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學校 顧成華
在進行幾何教學過程中,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面對一些陌生的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也有不少學生只會做那些剛見過、做過的,比較熟悉或相似的題目。當學生不會做題時,問他在思考時都想到了什么,他往往會回答:“大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怎樣想?!睂W生提煉不出解題思路的根本原因,筆者以為是學生不能把問題化歸轉(zhuǎn)化,是缺乏分析推理能力的表現(xiàn),究其原因,是對數(shù)學基本圖形不熟悉。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提煉基本圖形,強化訓練基本圖形。教師應告訴學生:在分析幾何問題時,首先要試圖找出、分離適當?shù)幕緢D形,如果不能找到完整的基本圖形,那么要根據(jù)題干中的線索去捕捉部分基本圖形,這時可通過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來構(gòu)造完整的基本圖形,進而應用基本圖形的性質(zhì)來解決具體的問題。顯然,學生習得、提取基本圖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所謂基本圖形,應該是我們分析解決幾何問題時,從問題圖形中分離出來的最簡單、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具有特定性質(zhì)的圖形。從基本圖形運用的難易程度來看,它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現(xiàn)行初中數(shù)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定義、公理、定理以及推論所對應的圖形,第二類是在教材對應的例題、習題、練習中發(fā)現(xiàn)的具有典型性的圖形。第一類基本圖形是第二類基本圖形的基礎(chǔ),第二類基本圖形通常是由幾個第一類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
圖1 是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平行于第三條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所對應的基本圖形,屬于第1 類基本圖形,圖2 是“中點四邊形”所對應的基本圖形,由對角線相等可得中點四邊形是菱形,由對角線互相垂直可得中點四邊形是矩形,反推亦成立,這就屬于第2 類基本圖形。
《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幾何方面的學習要求是讓學生“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guān)系,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及平日的探索,筆者以為,應把習得基本圖形、直接提取基本圖形、間接提取基本圖形相結(jié)合,從而實現(xiàn)對基本圖形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這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實現(xiàn):
教材中幾何的復習課一般都是幾何的定義、定理、推論等的進一步學習,往往可以對已經(jīng)習得的知識進行更高層次的升華,而它們所對應的基本圖形就是前面所說的第2 類基本圖形,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注重對這些基本圖形的總結(jié)和提煉。
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3 章第3 節(jié)“勾股定理的簡單應用”有這樣一道題: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 丈=10 尺),中部有一處折斷,竹梢觸地面處離竹根3 尺,試問折斷處離地面多高?
這道實際問題轉(zhuǎn)化為數(shù)學問題就是:如圖3,已 知∠C=90 度,AB=BD,AC=10,CD=3,求BC的長度。
在這道題目中,已知直角三角形三邊中一邊CD的長度以及另外兩邊BC、BD的和,因此可以設(shè)BC為x,則BD為10-x,利用勾股定理得到方程進行求解,本題中還可以求出AB和BD的長度。
本題還可以改編成:在Rt △BCD中,∠C=90 度,AB=BD,已知AB、BC、AC、CD中任意兩條線段的長度,你能求出其他線段的長度嗎?
答案是都可以求出來的,因此,可以得到這個基本圖形的條件是:直角三角形,兩條線段相等,知道兩條線段的長度(不包括題中兩條相等線段的情況),可以求出基本圖形中其他線段的長度。
這是勾股定理和翻折構(gòu)成的基本圖形,屬于第2 類基本圖形,由于此圖形形狀類似于紅旗,為了方便學生記憶,遂把這個基本圖形定名為“紅旗模型”。
紅旗模型還有一些其他結(jié)構(gòu),比如《九章算術(shù)》中有一道“引葭赴岸”問題:“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題意是:有一個池塘,其底面是邊長為10 尺的正方形,一棵蘆葦AB生長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部分BC為1 尺,如果把該蘆葦沿與水池邊垂直的方向拉向岸邊,那么蘆葦?shù)捻敳緽恰好碰到岸邊的B'(如圖4)水深和蘆葦長各多少尺?
