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
摘 ? ?要: 作為詩歌的變體——對聯(lián),同樣富有音、形、意三美。本文以《紅樓夢》中的對聯(lián)為例,討論對聯(lián)翻譯如何體現(xiàn)原文的“三美”。
關(guān)鍵詞: 《紅樓夢》 ? ?對聯(lián) ? ?翻譯 ? ?三美
一、引言
對聯(lián),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瑰寶,又稱楹聯(lián)或?qū)ψ?,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句。對聯(lián)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diào),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1]。它是古詩詞的變體,但其語言比詩詞更精煉、工整與實用,因此對聯(lián)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許淵沖在《翻譯的藝術(shù)》一書中提出:“譯詩除了傳達原詩內(nèi)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盵2]由此可見,許淵沖對詩歌翻譯提出的“三美論”是可以借鑒到對聯(lián)翻譯的。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它被認(rèn)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包括詩詞曲賦、對聯(lián)、燈謎等各種不同的文學(xué)形式,語言十分精妙。其中共有一百多副對聯(lián),它們在語篇上照應(yīng)和串聯(lián)小說情節(jié),在意象上營造和渲染氣氛,或直接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運,因此,翻譯這具有極高內(nèi)涵和欣賞價值的對聯(lián)是翻譯《紅樓夢》過程中的一大難點。
二、對聯(lián)的特點
對聯(lián)的特點分兩點:一是其語言特點;二是其形式特點。
對聯(lián)的語言特點,具體來說,共有五個[3]:一是字?jǐn)?shù)相等,即對聯(lián)中上下聯(lián)的字?jǐn)?shù)必須相等;二是彼此對仗,對仗包括詞類必須相當(dāng),即上下聯(lián)之間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要同屬一類,再是結(jié)構(gòu)必須相應(yīng),即上下聯(lián)的語法結(jié)構(gòu)相同,最后節(jié)奏必須相同,即上下聯(lián)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三是平仄對立;四是字不重復(fù),尤其是處于同一位置的字,特殊情況除外;五是語意連貫,即上下聯(lián)內(nèi)容要相關(guān)。
對聯(lián)的形式特點主要在于對偶的運用,即將同類或?qū)α⒌母拍畈⒘衅饋淼囊环N修辭。對聯(lián)形式靈活、長短自如;雖是詩,卻不強調(diào)押韻,尤其重視文字修辭和用典等。
三、《紅樓夢》中的對聯(lián)翻譯
許淵沖在《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論》一文中寫道:“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們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盵2]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指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首先注重意思,其次才是風(fēng)格形式”[4],很好地呼應(yīng)許淵沖的“三美論”,共同指導(dǎo)《紅樓夢》中的對聯(lián)翻譯。
1.意美的體現(xiàn)
我們看看第13回結(jié)尾聯(lián):
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
Not one in ten thousand officials can rule the state;
Yet how splendidly a fair lady can run a household.
(楊憲益、戴乃迭譯[5])
None in ten thousand officials can rule the state,
Yet a whole household can a fair lady well sate.
(劉雪芹譯[6])
本聯(lián)中上聯(lián)意思是做大官的人很多,但又有哪個是能治理好國家的呢?旨在諷刺那些官員,尤其是沒落朝代的官員的無能。下聯(lián)是說一兩個女子就能把家治理好,根據(jù)上下文,其中“一二”具體指的是王熙鳳和探春,這副對聯(lián)意在贊揚她們的能干?!敖鹱稀敝附鹩∽暇R或金魚帶和紫衣,紫色被認(rèn)為是一種尊貴的顏色,在這里指代達官貴人?!叭光O”就是裙子和頭釵,同屬女子飾物,此處代指女子。但這些指代意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
楊、戴夫婦直接將“金紫”譯為官員“officials”,將“裙釵”譯為“a fair lady”,這種表述簡單明了,使譯入語讀者一看便能知曉其含義。雖然他們的譯本放棄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但這并不能算是一種損失,因為“金紫”和“裙釵”兩詞的指代意在英語文化中并不存在,即使大費周章地譯出,英語讀者也不一定能體會,此番舍棄,反而成全了譯文的意美。
劉譯則是在楊譯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將原譯的“run a household splendidly”改為“sate a whole household”,此譯并沒有改變原句的意思,但在倒裝后使得兩句末尾的“state”和“sate”相互押韻。雖然中國的對聯(lián)并不講究句尾押韻,但譯為英語句尾押韻后,彌補了英語中沒有平仄音帶來的音上的不足。
2. 音美的體現(xiàn)
我們看看第5回中的一副對聯(lián):
幽微靈秀地,無可奈何天。
Earths choicest spirits in the dark lie hid,
Heaven ineluctably enforced their fate.
(大衛(wèi)·霍克斯譯[7])
Spiritual, secluded retreat,
Celestial world of sweet longing.
(楊憲益、戴乃迭譯[5])
A lonesome, small, ethereal, beauteous nook!
What help is there, but heavens will to brook!
