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迪堅
摘要: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僅有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而且還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課堂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最能體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就是師生交往。所以學科教師應結合各學科教學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學科滲透,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yǎng)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關鍵詞:數學課堂 ?滲透 ?心理健康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師在組織數學學習活動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學習情感與態(tài)度等,同時幫助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及時調節(jié)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緊張、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更好地開展學習。
一、注意自身修養(yǎng),用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更應該有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質。因此身為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的同時,更應該主動的調適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新的發(fā)展,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所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同時又是學生心理品質形成的榜樣和心理保健醫(yī)生。教師的高尚師德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我們現(xiàn)在不僅要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更要加強心理健康的形成。我們要以自己健康的人格去影響、教育學生,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心理健康的明日之星。
二、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的個性和智力發(fā)展水平千差萬別,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須要因人而異,隨機應變,講究策略,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只有在尊重孩子差異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依據孩子不同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有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尊重學生的各種差異,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用充滿愛的心靈去呵護。如此,我們才能一覽百花齊放的美景。在數學課堂中,我是這樣做的:對于學優(yōu)生,主張進行良性競爭,比速度、比質量、比巧妙,還可以給他們自由,讓他們策劃出題,并與同學分享;對于中等學生,主張在解題過程中,有耐力、有韌勁;對于學困生,牢抓基礎,面對難題,適度操練,不要被難題打敗,學會正確的放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通過這些教學中的小環(huán)節(jié),點點滴滴的滲透的。
三、轉變學習方式,實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方式主要依靠簡單的模仿與記憶,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挫敗了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既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又是通往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在數學教學中要大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倡導團隊協(xié)作,不同學生間互交朋友,形成積極向上、共同學習的集體氣氛。要讓學生中聰明者不驕傲自滿,而是繼續(xù)努力、樂于助人;思維遲緩者也不自卑,而是虛心誠懇。要教給他們交往的技能,讓那些相對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膽小的學生在大膽的交流、溝通中,既學會與同學交流與溝通,又在對學習內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來龍去脈,從而在數學建模的過程中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學會創(chuàng)造。
四、優(yōu)化課堂教學評價,注重發(fā)揮其在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恰當的評價,對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非常重要。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注意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注意教育的平等與公平,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指導和訓練,以此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去評價學生,鼓勵他們提問或回答問題,從而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產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問的良好心理效應。要知道有時教師一句熱情而富有鼓勵性的話,一個親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學生的興奮感、愉快感和責任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我們教師應自覺優(yōu)化課堂教學評價,注重發(fā)揮其在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通過評價,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誘發(fā)其學習興趣。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宗旨是“以人為本”,主張應該充分信任、理解以及尊重學生。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組成一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教育整體。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他們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就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品質健康地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以教學為載體、為橋梁來挖掘學生的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胡金花.在數學學科中心理健康的滲透[OL].豆丁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