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紅
摘要:通過在完全學分制下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參考。文章首先分析了完全學分制改革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選修課、第二課堂以及基于黨團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三個方面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最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變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全學分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高校的學制主要有選課制、學年制、績點學分制、學年學分制以及完全學分制。在不同的學制下,高校的教學、管理、課程建設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區(qū)別。完全學分制是我國高校學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其主要指的是在教學管理中以必須取得的畢業(yè)總學分當作學生順利畢業(yè)的標準。在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必須合理確定每門課程的學分,安排各類必修及選修課程的比例,確定準予學生畢業(yè)最低的總學分。在完全學分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要做出一定的調整,以適應學制改革的要求。
一、完全學分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要求
作為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制的新學制,完全學分制的改革必然會對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zhàn)。具體來說,完全學分改革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以下幾個新要求:
首先,在課程建設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定義的分析可知,完全學分制以學生修完所要求的學分作為高校學生畢業(yè)的重要標準,必須以大量任選課作為課程建設的基礎。而傳統(tǒng)的學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修課占據的比例很大,缺少足夠的選修課程,這無疑與完全學分制所要求的安排各類必修及選修課程的比例不相適應。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對現(xiàn)有的課程做出改革,在必修課之外安排多種形式的選修課程。
其次,在師資力量建設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完全學分制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設必需的修課程,從而滿足學生修習學分的需要。課程的建設少不了有足夠的教師來承擔選修課程的教學任務,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擴充提出了要求。同時,在完全學分制下,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選擇、學習選擇上有了更大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也必須具備適應這種新變化的能力,以滿足學制改革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再次,在教學設施建設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完全學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課程建設上的改變,更加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學也要求高校在教學設施的建設上及時跟進。尤其是網絡教育無疑更加適用于學生思想政治選修課程的學習,因此要求高校在網絡硬件與軟件的建設上投入更多的資源,從而打造一個滿足思想政治課程網絡教學要求的線上教育平臺。
最后,在教學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茖W的教學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在不同的學制下,教學管理上必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完全學分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活”,在教學中學生的個體活動增加,班級群體性活動減少。因此,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管理中要真正做到尊重的學生主體地位,采用更多的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學管理手段。
二、基于完全學分制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
在完全學分制改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該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求,采取更好靈活的形式,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打造以思想政治必修和選修課為基礎的,涵蓋社會活動、網絡教學等各個方面的教育模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
在傳統(tǒng)的學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傳統(tǒng)的學制下通常是作為公共必修課而存在,可見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重要地位。在完全學分之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使得課程教學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和困難。構建基于完全學分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僅需要繼續(xù)堅持,而且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重要地位。一是要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地位。在完全學分之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影響了對于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此,可以通過適當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分占比的必要的手段來突出其重要地位,在課程考核上適當提高難度,以提高學生和教師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從而改變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可有可無的課程的錯誤看法。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建設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往課程內容片面注重理論而忽視學生的實際生活。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遵循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使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現(xiàn)實性,能夠將理論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和想象來領悟具體的理論。從而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出現(xiàn)空洞化的傾向。
(二)構建依托網絡教學的選修課程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完全學分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課程建設上合理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選擇。而網絡教學無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類選修課程開展最有效的載體。依托于網絡教學開展思想政治選修課,不僅可能滿足學生靈活安排學習時間,通過更加多樣化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從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且,通過網絡教學開展思想政治選修課,還可以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如果通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大量的思想政治選修課無疑會占用高校更多的教學場所、需要有更多的教師,給高校的教學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而通過網絡教學,高校不需要在教室的安排上費盡心思,不需要占用額外的教室,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前錄制教學視頻的非即時式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避免師資力量的占用。這樣,既滿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選修課程建設與開展的需要,同時又能解決高校教育資源有限的沖突,從而在選修課程的建設與教育資源的利用方面達到一個較好的平衡狀態(tài)。因此,高校一方面需要校園網絡教學設施的建設,優(yōu)化校園網,使網絡的速度得到升級,從而滿足更多的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政治選修課程學習的需要。同時聘請專業(yè)的企業(yè)負責高校網絡教育教學平臺的開發(fā),不斷優(yōu)化思想政治網絡選修課的網絡教學功能模塊,通過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實現(xiàn)對于學生學習的有效監(jiān)督,通過構建專家知識庫、教師在線指導等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網絡選修課的學習提供指導,構建網絡選修課的在線測試功能完成學生思想政治選修課程的網上考核與測試。另一方面,合理選擇高校思想政治網絡選修課程的內容。設置思想政治選修課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xiàn)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化發(fā)展,滿足學生思想政治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此在思想政治網絡選修課程建設當中,高??梢詫W生對于選修課內容的需求與意見納入到課程建設當中,通過調查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網絡選修課的建議,從而將學生的意見與建議納入到課程建設當中,站在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視角上開發(fā)出合適的思想政治網絡選修課程,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加強第二課堂的建設
