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娜
2018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其中史料實證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指出:“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fù)史之可言?!币纬蓪v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要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
但根據(jù)我校高二歷史選考生的問卷調(diào)查,有42%同學不擅長史料的分類,有49.6%的同學不擅長史料價值的判斷和比較,有51.2%同學不擅長史料信息的提取,有56.3%的同學不擅長基于史料的邏輯推演和著眼再現(xiàn)的合理想象,有57.8%的同學不擅長史料的聯(lián)系與比較、以及得到自己的歷史解釋等……
由上可知,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任重道遠,而習題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為此,怎樣挖掘習題的內(nèi)涵與價值,全方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成為筆者研究的主題。據(jù)此筆者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 立足高考,精選習題
高考作為風向標,歷來備受關(guān)注,研究真題,可以事半功倍。筆者研究近幾年的高考真題,發(fā)現(xiàn)其考查最多的,也是學習歷史最需要注意的是:史料價值的甄別以及對史料信息的有效提取。如較為典型的2015年江蘇卷第2題瑯琊石刻和《淮南子》對秦始皇描述史料的真?zhèn)斡∽C, 2016上海卷31題對哪些是一手史料、二手史料進行直接考察等,2016年北京卷對安陽西高穴曹操墓和南昌劉賀墓等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文獻史料價值的甄別和考證 ,2017全國卷Ⅱ35題對《回憶錄》史料價值的考核……
為此,老師在習題的選擇上要以高考題為風向標有的放矢,精選試題,以做到事半功倍。如
(2017東城二模)40題在《馬可·波羅行記》(簡稱《行記》)向西方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中國。但關(guān)于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中外史學界爭論已久。
表4兩派爭論情況
懷疑論者 肯定論者
爭論1 《行記》沒有記載中國代表性事物如:印刷術(shù)、漢字、長城、茶、筷子,纏足等 關(guān)于當時宮廷的奢華、南方城市的繁榮、市場的活躍,《行記》比任何漢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為詳細、生動
爭論2 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沒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證的關(guān)于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枓 馬可·波羅當時只是一個管理鹽務(wù)的小官,不會被記入籍。同時期羅馬教皇派往中國的特使團,也從未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文獻中
爭論3 《行記》記載馬可·波羅襄陽獻炮,與《元史》所載之史實不符 《行記》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chǎn)與稅收體制的大量準確而詳盡的描述,當時的歐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獻中無書能及
爭論4 各種印刷本的《行記》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過波斯,可能從波斯史料抄來 《行記》原稿已經(jīng)遺失,由人代筆流傳下來,加上翻譯和多次轉(zhuǎn)抄,抄本近200個
共識 西方世界對中國較為全面的了解始于《行記》,并引發(fā)海外探險,推動中西交流
(1)概括兩派學者的分析角度,任選一組爭論進行說明。(10分)
此題就通過6個角度: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官家的記載對民間的記載、本國的記載對外國的記載、近人的記載對遠人的記載、不經(jīng)意的記載對經(jīng)意的記載、本事對旁涉、直說對隱喻等逆向考查了學生的史料價值甄別、基于史料的邏輯推演得出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力,以及“孤證不立”的實證意識,是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一道不錯的習題。
二、 挖掘習題內(nèi)涵,培養(yǎng)“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
在精選習題的基礎(chǔ)上,更加注重對習題的講解,挖掘習題背后的能力和素養(yǎng)。
如關(guān)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jù)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xiàn)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來的陳述如《康南海自編年譜》,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難作為信史。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強化了康梁系話語,而來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釋幾乎一直沒有看到。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12-07
據(jù)材料,說明文中提到的兩部文獻在研究戊戌變法運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認為史學研究應(yīng)注意什么問題?(4分)
此題就很好地考查了學生對史料分類、甄別、辨?zhèn)魏蛢r值判斷的能力,講解時向?qū)W生點明:
按照史料的表現(xiàn)形式,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20世紀“新史學”孕育出來的產(chǎn)物,以記錄由個人親述的生活和經(jīng)驗為主,重視從個人的角度來體現(xiàn)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認識。文獻史料歷來是史家研究歷史的主要憑據(jù),但文獻記載或語焉不詳、或時代久遠,付諸闕如,或他人記載有所偏好,無法反映歷史真相。當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彌補這些不足,對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做的口述在這方面的作用尤著。
如唐德剛先生為胡適、張學良、李宗仁等人物所做口述以及通過這些人物反映出來的當時歷史,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但口述人容易加進主觀色彩,影響歷史真實,故需要其他史料進行印證,如此題的康梁是當事人,陳述自己親身參與的事件帶有一定主觀性,且康梁同屬維新派,僅憑他們陳述很難構(gòu)成信史,因此對戊戌變法以及其他史學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證據(jù)進行甄別和辨?zhèn)危璐伺囵B(yǎng)學生對史料價值的甄別以及全面看問題的實證精神。
總之,歷史的過程是不可逆的,作為歷史學科最具學科特色的“方法論”,和實現(xiàn)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紐帶,針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薄弱,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習題作為檢測落實的最直接工具,應(yīng)該被老師厚愛。在教學實踐中,這既需要老師精選習題,也需要老師充分挖掘習題內(nèi)涵,漸進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