本為語料,從由意美、音美、形美組成的“三美”論視角分析譯者的翻譯技巧,從而探討該理論對于詩詞翻譯的藝術性體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的演講;中國古詩詞;“三美”論
1.引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愈加緊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也逐漸與世界接軌,為人們所知。作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力于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外交風格“詩詞外交”,在與各國友好交流的同時,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內涵。與此同時,在這樣文化輸出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詩詞的翻譯。雖然由于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尤其是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詩詞翻譯常被視為翻譯中最令人遺憾的一種藝術。但是在譯者的不斷探索下,詩詞翻譯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成果還是得到極大的豐富與發(fā)展。許淵沖教授的“三美”論便是其中一重要理論成果。意美,即譯文要傳達原文內容所產生的意境美或聯(lián)想的美,使其亦能感動讀者的心;音美,是指譯文可通過借用格律、韻腳、重復、疊韻等方法來表達原文的音美,擁有悅耳的韻律;形美,主要指的是譯詩詩句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應盡量與原詩做到相似。詩詞的翻譯不僅僅是淺顯的文字的轉換,還要致力于傳遞它美的特性。自“三美”論提出后,學界多以此論分析詩歌翻譯,并視其為衡量詩歌翻譯好壞的標準,成為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習近平演講中所引用的古詩詞的英譯分析
通過對習近平在演講中所引用的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美學研究,我們不僅能學習如何以中國獨有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聲稱我國的政治理念和策略,打造中國式外交,同時還能把中國詩詞的文學之美推向全世界,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光彩。
2.1 意美
2014年11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主題演講上,習近平引用了劉禹錫《秋詞二首》中的詩句來描述北京當時的天氣,用秋冬之交的天氣和美景為演講開篇,烘托出宜人的氛圍。通過這句詩我們也可以感受翻譯之意美。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p>
[翻譯] 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
這里的翻譯主要是以直譯為主,譯詩與原文的意境基本相對應,描繪出了一幅萬里晴空、色彩明麗的深秋美景圖。秋冬交替之際,山明水凈,夜晚大地已經悄悄地覆蓋著白霜,樹葉由綠轉為焦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一片淺黃中變得格外顯眼了。譯詩中“mixed”一詞表現(xiàn)出紅黃顏色交雜之感,是譯者對詩句中“出”字涵義的充分理解。另一方面,譯者在翻譯后半句時補充出了“l(fā)eaves”。中國古詩詞多省略,古人認為“實字多則意簡句健 ,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詞、代詞、連詞以及各種表復句關系的關聯(lián)詞大多成了省略的對象。譯者在考慮全詩的意境之美時,通常需要借助自己的思維常識或者聯(lián)想與想象,流暢全文。這里的翻譯就成功地避免外國人腦海中出現(xiàn)一片深紅色和嫩黃色樹干的畫面。詩的意境之美,躍然于紙上。
2017年5月14日,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會上,習近平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眮砻枥L各國與各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盛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
[翻譯] “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
譯者在這里采用的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各個意象翻譯得十分準確,“do not speak”對應“不言”體現(xiàn)了原詩中桃李的擬人形象;“蹊”是蹊徑,指人們踩出來的鄉(xiāng)野小路,桃李所種之地更是表明路要具體譯成“path”而不是公路“road”或含義抽象的“way”。其中譯詩中的“so attractive”也是一個亮點,譯者充分地理解了詩句的含義,桃樹和李樹不招引人,但是人們不由自主的被它們的花和果實吸引,走來走去,漸漸地便踩出來一條路,詩之意美由此體現(xiàn)。
2.2音美
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來強調改革開放積累的經驗是黨和人民寶貴的財富。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p>
[翻譯]Practice enriches knowledge. More knowledge leads to better practice.
由上文可知譯文之音美可通過借用格律、韻腳、重復等方法來表現(xiàn)。在這里譯者就使用了英語修辭中的回環(huán),“Practice”和“ knowledge”以倒裝語序在前后兩句中重復出現(xiàn),前句的尾部成為后句的首部,后句的尾部成為前句的首部,全句讀起來韻律之美油然而生。
2014年7月主席習近平在韓國首爾大學演講時引用了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一句古詩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币源藖肀扔髦许n兩國的關系與合作將會有新的進展。通過分析此句我們亦能感受詩之音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
[翻譯]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細讀全詩,我們可以知道 “sight”、“height”元音與結尾輔音相押, “grander”與“greater”更是構成頭韻,極富節(jié)奏感。譯者采用了意譯的方法告訴人們想要 “a grander sight”就必須“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這個人生哲理,在全詩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同時,既抒發(fā)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又表達了積極進取的深層含義。
2.3 形美
至于翻譯之形美,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提過的兩句詩。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p>
[翻譯] “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
“聚沙成塔、積水成淵?!?/p>
[翻譯] “A tower is built when soil on earth accumulates, and a river is formed when streams come together.”
這兩句詩原句和譯句都有兩行,并且原句和譯句分別都采用了對仗和對偶的形式,使得兩者在形式上相對應,第一句中如“plants”與 “efforts”,“roots”與 “focus”名詞對名詞?!癵row”與 “ensure”動詞對動詞?!皊trong”與 “right ”形容詞詞對形容詞;第二句詩中同樣“tower”與 “river”,“soil”和 “streams”名詞對名詞?!癰uilt”與 “formed”,“accumulates”與 “come together” 動詞對動詞。譯詩基本上是按照原詩直譯出來的,對仗的形式使翻譯之形美顯而易見。
3、結語
中國古詩詞翻譯與翻譯美學的結合研究是當代一個重要且新穎的研究方向。習近平主席在講話、演講中提及和引用的部分都是詩詞中凝練的精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特點與理念。與此同時,作為炎黃子孫,一方面我們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我們更加有義務發(fā)揚中華之美,讓全世界人民感受到詩詞的魅力。在近代與現(xiàn)代諸譯者的共同努力下,詩詞翻譯理論和譯本碩果累累,中國古詩詞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大放異彩。但是詩詞浩瀚如煙海,還有太多的詩詞沒有進入人們的視野,其次是古典詩詞之美,即語言、音韻、意境、志趣美在翻譯時很難把握,所以我們的翻譯事業(yè)遠遠沒有結束,如何把詩詞譯得盡善盡美仍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希望諸位學者共同努力,一起把詩詞翻譯推入一個新階段,邁向新征程。
參考文獻:
[1]孟春楠. 從“三美原則”下看許淵沖對中國古詩詞的翻譯[J]. 現(xiàn)代交際,2019 (4):81-82
[2]許淵沖.再談“意美、音美、形美”[J].外語學刊,1983(04):68-75.
[3]張一弛,張映先.論習近平演講中中國古詩詞英譯的審美再現(xiàn)[J].海外英語,2018(11):146-150.
[4]朱永剛.習近平總書記語言“三美”[N].學習時報,2018-11-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