在完全學分制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必修課與選修課來完成。還需要在此基礎上積極開辟第二課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從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變得更加完善。一方面,高校應該開發(fā)更加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時間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參加實踐活動來完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在社會實踐活動當中運用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提高自身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另一方面,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社區(qū),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班級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是聯(lián)系學生與學校的重要橋梁,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完全學分制的學制下,班級的作用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繼續(xù)突破班級的限制,將其延伸到班級以外。為此,需要將學生的生活社區(qū)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不斷強化學生生活園區(qū)思想道德建設,構建起學生生活社區(qū)管理及教育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通過強化學生生活社區(qū)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務的能力,從而為完全學分制改革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開新的局面。
(四)構建以黨團組織與社團為載體的教育形式
完全學分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傳統(tǒng)的以班級為依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班級年級的作用在逐漸淡化。相反,在完全學分之下學生社團成為了學生進行交流與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第一課堂教育以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還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作用,以學生社團為載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益的補充。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在社團活動在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社團有機結合起來。此外,在完全學分制下,高校黨團組織也應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不斷強化學生黨團組織的建設,不斷提高學生黨團隊伍的政治素養(yǎng)與思想道德水平。
綜上所述,在完全學分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構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高校從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黨團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從而使新的學制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覆蓋。
三、完全學分制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策略探討
為了確保在完全學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夠順利實現(xiàn)轉變,除了需要科學地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以外,還需要采取相應的策略來保障其順利實施。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不僅是我國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適應完全學分制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自主發(fā)展的需要。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將思想政治學習的自由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興趣、人生規(guī)劃、能力來自主進行思想政治課程的選擇,在完成必須的思想政治課程的基礎上還能從自己感興趣的,與自己的個人發(fā)展需要相吻合的角度進行思想政治學習。在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才能學會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才能夠形成并提高主動約束自己,不算完善自己的能力。
二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元化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學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依賴于課堂教學來完成,而在完全學分制改革下,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進行多元化發(fā)展通過更多的途徑與媒介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變得更加全面與完善,實現(xiàn)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覆蓋。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外,高校還必須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社會實踐活動、新聞媒體、校園文化建設等對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線下發(fā)展到線上,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顯著的提升。
三是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方式。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一種顯性的教育方式,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很明顯地感受教育的目的所在。僅僅靠顯性教育的方式是無法完全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無法完全適應完全學分制的改革需要。為此,高校應該開創(chuàng)適合自身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過咨詢、文化建設、服務、環(huán)境營造、活動等方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最小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作用能夠充分發(fā)揮出來。
四、結語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完全學分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需要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及其與完全學分制不相適應的地方。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建立起更加契合于完全學分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蔡永茂.淺談高校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5):179-179
[2]王永飛,嚴運樓,黃中子.全學分制改革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變[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28-29
[3]武傳鐘.學分制改革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衍變與革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2(1):40-41
[4]趙建平.學分制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8):62-64
[5]凌惠.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的挑戰(zhàn)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1(11):82-85