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杰
摘要:虛假訴訟罪是近幾年新增的一個罪名,其成立并不要求既妨害司法秩序又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兩者滿足一個即可成立。其客體要素中,以捏造虛假事實包括部分捏造和全部捏造。其訴訟主體不僅限于原告,訴訟主體具有多變性。其主觀要素中,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此項暫無具體的判斷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判斷是否為虛假訴訟,查清背后事實也是一個極其復雜困難的任務。
關鍵詞:虛假訴訟;客體要素;客觀要素;訴訟主體
近年來,我國法制化建設日益完善,公民法制意識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但是與此同時,也催生出一些濫用自己法律權利,通過虛假訴訟來達成自身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現(xiàn)象。2015年我國刑法就此類問題,在硎法修正案(九)》增加了虛假訴訟罪這一新罪名。旨在維護司法秩序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虛假訴訟罪設立時間較短,理論尚不完善,目前存在著很多爭議,且在司法實踐中,認定虛假訴訟具有很大的難度。
一、論虛假訴訟罪的客體要素
根據(jù)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的規(guī)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權益或者妨害了司法秩序的,構成虛假訴訟罪。從文義解釋來看,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妨害司法秩序的,只需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便可以作為其構成要件之一。本罪保護的法益是司法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本罪保護的法益具有可選擇性。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是指,他人的人身性權利或財產(chǎn)性權利受到嚴重侵害。
對于虛假訴訟是何種犯罪類型,現(xiàn)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結果犯,一種是行為犯。對于結果犯,顧名思義,產(chǎn)生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妨害司法秩序的法律后果,即構成本罪。對于行為犯,意在只要有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即構成本罪。兩種觀點相比較,筆者更傾向于行為犯。其實在結果犯的觀點中,已經(jīng)包括了有捏造事實之類的惡意行為。在司法裁判中,是否會發(fā)生實質(zhì)的危害結果不是可估計的,得看當時的法院如何裁判,是否被表明現(xiàn)象所誤導,進而作出錯誤裁判危害當事人合法利益。因此,結果犯只是在結果上有加重處罰的情節(jié)。若當事人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但未給對方當事人或者案外第三人造成實際損失,那么就沒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而是妨害了司法秩序。因此只有行為犯論,能夠較為全面地解釋虛假訴訟。
二、論虛假訴訟罪的客觀要素
根據(jù)硎法》第307條中規(guī)定之一:“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边@條在實踐中的解釋就是以虛假的事實為根據(j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其中虛假事實在司法實踐中最常見的形式有偽造證據(jù),虛構事實,惡意串通等。提起訴訟則是在程序上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程序和要求,達到訴訟程序上的合法。對于捏造的事實這個問題上,有兩個方面存在著一些爭議。
第一,捏造的事實可以是全部捏造,也可以是部分捏造。即以全部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或者以在一定事實基礎上歪曲,篡改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有部分學者認為,部分篡改不能算作刑法上的捏造的事實。對此,筆者并不贊同。通俗來講,即笑五十步與笑百步的區(qū)別。從法律層面上來講,全部捏造當然觸犯了刑法之規(guī)定。同樣,部分篡改,在司法實踐中,亦是當事人為實現(xiàn)自身不合法利益而拋出來的鋪路石。在一些案件細節(jié)上作出變動,以使得自己成為案件判決最大受益方。從保護的法益來看,此法條保護的是司法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只要存在捏造行為,并經(jīng)過了司法程序,那么就危害了司法秩序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因為篡改事實,會給法院帶來理清事實的難度,甚至會影響法官的裁判,全部捏造與部分捏造帶來的危害結果是可能等同的。因此,部分篡改的虛假訴訟也是要做虛假訴訟罪處理的。
第二,需要探討的問題是,以隱瞞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構不構成虛假訴訟罪。
根據(jù)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的規(guī)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權益或者妨害了司法秩序的,構成虛假訴訟罪。從法條來看,構成要件為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并且要達到嚴重侵害的程度。其實在司法實踐中,這種情況極為常見。當事人出于各種目的各種原因,向法院隱瞞部分事實真相。雖然沒有捏造事實的行為,但是隱瞞事實的行為也破壞了司法過程的純潔性。也可以說隱瞞事實就是變相的捏造事實。但是從其發(fā)生的危害結果上來看,捏造事實的主觀惡意明顯比隱瞞事實的主觀惡意更大。且捏造事實可能造成的法益侵害也要比隱瞞事實可能造成的法益更大。刑法具有謙抑性,當隱瞞事實并不能達到需處以刑法罪名的事實,那就不屬于捏造事實,即不能是虛假訴訟的構成要件。隱瞞事實是虛假訴訟罪的不充分不必要條件,只有當隱瞞事實的行為達到可以處以刑罰的地步,才能作為其定罪的標準。僅僅有隱瞞事實的行為,并沒有造成嚴重侵害的結果,那么隱瞞事實的危害并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
三、論虛假訴訟罪的訴訟主體
(一)不同訴訟參與人之間成立虛假訴訟共同犯罪的組合類型
近年來,虛假訴訟的案件越來越多,案件形式越來越復雜。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的規(guī)定,只有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原告才是本罪的主體,但民事訴訟不僅限于原告,其他訴訟參與人也極有可能會影響案件判決。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種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單一原告捏造事實,偽造證據(jù);共同原告惡意串通;原被告事先惡意串通;被告提起反訴時捏造事實;訴訟代理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包括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員、翻譯人員、專家輔助人員等)與原被告串通;案外第三人或者其他利益相關人員指示原告;司法工作人員同流合污。對于虛假訴訟,2是極為不好判斷的。越來越難以甄別的虛假訴訟給司法實務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同時也浪費著司法資源,侵害著司法秩序。筆者對此分為三種類型:第一,單方起訴型;第:雙方或者多方當事人惡意串通型;第三,當事人與其他訴訟參與人或者與司法工作人員串通型。對于反訴的案件,在此需單獨討論一下。當原告是以真實的訴訟請求參與民事訴訟時,被告提起反訴,但是被告捏造事實,或者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串通,或者與司法工作人員串通,那么被告此時也當作原告作虛假訴訟的性質(zhì)。接下來筆者將對每種類型展開討論。
1、單方起訴型
在以上三種類型中,只有單方起訴型中的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主體限于原告。較為常見的有:
單一原告起訴型:原告為達自身的不法目的,以捏造的事實,向法院提供偽造的證據(jù),危害被告一方的合法權益。
共同原告串通起訴型:兩個或兩個以上原告,串通一氣,相互掩飾,偽造證據(jù)。此類在司法實踐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
2、雙方或者多方當事人起訴型
原、被告惡意串通型:原告與被告事前惡意串通損害案外第三人利益。此類在司法實踐中也極為常見。
原告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串通型:原告在參與民事訴訟的程序中,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串通,捏造事實,影響案件判決結果。
3、原告與司法工作人員串通型
原告與司法工作人員之間進行惡意串通,通過收買、賄賂的方式,使法官利用職權進行枉法裁判,為原告謀取利益,侵害被告或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四、結束語
虛假訴訟近年來日益增加,犯罪形式日益復雜,不論是司法理論的深化還是司法實踐的探索,都道阻且長。這一問題還需要法律人不懈的探索,找到一個能夠最大程度規(guī)避這一風險的法律方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