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素芹
【內(nèi)容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實施,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考試中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變化。高考中高中歷史的考察已經(jīng)開始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探究,主要是想要通過試題的開放性來改變學生在學習中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知識的應(yīng)用能力。教師和學生應(yīng)該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和學習來適應(yīng)高考歷史的命題特點和方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究教學模式,實現(xiàn)歷史考試的應(yīng)變能力和歷史學習方法的完善。
【關(guān)鍵詞】高考歷史 開放性試題 課堂教學 實踐探究
開放性試題就是沒有固定的答案或者結(jié)論,學生只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針對自己的觀點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高考歷史中開放性試題材料的多樣性、問題的開放性都為學生的多角度思維提供了空間,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辨證的分析和認識問題,能夠有效的考察一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以及學科素養(yǎng)等。為此,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注重的不僅是學生能夠認識歷史,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的知識構(gòu)建一定的知識體系,加強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加強對于知識的使用能力和在使用中的科學性,培養(yǎng)學生以辨證的觀點思考問題。
以下是針對高中歷史開放性試題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究:
一、疏通歷史課堂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實現(xiàn)教學理念的開放
要想提升學生的辨證思維和應(yīng)對開放性試題的能力,首先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轉(zhuǎn)變教學的理念,也就是說首先教師在教學理念上保證學生能夠?qū)栴}進行開放性的探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都是教師針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灌輸式的講解,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在問題的探究中如果遇見問題,都是教師將答案告訴學生,然后針對所謂的標準答案進行分析講解,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正確答案”。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空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思維上的懶惰,也就失去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到最后只能是死記硬背,當遇見開放性的題目時就很難解決。因此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需要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
比如:在上《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充分利用沈嘉蔚《寬容》這幅油畫,引導學生從服飾、發(fā)式等多角度觀察并設(shè)問:你認識油畫中的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得力干將,在這場思想啟蒙運動中有哪些主張?請為這些人物的出場準備一段開場白。這時教師應(yīng)該讓學生展開思維、積極思考。上完這節(jié)課后還可以請同學們集思廣益為這幅油畫取一個有意蘊的名字,并說明理由。學生的觀點是五花八門怎么樣的都有,這時教師應(yīng)該給與學生肯定,然后由學生針對自己提出的觀點進行解析,只要學生分析的有道理,就應(yīng)該給學生鼓勵。只有在這樣的形式下學生的思維方式才能打開。這與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教學方法更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的分析能力以及辨證的方式分析問題。對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綜合素養(yǎng)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師生、生生之間積極的交流、互動
開放性試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除了需要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開放以外,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畢竟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在相互的交流中可能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點,進而得出更多更準確的結(jié)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也可以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當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時,教師應(yīng)該重點在于對學生思維方法上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yīng)該是怎樣。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時,能夠在相同的思維緯度上進行交流,畢竟學生年齡相仿,思維方式相仿。
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的過程時出示材料:辛亥革命親歷者的敘述。其中有革命派孫中山、袁世凱、隆裕太后、立憲派、海外華僑、外國人等。從這些人物敘述中你得到怎樣的認識?既引導學生解讀材料,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得出結(jié)論,做到論從史出;又從多角度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復(fù)雜性,學會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理解人物。在評價辛亥革命時出示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不同領(lǐng)域不同角度的材料,要求學生歸納辛亥革命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歷史事物,學會看待歷史發(fā)展的復(fù)雜性和多面性。而學生的回答可以是口頭和書面的,書面回答可以進行投影,讓全班同學進行打分。這樣學生之間通過相互交流逐漸的完善學生總結(jié)的答案,最后教師再進行方法的指導比如對比、聯(lián)系、綜合分析等。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問題的探究能力,對于語言的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探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尊重課堂學習的差異、學生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相互是存在差異的,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畢竟開放性試題下學生回答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并不符合開放題的初衷。因為開放題沒有固定答案或答案不是唯一,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看法,鼓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求異思維。是集中考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典型題目,尤其考查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獨立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如果教師要求所有的學生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學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就失去了多樣性。
比如:在上完古代選官制度科舉制后,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大量材料,在此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進行一場“科舉制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賽。這對學生來說無論是在論據(jù)史實的精確還是語言組織的靈敏機動還是抓住對方辯手的瞬間漏洞都是一個挑戰(zhàn)。這對于加強學生史論結(jié)合論從史出、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問題和提升歷史思維都是很有幫助的。
綜上所述,開放性試題越來越受到我們的注意,為了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必須對開放性試題有一個深入的把握,結(jié)合其發(fā)展趨勢及高考的特點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突破開放性試題所造成的阻礙。
【參考文獻】
[1]王宏朝.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在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17(3):67-70.
[2]呂惠敏.淺談高中歷史開放性試題在教學中的應(yīng)用[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6(2):58.
[3]夏輝輝編著.《問題解決:歷史教學課例研究》.北師大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