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給師生交互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既可以為師生的教學交互提供多種途徑, 也可以滿足師生之間更多不同的、個性化的需求。
一、從交互到構建
在師生教學交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 我們強調在積極自主參與的條件下, 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互補、互助, 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共同構建新型的教學關系??梢哉f, 師生教學交互活動開展的效果如何, 直接影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能否落到實處, 關系到合作學習能否在課堂內外真正實施。而信息化技術, 在實現(xiàn)師生交互方面可以起到突出作用。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 我們以駐馬店市實驗中學的“3461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作為研究對象, 也作為實施基礎。這里的“3”指的是三種具體的合作形式:教師間合作、學生間合作和師生間的合作, 確?!?461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順利進行的基礎就是這三種合作;“4”指的是四種課型:預習課、展示課、復習課、習題課, 也就是一個單元或主題的四類課型;“6”指的是一節(jié)課分成六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節(jié), 即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解疑、盤點收獲、達標測評, 這主要體現(xiàn)在展示課中;“1”指的是每周進行一次“雙基”過關, 俗稱周清, 是為了檢驗教學的效果, 便于查漏補缺, 保證教學質量。
二、從合作到和諧
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倡導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在合作中理解、掌握新知識, 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合作中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以期更好地實現(xiàn)新課程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 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這種課堂的叫法不一, 但結構基本類似, 已經成為不少中小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我們研究的目的, 是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 增強教學交互活動的效果, 使這一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1. 在教師間的合作方面
我們強調, 只有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合理分工, 才能增強教師間的凝聚力, 順利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集體智慧, 集思廣益, 取長補短。信息技術的應用首先是為教師間的這種合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搭建了統(tǒng)一的備課平臺和授課平臺。教師在備課中對教學的建議和意見可以充分發(fā)表, 反復醞釀, 在制作形成導學案時既考慮到共性又兼顧到個性, 對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教研水平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在學生間的合作方面
我們認識到, 只有真誠合作, 才會使學生開展真正的互幫互助, 做到取長補短, 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 智慧得以發(fā)揮, 情感得到共鳴和交流。他們在共享成功喜悅的同時, 增進了團結和友誼, 提高了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感, 被助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使人感到溫暖, 助人者的需要得到滿足則使人產生自信。利用信息技術, 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就可以共享課程資源, 充分發(fā)表自己對課題的認識, 互相補充、更正、交流對知識的把握和看法。這種交流完全突破了原來課堂的局限, 從課上到課下, 從校內到校外, 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使學生實現(xiàn)了碎片化學習, 也實現(xiàn)了隨時隨地的溝通和交流, 使合作式學習真正變?yōu)榭赡堋?/p>
3. 在師生間的合作方面
我們相信“親其師才會信其道”,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做到師生之間是朋友與朋友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 是平等對話者之間互動互學、相互協(xié)調、相互欣賞、共同進步的關系, 是我們實現(xiàn)課程目標和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 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膽展示和質疑變得方便、快捷、高效, 教師的課前預設在課堂內得到實現(xiàn), 課堂上隨機生成的問題也可以更多、更快地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師生間的交互完全打破了時空限制, 特別是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更多途徑得到教師的幫助, 也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可以更多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需求, 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從應用到高效
信息技術的應用, 使師生之間的交互變得簡單、方便、實用、高效, 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便于做到由淺入深, 由易到難, 循序漸進;還符合教學實際, 既考慮整體, 又兼顧兩頭, 促進學生個性特色發(fā)展;也符合教材要求和課堂師生互動的特點, 以生為本, 把握教材, 深挖活用, 適當拓展;還符合訓練為主、精講多練的原則, 有利于實現(xiàn)重點突出、強化訓練的目標;更體現(xiàn)了關注個性的原則。在當前大班額客觀存在的前提下,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變成可能。
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互動模式使師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下, 讓學習過程變得靈活而又透明, 讓每個學生的參與過程隨時得到關注和評價, 學生的學習熱情、潛能、特長等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學生不自覺地實現(xiàn)了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真正發(fā)生了由“填鴨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變革。
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互動模式的引入, 將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豐富的網絡資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陶冶了學生熱愛知識、熱愛自然的情操, 使他們獲得了傳統(tǒng)課堂沒有的感受, 進而促進了學習能力的提高。
通過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交互模式研究, 教師在網絡使用中不自覺地拓寬了自己的思路, 開闊了眼界, 不斷得到新知識的補充。在研究中, 我們通過開展專題培訓, 展開一系列的討論, 既向大家傳授了先進的理論知識、新的方法、新的手段, 又提升了教師的業(yè)務素質。通過交流和研討, 大家集思廣益, 互相取長補短, 相互幫助, 共同進步;既融洽了同事之間的關系, 增進了友誼, 又在集體的智慧中提升了個人的科研能力。
總之,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 “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 交互技術的不斷升級和普及, 真正實現(xiàn)了教師課堂角色的轉變, 突出了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把既教書又育人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 教育就可以更好地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作者單位:駐馬店市實驗中學)
(校長:孫群杰,男,1969年8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會員。1998年當選原駐馬店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兼職委員、區(qū)法院人民陪審員、區(qū)政府行風評議組組長,2004年被評為驛城區(qū)“十佳青年”并當選“駐馬店市優(yōu)秀校長”;2007年被評為“駐馬店市教育十大領軍人物”,再次被評為“駐馬店市優(yōu)秀校長”,當選駐馬店市二屆人大代表,并被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2008年被評為開發(fā)區(qū)十大杰出青年,被命名為“駐馬店市首屆青年五四獎章標兵”;2009年被評為河南省骨干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10年第三次被駐馬店市教育局評為優(yōu)秀校長;2011年被授予“駐馬店市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被命名為“駐馬店市拔尖人才”,并被河南省公安廳聘為特邀監(jiān)督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駐馬店市文明市民標兵”稱號,并當選駐馬店市第三屆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