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瑩娣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更能夠體會到學生的主動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提高,促進知識的內化,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組教材,挖掘教學資源
教材作為一個載體,只是向我們展示了將要教授的內容,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能力差異等處理教材,導致很多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如果根據教材教授也會限制教師的數學思維和數學邏輯的發(fā)展。
1.開發(fā)教材
《各人眼中的20》是滬教版一年級下學期數學廣場的內容,為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維,我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fā):把課本上很突兀的小胖分20個蛋糕,改變成小朋友們去春游,分享自己帶的水果。把數字20個改成12個草莓。這樣,對于一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這種圈一圈,將一個數分拆成幾個相同數連加的形式,會用幾個幾來表示,12這個數更接近他們的教學起點,學生更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
當20個蛋糕變成12個草莓后,孩子們能夠更加直觀的知道幾個一圈,圈的過程中還不會重復和遺漏。作為數學教師,不能照搬教材,而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有適當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開發(fā)教學資源。
2.創(chuàng)設情景
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許多老師把創(chuàng)設情境當作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重要手段。為了激發(fā)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chuàng)設了班級去春游,大家分享自己帶的食物的情景,這很符合他們平時的生活和同伴交往,也將枯燥的數字賦予生活的情境中。情境一:小胖給大家準備了一些草莓,數一數有多少顆?你是怎么數的?如果讓孩子去數小圓點,學生肯定會很浮躁,而讓他們去數愛吃的草莓,他們每個人眼睛中都充滿了期待。
精心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原本枯燥的數學問題變成孩子樂于解決的問題,孩子們在快樂的體驗中去探究問題,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內化。
二、找準教學起點,因材施教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根據孩子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設計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教學。才能調動孩子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激發(fā)孩子潛在的能力。
1.找準教學起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痹诹私鈱W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情況下,合理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會使學生學習更主動、更有效?!陡魅搜壑械?0》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一百以內數的基礎上,在認識數的時候,已經接觸到幾個幾個數,我在教學中,讓他們自主探究,幾個一圈,每次圈的個數要相同,把12個草莓全部圈完。合理的找到學生已經會幾個幾個數的教學起點,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體會到新授的內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積極性很高,從教學的反饋來說也很好。
2.尊重學生的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形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自主活動圈一圈的時候,我要求他們:你會圈幾種就圈幾種。這樣的設計看似很隨意的一句話,其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是有所要求的。練習紙上我給出全部可能的圖片,這讓有能力的學生,通過思維的快速運轉可以把12個草莓的圈法全部找出來,而對于基礎差一點的學生,他們可能只是找出了一種圈法,也不會害怕老師的批評。在反饋的時候,我也注重給基礎薄弱的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評價所有人,有的時候我們應該用“放大鏡”去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而不是懼怕心理。
三、在實踐中,促進知識的內化
一節(jié)課是否有效首先取決于學生對知識生成過程的體驗。如果讓學生說6個2就是6個2在相加,讓學生去死記硬背,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太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我在教學的時候讓他們先2個一圈,然后列連加算式,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6個2在連加就是6個2。所以,教師可以讓孩子多重體驗概念的形成,這樣才能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
1.體驗感知
新概念的學習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識檢驗基礎上,學生在充分感知基礎上,才能有效建構新的概念。3個4和4個3的辨析,學生很容易混淆,如果這個時候教師只是單純的強調說3個4就是3個4在連加,4個3就是4個3在連加,學生會覺得很難分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挑一幅圖可以表示3個4,再選一幅圖可以表示4個3。這樣很直觀的幫助學生辨析了它們的不同,從而讓他們建立幾個一圈,圈了幾次就是幾個幾這樣的理念。通過學生的感知體驗來學習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所有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感知體驗。
2.問題解決
一節(jié)課的成敗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形式多樣、各種層次的實際問題,能夠把知識遷移到類似的生活中去解決問題。
在系統(tǒng)學習《各人眼中的20》后,我設計了有一定梯度的練習對學生這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進行了鞏固和運用。在第一關中,我設計了20個蛋糕,已經圈好了,讓學生寫一寫表示幾個幾。有12個草莓的圈法,遷移到20個蛋糕的圈法,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很好的表示幾個幾。第二關:我用判斷題,進一步鞏固和辨析2個5和5個2的不同,讓學生在思維沖突中明白,每次圈的個數不同,圈的次數也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第三關:畫一畫,我給出3個9和8個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他們。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參與性很高。一年級的孩子很喜歡分享和表現自己,其實也在快樂實踐中促進了知識的內化。
總之,挖掘教學資源,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案,根據學生的特點來組織教學,適當調整教學思路,才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能夠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學會學習、樂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