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
一、榜樣的作用,給孩子正面引導
榜樣對孩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眱和瘯r期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由于他們的認知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引導十分重要。如:教師每天早上主動向來上幼兒園的孩子問好;說話的時候正確地使用禮貌用語;孩子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問好,形成良好的交往行為習慣。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yǎng),更是一種強化良好交往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對有禮貌、能經(jīng)常使用禮貌用語、能與同伴友好交往的幼兒會被評為“禮貌小天使”,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接受全園老師和小朋友的表揚。這樣既肯定了幼兒取得的進步又促進了幼兒間互相模仿好行為的氛圍。久而久之使之鞏固,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提高幼兒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語言的交流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幼兒在交往中能用明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愿望和訴求,而不是用哭泣叫嚷或動作來表達,則更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與他人進行暢通的交往。例如:幼兒因別人阻礙了自己而打人推人后,老師不能簡單的責備,而是引導他:“想一想,不用手推,還能怎么告訴他呀?”逐漸引導幼兒說出“請你讓一讓”或者告訴對方“你擋住我了,能讓一下嗎?”等方法。又如:當幼兒想加入同伴的游戲時,可以使用商量語:“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想邀請同伴加入游戲時,可以使用邀請語:“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嗎?”等。通過語言交流,就某一個共同話題或任務交換意見,展開討論;通過語言去解決矛盾;通過語言有意識地讓幼兒學習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統(tǒng)一當前的意見等,引導幼兒逐步學會以適宜的行為方式與別人交往。
三、隨機教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交往習慣的靈活手段
隨機教育就是針對日常生活、集體活動、游戲等隨時出現(xiàn)的問題,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實施的教育。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情況不斷出現(xiàn),時時都有新“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應更多的考慮到隨機教育,我們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把握好教育時機。
1.教學活動中的隨機教育
利用集體游戲、教學活動或者情景表演的機會,隨機引導幼兒學習“懂禮”、“謙讓”、“等候”、“輪流”的交往方式。
2.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同樣存在著良好的教育契機。例如:告訴幼兒在洗手的時候要耐心等候,不能把水龍頭開得太大,因為這樣容易在洗手時濺濕自己或旁邊小朋友的衣服;在喝水的時候,取了水杯就要離開茶杯柜的門口再喝水,站在柜子門口喝水會妨礙其他的小朋友取杯子或者放杯子;在看圖書的時候,如果你想看別人手上的書,可以禮貌的和別人交換或者禮貌的請求和別人一起看就不會出現(xiàn)搶書的情況了。當幼兒出現(xiàn)不好的行為時,老師要及時提醒,逐步增強幼兒友好交往的意識。
3.游戲中的隨機教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由于缺乏自信心、責任心、自制力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產(chǎn)生矛盾沖突。教師應善于抓住這些時機,對幼兒進行教育。
四、在合作游戲中,探索交往的方法
《課程指南》中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與分享。”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建立“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品質(zhì)已然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須的品質(zhì)。教師要在平時的游戲中,善于抓住好時機,讓幼兒自己探索合作方法。
五、注重個案觀察,落實幼兒交往行為的培養(yǎng)
個案追蹤是教師對不良交往行為矯正的重要手段,教師在了解本班孩子情況的基礎(chǔ)上選取幾個典型的個案進行追蹤觀察記錄,然后施加于教育,確定了影響、制約幼兒交往行為的因素,運用什么方法去引導、幫助幼兒,這些方法對培養(yǎng)幼兒交往行為有怎樣的成效?例如:揚揚小朋友在幼兒園常常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在小區(qū)也是如此,起因都是他先動手欺負別人。父母為此對他進行了嚴厲的管教,但過了一段時間后卻依然如故。這種攻擊性行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教育方法問題。如果父母對孩子采取溺愛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嬌寵和放縱能導致孩子為所欲為,使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采用攻擊手段來發(fā)泄不滿情緒。二是模仿的原因。如果孩子的父母、親屬經(jīng)常在家庭中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或孩子經(jīng)??磶в泄粜孕袨閮?nèi)容的電影、電視節(jié)目,也能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攻擊性行為。于是,我們采用了“轉(zhuǎn)移注意”法,對揚揚這樣有攻擊性行為的獨生子女給予較多的關(guān)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來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經(jīng)過家園堅持長時間的引導,揚揚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少,開始懂得講道理,有時候習慣性的動作出現(xiàn),但老師一提醒就能馬上停止,“轉(zhuǎn)移注意”法對攻擊性行為還是有不錯的效果。
六、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良好交往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許多交往行為習慣潛移默化過程中會受到家長的影響,老師通過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手冊、微信、QQ等途徑積極向家長宣傳養(yǎng)成良好交往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幼兒園則通過舉辦“家長學校講座”,讓教育界的專家向家長傳授培養(yǎng)幼兒良好交往行為習慣的方式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要求家長以身作則,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交往行為習慣,使幼兒在幼兒園里形成的良好交往行為習慣在家里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只有家園合力,習慣的養(yǎng)成才會有持續(xù)的效果。
總而言之,對幼兒進行良好交往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從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一系列活動,教師、家長要做好榜樣,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交往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