(裘利譯[8])
此聯(lián)是說在大地上,人世之間,誕生了很多才華橫溢、性情剔透的靈秀人兒;然而天意難測,命運多舛,造化弄人,徒留無可奈何。這副對聯(lián)在令人迷醉的仙宮房內(nèi)起著渲染環(huán)境的作用,同時暗示著要從幻情之中跳出來是很不容易的。
前面提到,對聯(lián)特別講究平仄,對聯(lián)中平仄聲相互交替,使得句子抑揚頓挫、音調(diào)和諧。但英語中并沒有平仄音,體現(xiàn)句子音美的只能是韻律和押韻,所以翻譯時我們只能用韻律美彌補平仄美。
霍譯和楊譯并沒有考慮到對聯(lián)平仄音美,只是譯出對聯(lián)的含義,所以譯出的上下聯(lián)長短不一,音節(jié)不一致,韻腳更是參差不齊,此處沒有盡可能地展現(xiàn)漢語平仄音的魅力。
裘的譯文相比之下更貼近對聯(lián),譯文上下聯(lián)各為十個音節(jié),五步抑揚格,是典型的英雄雙行體,而且上下押韻,“nook”對“brook”,把對聯(lián)中的平仄轉(zhuǎn)換成英語音步,而且在意思上比較完整地傳遞了原對聯(lián)的信息,這可以說是一則成功的翻譯。
3.形美的體現(xiàn)
我們看看第38回中的一副對聯(lián):
芙蓉影破歸蘭漿,菱藕香深寫竹橋。
Magnolia oars shatter the reflections of lotus;
Caltrops and lotus-root scent the bamboo bridge.(楊憲益、戴乃迭譯[5])
Lotus reflections shatter at the dip of a lazy oar-blade,
Lotus fragrances float up from the swirl round a bamboo bridge-pile.
(大衛(wèi)·霍克斯譯[1])
這是藕香榭的一副對聯(lián),用詞精妙,上聯(lián)生動地傳達了“芙蓉”和“蘭槳”的形象,下聯(lián)用“香”和“寫”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圖景,詩情畫意。芙蓉的倒影被劃破了,是因為歸來小舟的經(jīng)過。蘭漿,即木蘭做的船槳,此處代指小舟。開頭四字描述了一幅芙蓉倒影被劃破的景象,然后才見到小舟,宛如電影畫面一樣,且符合實際情景:讀者先看到劃破的影子,感到迷惑不解,然后見到船槳,才恍然大悟是小舟的歸來。菱藕發(fā)出濃郁的清香,竹橋架在上面,恰似一幅圖畫。
楊譯將上聯(lián)改為“蘭漿劃破了芙蓉影”,雖說保存了原文的意思,但破壞了原文的動作先后順序,使得那種動感消失無蹤,失去了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的觀察,也沒有讀者猜測一下的意趣;其下聯(lián)“寫”字,像圖畫一樣的意義沒有譯出,從而使譯文喪失了原文的含蓄美。
與之對照,霍譯忠實于原文的句序,既保留了上聯(lián)的懸念,又將下聯(lián)的“寫”字用“swirl”生動體現(xiàn)出來。且霍譯在上下聯(lián)中使用了相同的句式,句末均由一個破折號引出一個形容詞,增添譯聯(lián)的形美,但由于下聯(lián)使用過多的詞組和介詞導(dǎo)致單詞量明顯多于原對聯(lián),有損原對聯(lián)的風(fēng)格。
四、結(jié)語
對聯(lián)翻譯中,意美是最重要的,要盡可能地不丟失、不歪曲原文的意美;音美是對聯(lián)作為一種詩歌形式的前提條件,也應(yīng)該予以相當(dāng)重視,因為漢語和英語體現(xiàn)音美的途徑是不同的,所以更要盡可能地在翻譯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達到音美;形美固然重要,但一般情況下很難三者兼顧。許淵沖對詩歌翻譯提出的三美論中說,若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3]。對聯(lián)翻譯中可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稍作修改,意美是第一位的,這點毋庸置疑,三美相輔相成,音美和形美要相互填補空缺,共同形成好的對聯(lián)翻譯。
參考文獻:
[1]對聯(lián)/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D98FGwjLFBanVovvdhydyZwMwpQIqPIe0FJuKlmCVFG2czSeoywhSacRRnXNf1eaD
OG9wmqnbmsHYGDggahPz-PflSqpNninjJtGJHqAVW(2015/6/20).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3]余德泉.對聯(lián)的縱橫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Nide Eugenea 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Cao Xueqin&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Ⅰ-Ⅲ)[M].trans.by Yang Hsienyi&Gladys Yang.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6]劉雪芹.《紅樓夢》對聯(lián)翻譯中的三美的再現(xiàn)[J].廣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增刊).
[7]Cao Xueqin&Gao E.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Ⅰ-Ⅳ)[M].trans.by David Hawke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8]Cao Xueqin&Gao E.A Dream of Red Chamber(Vol.Ⅰ-Ⅲ)[M].trans.by H.Bencraft Joly.Berkley:Berkley Book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