本題轉(zhuǎn)化為數(shù)學問題是:如圖5,已知∠CBD=90°,AC=CD,AB=0.5,BD=2,求BC的長度。
再比如:如圖6,∠ACB=90°,BC=BD,已知AD和AC的長度,可以求BD,BC,AB的長度。這兩道題都可以進行類似的改編,解題方法也都和圖3 類似。
所謂直接提取基本圖形,就是在有其他圖形干擾的情況下,能夠根據(jù)條件或結(jié)論找出基本圖形。因為通過學習已經(jīng)對某個基本圖形有所了解和理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直接依據(jù)題設(shè)條件或結(jié)論提取相應的基本圖形,并運用基本圖形的性質(zhì)解決問題,例如:
如圖7,折疊直角三角形ABC,使直角邊AC落在斜邊AB上(AD為折痕,C落在E上),已知AC=6,BC=8,求CD的長。
解答:由勾股定理易得AB=10,BE=4,由翻折得CD=DE,故可以找到如圖8 的基本圖形,即可求出答案。
變式:如圖9,折疊直角三角形ABC,使點B落在點A上(DE為折痕),已知AC=6,BC=8,求CD的長。
解答:可在圖形中直接找到基本圖形,如圖10,大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又快又準確地完成這道題。
如果無法直接提取基本圖形,可考慮作適當?shù)妮o助線來構(gòu)造基本圖形,通過間接提取基本圖形來解決問題。在學生極其熟悉基本圖形,能夠準確提取后,就要引導學生能辨認出略帶殘缺的基本圖形,經(jīng)過多樣的反復訓練后,使其內(nèi)化成為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并能在應用過程中舉一反三。
筆者挑選了幾個典型的題目,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心得,談談這個解題技巧,以作參考。
例1:如圖11,矩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的第一象限內(nèi),點C在x軸正半軸上,點A在y軸正半軸上,連接AC,將矩形OABC沿AC翻折,使點B落在點D的位置,若點B的坐標為(2,1),則點D的坐標是_________。
解答:設(shè)CO與AD相交于點E,折疊后CD=CB=OA=1,由平行線、角平分線構(gòu)成的基本圖形可得等腰三角形ACE,再設(shè)CE=AE=x,在Rt △AOE中,由勾股定理求出x的值,然后作DF⊥x軸,根據(jù)△AOE∽△DFE即可得出答案。
評注:本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對應線段成比例建立方程求解,困難之處在于比例式中有部分線段長度未知,通過翻折構(gòu)造紅旗模型,如圖12,則可化解這一難點。
例2:如圖13,ABCD是一張矩形紙片,AD=BC=1,AB=CD=5。在矩形ABCD的邊AB上取一點M,在CD上取一點N,將紙片沿MN折疊,使MB與DN交于點K,得到△MNK。如何折疊能夠使△MNK的面積最大?請你探究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求出最大值。
解答:(1)將矩形紙片對折,使點B與點D重合,如圖14。此時點K也與點D重合,由平行線、角平分線構(gòu)成的基本圖形可得等腰三角形DMN,再設(shè)KM=x,則AM=5-x,由勾股定理求出KM和KN的值,最后求出△MNK的最大面積。(2)也可將矩形紙片沿對角線AC對折,如圖15,下面的解法和第(1)種情況相類似。
評注:問題中,兩種翻折情況均是先畫出翻折后的圖形,通過構(gòu)造基本圖形——紅旗模型求出KN的長,再借助求KN的最大值求出△MNK面積的最大值。
筆者僅以勾股定理與翻折的基本圖形“紅旗模型”這一基本圖形為例,探索了如何教會學生習得基本圖形、直接提取基本圖形、間接提取基本圖形,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也試圖以此拋磚引玉,與其他同仁探討基本圖形的教學策略,完善基本圖形分析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高效,讓學生的解題能力更高強,以達到雙贏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