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yī)院(477150)王曉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9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3例,女183例;年齡18~70歲,平均(48.65±10.49)歲;所有入選患者知曉本研究,已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①標本采集:患者使用清水連續(xù)漱口數(shù)次,隨后指導患者咳出呼吸道深處痰液,取第2口痰液作為樣本,置于無菌試管內,經(jīng)初步涂片檢查合格(合格標準:低倍視野白細胞>25個、鱗狀上皮細胞<10個或白細胞:鱗狀上皮細胞<2.5∶1)后即刻送檢。②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選取合格樣本置于血瓊脂平板進行接種培養(yǎng),溫度調節(jié)為37℃左右,以平板劃線接種法分離細菌48h,挑取純菌落,采用Phoeix100型全自動分析儀進行菌種鑒定。③藥敏試驗:K-B紙片瓊脂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本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96例,氣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166例呈陽性,占比41.92%;共培養(yǎng)出病原菌196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131株,占比66.84%;革蘭陽性球菌46株,占比23.47%;真菌19株,占比9.69%;多數(shù)患者檢出2種及以上致病菌感染。見附表。
2.2 主要致病菌耐藥性分析 藥敏試驗結果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等耐藥性較高,鮑曼不動桿菌對青霉素、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環(huán)丙沙星、氨芐西林等耐藥性較高,二者對萬古霉素、亞胺培南敏感性均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克林霉素耐藥性較高,對萬古霉素、呋喃妥因、亞胺培南敏感性較高。
臨床研究表明,氣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可明確呼吸道感染患者致病菌類型,結合藥敏試驗,可了解各種致病菌耐藥性,從而指導臨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進行治療[1]。本研究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病原菌共196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占66.84%,革蘭陽性球菌占23.47%,真菌占9.69%;藥敏試驗結果顯示,主要革蘭氏陰性桿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等耐藥性較高,對萬古霉素、亞胺培南敏感性均較高;主要革蘭氏陽性球菌對青霉素G、克林霉素耐藥性較高,對萬古霉素、呋喃妥因、亞胺培南敏感性較高。與羅惠玲等[2]學者研究數(shù)據(jù)相近。此外,本研究中多數(shù)患者檢出2種及以上致病菌感染,表明切口感染存在混合性和交叉性,增加治療難度,需聯(lián)合多種抗菌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是,下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期間需多次對致病菌耐藥性進行檢測,若其耐藥性發(fā)生變化,需及時更改用藥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而真菌感染雖發(fā)生率較低,但其治療難度同樣較高,在治療時需要給予足夠重視。
附表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n=196)
綜上所述,革蘭陰性桿菌及革蘭陽性球菌均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革蘭陰性桿菌發(fā)生率較高,不同致病菌對各種抗菌藥物耐藥性不盡相同,對氣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可明確致病菌類型及耐藥性,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科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